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完整word版)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1、阿那克瑞翁体阿那克瑞翁体是古希腊著名的独唱抒情诗人。

他的诗风格优雅、单纯、轻松,被称为“阿那克瑞翁体"。

2.新喜剧是“希腊化时期"的一种文学体裁,又称世态喜剧。

以描写爱情故事和家庭关系为主要内容,主要角色是农夫、鞋匠、医师、食客、士兵、艺妓和家奴等。

情节曲折,风格雅致,讽刺生动,注重劝善说教。

代表作家是米南德。

3.《新约》基督教文学的最高成就.是基督教的正典。

《新约》共27卷,形成于公元2世纪,分为“福音书”、“使徒行传"、“书信”和“启示录”4类,主要记述的是耶稣的救世言行以及门徒的事迹.4.奥林波斯神系是以宙斯为中心的神的家族。

他们居住在希腊最高的奥林波斯山上,称为奥林波斯神系。

其中天神宙斯是众神之主,统治天地万物。

天后赫拉掌管婚姻,波赛冬是海神,哈得斯是冥神,阿波罗是太阳神,阿瑞斯是战神,赫尔墨斯是神使,赫淮斯托斯是火与铁匠之神,雅典娜是智慧女神,阿弗洛狄忒是爱神,阿耳忒弥斯是月神。

另外,还有酒神、命运女神和文艺女神等。

5.荷马史诗包括《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两部史诗,前者描写部落战争,后者写战后漂泊.一般认为这两部史诗是吟咏诗人荷马所作,故称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一直是口头传诵,公元前6世纪由学者们整理成书,公元前3至2世纪审校定本,便是流传至今的荷马史诗.6、中世纪的教会文学是适应封建主和基督教会需要而创作的文学,由教师们用拉丁文写成。

其内容主要是宣传基督教义,宣扬神的权威、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

目的在于欺骗人民,使人民成为统治者的驯服奴隶,以维护封建统治。

教会文学的题材主要有圣经故事、圣徒传、宗教叙事诗、赞美诗、祈祷文、宗教剧等。

艺术表现上多采用象征、寓意、梦幻等手法。

这种文学一般都有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虽然在中世纪的欧洲占统治地位,但是缺乏载入文学史的艺术价值.不过,它的象征、寓意、梦幻手法对后世欧洲文学有较大影响.7.文艺复兴是14世纪是17世纪初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这是封建制度开始解体、资本主义关系形成过程中的产物,首先出现在意大利.在文艺复兴运动中,资产阶级借用古希腊、罗马文化中的人文主义和现世思想,来反对封建统治和教会神学,以建立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意识形态。

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武器是人文主义.这一运动猛烈地冲击了教会神权统治,在意识形态和文化科学领域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对欧洲和世界文学艺术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8.“福斯塔夫式背景" 是恩格斯1895年5月18日在给拉萨尔的信中提出的。

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在其历史剧《亨利四世》和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塑造的形象.他是一个破落的骑士,在封建制度没落时期由贵族社会跌落平民社会,上与太子关系亲密,下与强盗、小偷、流氓、妓女为伍,通过他的活动,莎士比亚展示了上至宫廷,下至酒店、妓院等广阔的社会背景,再现了“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为塑造人物和展开戏剧冲突提供了广阔、生动、丰富的社会背景。

这是莎士比亚现实主义艺术的重要成就.恩格斯称赞这种背景是希望作家们以莎士比亚为榜样,在广阔复杂的社会背景中塑造典型、再现生活。

9.流浪汉小说是16世纪产生于西班牙的一种新型小说,这种小说以流浪汉等下层人物为主人公,多采用自传体的形式写成,作品通过主人的不幸流浪谋生的经历,广泛反映社会现实,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文主义思想,具有反封建反教会的意义。

无名氏的《小癞子》是这种小说的代表作。

西班牙的流浪汉小说在刻划人物、反映现实和结构艺术上对欧洲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0.大学才子派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一批戏剧作家.他们出身于中产阶级,受过大学教育,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和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倾向.他们的戏剧创作不仅继承了前人的成果,而且在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颇有创新,促进了伊丽莎白时代戏剧的发展和繁荣,为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和演出奠定了基础.其代表人物是马洛。

11.古典主义是指17世纪流行于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文学思潮。

因为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故被称为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的作家、理论家由于所处时代的不同和个性差异,他们的创作也各有侧重.法国古典主义成就是多方面的,尤以戏剧最突出,出现了以高乃依和拉辛为代表的悲剧作家,以莫里哀为代表的喜剧作家,以及文艺理论家布拉洛和寓言诗人拉封丹等。

12.“三一律”古典主义戏剧把文学创作的技巧和形式加以规范化,形成一整套作家必须严格遵循的艺术规范,“三一律”就是其中主要的规则之一。

所谓“三一律”,是规定戏剧的情节、时间、地点必须保持一致,即剧本的情节只能有一条线索,故事发生在同一地点,剧情在24小时内完成。

13.巴洛克特指17世纪欧洲流行的一种过分雕琢和华丽的建筑。

随着航海业和东西方贸易的发展,中国的瓷器、刺绣传入欧洲,西方人惊叹中国的雕金镂玉和珠光宝气,认为这太“巴洛克”!于是,在西方建筑、音乐、文学等领域,巴洛克风格盛行一时。

