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地理-学用专题地图学案

高一地理-学用专题地图学案

学用专题地图制作人:石婷婷最新考纲考法指南核心素养1.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深)线和等高线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本节内容为地理基础知识部分,在高考中单独命题的频率很低,它往往和区域图相结合,提供命题用图,其中等高线地形图是常用命题用图。

如2018·全国卷Ⅲ·T6~8,2018·全国卷Ⅲ·T36(1),2018·全国卷Ⅱ·T4,2016·全国卷Ⅰ·T37。

1.区域认知:利用等高线地形图推断区域地形类型和特点。

2.综合思维:通过不同坡向的光照、水分差异,分析其对植被的影响。

3.地理实践力:利用等高线地形图进行线路、坝址选定,利用地形剖面图进行通视分析。

1.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1)海拔(绝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的垂直距离。

(2)相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距离。

2.等高线地形图读某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

(1)等高距:相邻两条等高线的数值差,图中等高距是米,在同一幅等高线图中,等高距。

(2)基本地形部位判断部位地形等高线图中的表现特点A 等高线闭合,等高线数值内大外小B 等高线向数值增大的方向弯曲C 等高线向数值减小的方向弯曲D 陡崖多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一般图中用“”符号表示E 鞍部两侧均为闭合的等高线,山谷的最高处,山脊的最低处F 等高线分布比较稀疏G 陡坡等高线分布较为。

①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较为平直。

②丘陵:海拔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不大,等高线较稀疏。

③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较密集。

④高原:海拔高(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地区密集,而内部明显稀疏。

⑤盆地:中间较低,一般等高线较稀疏;四周较高,等高线较密集。

(4)坡度大小判断①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坡度的大小。

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分布越密集,则坡度越大;等高线越稀疏,则坡度越小。

②不同等高线地形图上坡度的大小。

a.比例尺和等高距相同,则看等高线的疏密程度,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大;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小。

例如,下图中(数值单位:米)的坡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A>D>B。

b.比例尺相同,等高距不同,则相同的水平范围等高距越大,坡度越大;等高距越小,坡度越小。

例如,下图中(数值单位:米)的坡度由大到小的顺序:B>D>A>C。

c.比例尺不同,等高距相同,则比例尺越大,坡度越大;比例尺越小,坡度越小。

例如,下图中的坡度由大到小的顺序:A>C>D>B。

(5)判断闭合处等高线的高度位于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闭合区域,如果其值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低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海拔低于其等高线的值;如果闭合等高线的值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高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海拔高于其等高线的值。

即“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重点突破】一、等高线中的相关计算1、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H相=H高—H低2、计算两地间的气温差:T差=(0.6℃×H相)/100m3、陡崖的相对高度的计算(1)陡崖的相对高度⊿H的取值范围是:(n-1)d≤⊿H<(n+1)d(2)陡崖崖顶的绝对高度:H大≤H顶<H大+d(3)陡崖崖底的绝对高度:H小-d<H底≤H小4、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两点之间有n条等高线,等高距为d,则这两点的相对高度H可用下面公式求算:(n—1)d<H<(n+1)d【随堂练习】读“我国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回答1~2题。

1.该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为A.平原B.山地C.丘陵D.低缓高原2.图中有一处适合开展户外攀岩运动,运动员从崖底至陡崖最高处,上升的垂直高度可能为A.65米B.95米C.135米D.225米下图中等高线最大值为500米,最小值为100米,等高距为100米。

据此完成3.等高线①和②的海拔分别为A.100米300米B.200米400米C.100米400米D.200米300米4.图中③、④、⑤三条河流中画法不正确的A.0条B.1 条 C.2 条 D.3 条5.有关下图虚线或字母处所表示的地形部位,判断正确的是A.①山脊②山谷③鞍部④山顶B.①山脊②山脊③山顶④鞍部C.①山谷②山脊③山顶④鞍部D.①山谷②山谷③山顶④鞍部6.读“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1)简述图示地区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

(2)某学校两组同学进行登山比赛,将出发地设在A点,分别沿B、C线路攀登龙山和虎山。

有的同学提出质疑,感觉不够公平合理,试说明理由【考向1】地形地势判读1.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

图中所示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的总体变化趋势A.由东北向西南倾斜B.由西向东倾斜C.由西北向东南倾斜D.由北向南倾斜等高线图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地貌特征,右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单位:m)图”。

