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第一课时)一、设计思路1、以图画、语言描绘再现美国某森林演变的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和教学内容相联系,使教学内容能适应并顺利地植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
2、关于生态系统概念的教学,着重利用美国某森林图片,把存在于学生内心的种群、群落知识导引出来,进而启发诱导,促使学生一步步接近正确的结论,逐步形成概念。
3、为了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类型是多样的,课中让学生回忆地理课中学过的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播放生物圈的视频,例举熟悉的生态系统的实例,进行简单的变式训练,促使学生自己发现规律,自己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逐步得到真理性的认识。
4、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及相互关系,则通过草原生态系统具体事例,分析其成分;从已有的各种生物的营养方式的分析,归纳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关系和作用;以成语视频学生归纳捕食的关系,尝试书写食物链;从分析简单的食物链到分析食物网图,有浅入深,层层分析,步步深入,引导学生自己建构知识,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从而也帮助学生初步树立生态观点、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5、为了使学生获得“人在食物网中的地位”的具体体验,课中增加了相关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激发思考,也为后续能量流动的学习作好铺垫,为学生的生物学兴趣的培养和探究精神的培养留有发展的空间。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理解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理解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及营养级的确定●掌握简单的食物网简图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归纳能力。
●通过食物网简图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态系统各成分间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学习,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情感。
●通过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可知生态系统是一个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生物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初步树立生态的观点,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三、重点和难点重点: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的关系;食物链、食物网。
难点:简单的食物网简图分析。
四、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行为学生活动分析与说明一.情景导入播放PPT,讲述美国某森林演变。
/提出:1、狼为何是森林的保护神?2、森林中各生物间有何关系?引入本课课题学生观看课件,边听故事。
在图片展示的同时,结合生动语言讲述故事,的兴趣。
新课1、生态系统概念2、生态系统类型设问:1、种群有什么构成?2、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哪些种群?教师引导:这片森林中有多个种群共同存在,我们把同一地区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称为群落。
群落中包括各种植物、各种动物、各种微生物,群落的生存不能离开无机环境,同样群落也影响着无机环境,群落和无机环境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生态系统。
教师引导:生态系统有大有小,很多的生态系统可以合成大的生态系统,多个简单的生态系统可以组成复杂的生态系统。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这个最大、最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由许多较小、较简单的生态系统组成,所以生物圈它可以分为很多个生态系统,教师播放生物圈录象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类型。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这些大的生态系统还可以分为许多小的生态系统。
教师让学生思考:一块水稻田中,不仅生长着水稻、杂草,还生活着许多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等,这块稻田可称为()教师进一步追问:如果上题中最后一句改为“这块稻田中的这些生物共同构成”,则答案又是什么?学生回忆知识,观看图片,回答问题。
教师让学生回忆种群的概念,群落的概念,目的促使学生理解个体、种群、群落、生学生对群落、生态系统概念的理解。
3、生态系统的成分及相互关系出示草原生态系统的图片逐步提问:1、图中你看到哪些生物?2、这些生物的生存需要哪些环境因素?学生围绕问通过草原生态系生态系统成分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关归纳:绿色植物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成分:动物微生物非生物成分:阳光、空气等教师引导:分析生物成分中各类生物的营养方式,总结出生物成分按营养功能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教师指出消费者又可以分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四级消费者,区分的标准是什么?答案就在书的P77上。
出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图片引导学生分析三者关系结论:1、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2、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首要成分。
3、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命世界与无机自然界的两个重要环节播放视频“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引导学生分析生物间的关系。
题,观察图片,思考、分析、回答、归纳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绿色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统图片的观察,学生围绕老师的问题思考、回答,归纳出生态系统的成分。
复习已系食物链引导分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说的是什么生物现象?讲述食物链的概念、强调书写食物链注意点。
出示食物链,强调营养级的确定,指导学生进行分析。
食物链营养级生物成分第一营养级生产者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三级消费者营养方式。
阅读教材,交流消费者区分的标准。
学生根据图片分析生物与非生物有的自养、异养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对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概念的建构。
牧草↓昆虫↓蛙↓第五营养级四级消费者出示练习:根据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写出食物链,分析生物成分,确定营养级。
兔子吃草、狐狸吃兔子、老虎吃狐狸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草→兔→狐→虎第一营第二营第三营第四营养级养级养级养级设问:如果虎直接捕食兔,那么这时虎是几级消费者,第几营养级?课件展示:几种生物的食物关系的关系,分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者关系学生观察录初步树立生态观点、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播放食物网逐步提问:1、上图中有几条食物链?2、其中最长的是哪一条?鹰在这条食物链中处于第几营养级?3、以植物→鹿→狼为例分析生物间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狼多了,森林中的植物多了,狼少了,森林中的植物也少了。
思维训练图中所示的食物网中,由于某种原因蚱蜢大量减少,蚯蚓数目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 ]A 增多B 减少C 基本不变D 可能增也可能减学生活动:探索人在食物网中的地位1、在纸上写下你昨天吃的食物2、写出每一种食物的组成成分分别来自哪一种动物或植物。
如:馒头——小麦,牛奶——牛。
象,交流录象中看到的生物间的关系练习食物链的书学生熟悉的成语视频,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促使学生了解食物链的概念,以及为食物链五、小结和反思在领悟新课改精神的基础上,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本课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己建构核心概念,从而达到“意义建构”的学习目标。
为了确保教学的有效性,本课从真实的美国某森林的演变入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在生态系统概念和类型,生物成分与相互关系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呈现画面情景,播放视频,为学生建构新知识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探讨,并把问题情景融入到学生已有的经验之中,在新旧经验的冲突中,增加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食物链”与“食物网”紧密联系实际,保证教学的直观生动。
在教学中还增加了“探索人在食物网中的地位”这一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分析自己在食物网中的地位,不仅让学生学会分析简单的食物网图,也初步学会绘制食物网图,更为后续能量流动的学习作好铺垫,为学生的生物学兴趣的培养和探究精神的培养留有发展的空间。
整堂课内容紧凑,教学设计思想基本体现,分析推理层层推进,师生关系融洽,图表使用精确严谨,问题情景贴切,教学目标达成度高,本节课获得了由上海市生物学会组织的上海市生物教师教学评比一等奖。
但本节课仍可在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应该留给学生更多的讨论时间,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在食物网间图的分析时还要引导学生关注生命,体会生命的顽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探索人在食物网中的地位”这一活动时,应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让更多学生交流探究的成果,让学生有成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