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区域地理 学案2 地图三要素和等高线地形图判读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区域地理 学案2 地图三要素和等高线地形图判读


16
图表解读·基础回顾
课堂互动·突破重点
主观题增分策略
@《创新设计》
3.比例尺放大(缩小)后图幅面积的变化 比例尺放大(缩小)后图幅面积放大(缩小)到的倍数,是其比例尺放大(缩小)到倍数的 平方。
特别提醒 求两地之间的实地距离还有一种简单的方法,就是看比例尺中图上1厘米代 表实地距离多少千米(米)。如比例尺为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m千米(米),量得A、 B两地间的图上距离为n厘米,则A、B间的实地距离为m·n千米(米)。
地势陡峭
_山__地__ 海拔一般在__5_0_0_米以上,相对高度大;等高线_密__集___,地势起伏大。山脉 处等高线多呈带状延伸
丘陵
海拔一般在___2_0_0_~__5_0_0__米之间,相对高度_较__小___,地势起伏和缓
盆地
___周___高__中__低_____,内部地势起伏较小,边缘地势陡峭
8
图表解读·基础回顾
课堂互动·突破重点
主观题增分策略
(4)“凸低为脊”——等高线最大弯曲部分向 低值 凸出为山脊。 (5)“凸高为谷”——等高线最大弯曲部分向 高值 凸出为山谷。 (6)“重叠为崖”——多条等高线重叠处为 陡崖 。 3.地形部位
@《创新设计》
9
图表解读·基础回顾
课堂互动·突破重点
主观题增分策略
课堂互动·突破重点
主观题增分策略
@《创新设计》
三、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
在地图上把海拔 相等 的点连接而成的线。 2.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
(1)“同线等高”——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海拔 相等 。 (2)“同图等距”——同一幅地图上 等高距 一致。 (3)“密陡疏缓”——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 陡 ;反之越 缓 。
称陡崖
用多条示坡线表示
25
图表解读·基础回顾
课堂互动·突破重点
主观题增分策略
@《创新设计》
技巧点拨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如何区分山脊与山谷 山脊与山谷是山地的基本地形部位。山脊就像我国东部尖顶房的屋脊一样,中间凸出, 向两侧逐渐降低;而山谷则相反,中间低洼,向两侧越来越高。在等高线地形图上, 它们的形状非常相似,都是用凸出或凹陷的等高线表示,山脊线或山谷线与等高线垂 直,判断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方法一:看等高线向哪里凸出,等高线向海拔低的地方凸出,是山脊;等高线向海拔 高的地方凸出,则是山谷。(如图所示)
5
图表解读·基础回顾
课堂互动·突破重点
主观题增分策略
@《创新设计》
3.图例和标记 (1)图中“ 、▲”属于图例,在地图上是指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 (2)图中“台北”“3 952”属于__注__记___,在地图上是指表示山脉、河流、国家、城市 等名称,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
6
图表解读·基础回顾
4
图表解读·基础回顾
课堂互动·突破重点
主观题增分策略
@《创新设计》
2.方向 地图类型 一般地图
指向标地图
方向判定 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根据指向标定向,箭头一般指示正北方向
经纬网地图
经线指示__南__北__方向,纬线指示__东__西__方向
特别提醒 有的指向标箭头不一定指示正北方向,在审题时需特别注意。
11
图表解读·基础回顾
课堂互动·突破重点
主观题增分策略
@《创新设计》
[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构 建]
概念: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_缩__小__程度
公式:比例尺=_图__上__距__离__÷__实__地___距__离__
地 图 三 要
比例尺表比容大示例详小形尺略比式大的较___小关:数线文______与系分字段字______内母式式式______愈比比___大例例,尺尺比越越例大小尺,,愈内内小容容越越__详__简__细__略___,_,所所画范画范围越围小越大
26
图表解读·基础回顾
课堂互动·突破重点
主观题增分策略
@《创新设计》
方法二:先画出山脊线或山谷线,然后作出山脊线或山谷线的垂线,该垂线与山脊线 或山谷线两侧的等高线相交于几个点,读出这几个点的海拔,向两侧海拔降低的为山 脊,向两侧海拔升高的为山谷(如图所示)。
27
图表解读·基础回顾
课堂互动·突破重点
@《创新设计》
线段式
3
图表解读·基础回顾
课堂互动·突破重点