回答2~3题。

2.图中两条400 m等高线之间部分表示的地形单元是( )A.山脊B.陡崖C.断块山脉D.峡谷3.图中310 m等高线相邻的灰色部分最可能①崩塌堆积物②突出小基岩③河中的沙洲④低矮的山丘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4.图示区域内最大高差可能为A.50 mB.55 mC.60 mD.65 m读“北半球中纬度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单位:米),5.图中河流的流向大致为A.先向东,再向东南B.先向西南,再向南C.先向北,再向东北D.先向西北,再向西6.该区域的东面临海,区域内有一个村庄夏季能看到海上日出,而冬季看不到,这个村庄可能是图中的A.甲村 B.乙村 C.丙村D.丁村知识点2 等高线地形的应用①选“点”技巧点的类型技巧图示水库坝址坝址应建在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处,因该处筑坝工程量小且落差大;库区宜选在河谷、山谷地区,或“口袋形”的洼地或小盆地,以保证有较大的集水面积和库容港口港口应建在等高线稀疏、等深线密集的海湾地区,即陆域平坦、水域深阔的避风海湾,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引起航道淤塞气象站气象站应建在地势坡度适中、地形开阔的地方疗养院疗养院应建在地势坡度较缓(等高线稀疏)、向阳坡、背山面水(河、湖、海)、气候宜人、空气清新的地方,且有交通线通过,交通便利宿营地宿营地应避开河谷、河岸,以预防暴雨造成的山洪暴发;避开陡崖、陡坡,以防崩塌、落石造成伤害;应选在地势较高的缓坡或较平坦的鞍部宿营(如图中q点)航空港航空港应建在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即地形平坦开阔、坡度适当、易排水的地方,还要地质条件好;注意盛行风向并保持与城市有适当的距离等线的类型技巧公路、铁路线一般情况,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选择坡度较缓、路程较短、弯路较少的线路;一般在两条等高线之间绕行;尽量少通过河流、少建桥梁,以降低施工难度和建设成本;尽量避免通过高寒区、沙漠区、沼泽地、永久冻土区、地下溶洞区等。

例如下图,从A 处修铁路到C处,经过B处坡度较缓,施工较易;而经过D处则坡度较陡,施工不易,增加建设费用,故应选择图中的虚线线路公路、铁路线引水线路引水线路尽可能短,尽量避免通过山脊等障碍,并尽量利用地势使水自流输油管线线路尽可能短,尽量避免通过山脉、大河等“面”的类型技巧农业生产布局平原地区宜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地区宜发展林业、畜牧业,湖、海、水库等水域宜发展水产业工业区选址一般选在等高线间距较大即地势平坦处,节省建设投资;靠近河流,水源充足;有交通线经过,交通便利聚落分布一般山区聚落多分布在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带(地势低平、水源充足、流水沉积形成深厚肥沃的土壤);山区聚落规模小、数量少,平原地区聚落规模大、数量多(聚落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下图为“我国亚热带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完成1~2题。

1.山峰M与①地的高差可能为A.840米B.760米C.580米D.180米2.关于河流沿岸②③④⑤四地的叙述,正确的是A.②地水运优势最明显B.③地为河流的侵蚀岸C.④地的河水流速最慢D.⑤地易受洪涝的影响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完成3~5题。

3.ab段河流流向是A.由东向西B.由东北向西南C.由西南向东北D.由南向北4.野外宿营时一般不能选择①处的主要原因是A.处于阴坡,光照条件差B.离河较远,取水不方便C.位于山脊,风力太大D.处于河谷,邻近陡坡,受山洪和山石崩塌威胁5.②处修建了水泥厂,其原料主要来自③处采石场,为了运输原料,计划修建一条公路,比较合理的线路是 A.甲 B.乙C.丙 D.丁右图是“亚热带亚欧大陆东部某地等高线分布图”。

6.图中四地,农业土地利用合理的是A.甲—用材林B.乙—橡胶林C.丙—水稻梯田D.丁—茶园5月初,几位“驴友”到我国东南部某山区旅游。

右图为“该山区地形示意图”,图中①~⑥处为露营和观景的备选地点。

7.最适宜作为露营地的是A.①B.②C.③D.④我国东南沿海某地拟修建一座水位60米的水库。

右图为“拟建水库附近地形示意图”。

8.建设成本最低的水库大坝宜建在A.甲B.乙C.丙D.丁知识点三| 地形剖面图1.地形剖面图(1)绘制:用等高线地形图转绘。

(2)意义:可以直观反映出沿剖面线的地势高低的变化状况和坡度的大小状况。

2.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读“某地区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完成下题。

1.沿图中a—b剖面线绘制的地形剖面图是下图中的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

读图完成下题。

2.在甲、乙、丙、丁四处观察,正确的判断A.甲处能看到乙处B.乙处能看到丙处C.丁处能看到丙处D.甲处能看到丁处3.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地形图下的网格中,画出沿AB线的地形剖面图。

(2)在剖面图上标出M、N两点,将地形分成3类,分别实行封山育林、经济林种植和适度规模的农业种植。

并对你的地形划分和土地利用方案加以简要说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