主观题增分策略
@《创新设计》
(3)比例尺的大小与表示范围和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
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 __详__细____;比例尺越小,地图上所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大,内容越 图幅大小相同时 __简__略___;大范围地图多选用__较__小___的比例尺,小范围地图多选用 较大的比例尺 比例尺越大,图幅面积越大,内容越__详__细___;比例尺越小,图幅 实地范围相同时 面积越小,内容越__简__略____
12
图表解读·基础回顾
课堂互动·突破重点
主观题增分策略
海拔
相等
坡缓
山脊
鞍部 陡崖 高原 平原
坡陡 山谷
@《创新设计》
13
图表解读·基础回顾
课堂互动·突破重点
主观题增分策略
@《创新设计》
重点一 地图上比例尺的大小比较与缩放
[知 识 精 讲]
1.比例尺大小与表示范围和内容详略的关系
(1)图幅大小相同时: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
17
图表解读·基础回顾
课堂互动·突破重点
主观题增分策略
1.读图,回答(1)~(2)题。
[学 以 致 用]
@《创新设计》
18
图表解读·基础回顾
课堂互动·突破重点
主观题增分策略
(1)分析甲、乙两图,可以看出( )
A.比例尺甲大于乙
B.甲为地图,乙为景观图
C.比例尺均为数字式
D.图乙中的动物形象属于注记
主观题增分策略
方法技巧 图解比例尺的大小比较
@《创新设计》
15
图表解读·基础回顾
课堂互动·突破重点
主观题增分策略
2.比例尺放大(缩小)的计算 放(缩)条件 放大到 n 倍 放大 n 倍 缩小到n1倍
缩小n1倍
放(缩)后的比例尺 原比例尺×n
原比例尺×(n+1) 原比例尺×n1
原比例尺×1-n1
@《创新设计》
①以丘陵、平原为主 ②中部高,西南、东北低 ③以平
(2)实地范围相同时:比例尺越大,图幅面积越大,内容越详细。
(3)图幅和经纬网格相同的情况下,相邻两条经线、纬线度数差值越小的图,其比例
尺越大。
(4)同一个地理事物(如某个湖泊等),在图中显示得越小,则该图的比例尺越小。
(5)直接比较比例尺数值的大小,数值大的比例尺大。
14
图表解读·基础回顾
课堂互动·突破重点
山脊之间低洼 山谷线也称集
部分
水线
24
图表解读·基础回顾
课堂互动·突破重点
主观题增分策略
@《创新设计》
地形 鞍部
示意图 等高 等高线分布特征
线图
地形特征
说明
两组表示山峰的等 高线之间的区域
鞍部是山谷线最高 相邻两个山顶之
处、山脊线的最低 间呈马鞍形

陡崖 多条等高线重叠
近于垂直的山坡,在等高线重叠处,
课堂互动·突破重点
主观题增分策略
二、地面高度的表示
@《创新设计》
1.海拔(绝对高度)
某地高出
海平面
的垂直距离,如图中甲点海拔为 1 500 米, 乙点 海拔为
500 米。
2.相对高度
一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如图中甲点相对于乙点的相对高度是
___1__0_0_0__米。
7
图表解读·基础回顾
课堂互动·突破重点
主观题增分策略
[图 表 填 绘] 一、地图三要素
读台湾岛地图,回忆下列知识。
@《创新设计》
2
图表解读·基础回顾
课堂互动·突破重点
主观题增分策略
1.比例尺 (1)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2)三种表现形式
形式
文字式
数字式
举例 图上1 cm代表实地距离40 km 1∶4 000 000
主观题增分策略
@《创新设计》
2.根据等高线数值和疏密程度判断地势和地形 主要根据等高线数值的大小来判定。数值大,地势高,数值小,
判断地势高 地势低。若图中没有数值注记,可根据示坡线来判断,示坡线
低 总是指向坡度降低的方向
28
图表解读·基础回顾
课堂互动·突破重点
主观题增分策略
@《创新设计》
平原:海拔在200 m以下,等高线稀疏,较为平直
大陆坡:海水深度超过200 m,等深线密集 海沟:海水深度大,两侧等深线密集
29
图表解读·基础回顾
课堂互动·突破重点
主观题增分策略
[学 以 致 用]
@《创新设计》
1.(2020·郑州外国语学校期末)等高线地形图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地形地貌。读图回
答(1)~(2)题。
(1)如图所示地区地形地势的基本特点是( )
丘陵:海拔在500 m以下,相对高度小于200 m,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较和缓
宏 山地:海拔在500 m以上,相对高度大于200 m,等高线较密集 观
高原:海拔高(500 m以上),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 地 形 盆地:海拔没有一定标准。四周等高线较密集,数值大;中间等高线较稀疏,数值小 判 海岸线:0 m等高线表示海平面,沿海地区一般表示海岸线 读 大陆架:海水深度不超过200 m,等深线稀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