巴洛克艺术从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又传到英、法,成为欧洲的一种重要艺术风格。

巴洛克文学是巴洛克艺术在文学上的表现。

巴洛克文学在内容上多写带有神秘宗教色彩的生死、哀怨。

艺术上借鉴了中古文学象征、寓意、梦幻手法,并表现出华丽纤巧的风格.其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的马里诺、西班牙的贡哥拉、英国的约翰·多恩等。

14.17世纪的英国文学由于受到人文主义文学、巴洛克文学和古典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情况比较复杂。

40年代革命时期,出现了革命诗人弥尔顿,其创作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情绪。

60年代王政复辟时期,出现了来自下层的清教徒作家班扬,在创作中继续坚持民主倾向。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这个时期的英国文学有着血肉关系,它对这个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学有直接的影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就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15.启蒙运动是18世纪产生的具有全欧性质的一场资产阶级政治思想文化运动。

这场运动是文艺复兴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实质是法国大革命前新兴资产阶级向封建阶级夺权之前的一次舆论大准备。

所谓启蒙就是要启迪蒙昧,开发蒙昧,给予知识和光明。

当时先进的思想家把启蒙教化作为改造社会的基本方法,这样一个思想、社会思潮的形成,就叫启蒙运动。

16.狂飙突进”运动德国启蒙运动深入发展到70年代,出现了“狂飙突进"运动。

这是一个具有德国特点的资产积极的文学运动.不同于其他国家,这是一场民族文化运动,是启蒙运动在德国的继续和发展,也是反封建斗争达到高潮的标志。

参加这个运动的作家大都是青年,他们不满于启蒙运动的温和精神,不满于统治阶级,要求进行公开的斗争.此运动并无明确的目标,往往带有个人反抗的狂热性质,领袖是理论家赫尔德儿。

其名称源于克林格尔的同名剧本《狂飙突进》.代表作是席勒的《强盗》和《阴谋与爱情》、歌德的《铁手骑士葛兹·冯·伯利欣根》和《少年维特之烦恼》.17.感伤主义文学是18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末发生在英国的一股文学潮流。

产业革命以后,现实矛盾加剧,人们开始对理性社会产生怀疑,但又无可奈何,只得寄希望于艺术和情感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逃避.。

感伤主义这一潮流在文学形式方面将欧洲带入一个新阶段.他不仅是19世纪初欧洲声势浩大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先驱,而且可以说是现代派文学的源头。

传统小说大都以情节为基础,遵循着因果规律重新组织现实生活,而感伤主义则开辟了一种以心理为载体掺和外部现实世界的投影的叙事方式。

这种新方式的产生对于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感伤主义是因斯泰恩的小说《感伤旅行》而得名。

18.哲理小说是德国启蒙作家创立的一种新型小说。

这种小说虽有人物、情节,但它不注意环境与人物的细致描写,它以人物活动为主线,穿插描写了多方面的内容,把叙事、议论、抒情、讽刺融为一体,表现作家关于政治、法律、道德、文学方面的启蒙观点,富于哲理性。

哲理小说是18世纪启蒙作家创立的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它的目的不在于全面的描写个性和细致的描写历史环境,而在于以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教诲性的形式,使读者了解作者政治观点和哲学思想。

它常常通过传奇的故事来影射、讽刺社会现实,反对封建专制制度,阐明哲理和宣传启蒙思想。

其手法灵活多样,语言简洁,生动活泼;但由于忽视典型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描写,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成为作者哲学思想的代言人,因此作品也就缺乏艺术感染力。

如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狄德罗《拉摩的侄儿》、伏尔泰的《老实人》、《天真汉》等。

19.正剧由法国狄德罗、博马舍和德国的莱辛创立这种戏剧介于悲剧和喜剧之间,其特点是强调戏剧的教育作用,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它采用散文的形式,描写现实社会斗争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它以第三等级的普通人作为戏剧的主人公,语言通俗易懂.如狄德罗的《私生子》、博马舍的《费加罗的婚姻》等。

20.哥特式小说是18世纪末在英国出现的一种凶杀小说.这种小说多以中世纪阴森神秘的古堡为背景,写其中的因恋情或因财产引起的凶杀复仇,充满神秘、怪诞、恐怖和刺激。

代表作是瓦尔蒲的《奥特朗图堡》和拉德克力芙的《渥尔多弗的秘密》。

21.魏玛古典主义时期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文学达到顶峰,史称“魏玛古典主义时期”。

德国古典主义在政治上反对德国大革命的激进,主张通过审美教育来陶冶性情,培养完整和谐的个性。

在艺术上,以古希腊艺术为典范,把“高贵的单纯”和“宁静的伟大”视为最高理想,追求庄严肃穆、完整和谐,代表人物是晚年席勒和歌德.他们均被邀到魏玛公国,从1794年—1805年,合作了十年。

通过他们的合作促成了德国文学的繁荣和“古典时期"的到来。

22.“维特热"1774年歌德中篇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问世后,维特的悲剧感染了德国以至世界各国不同时代的同病相怜的青年.他们不但模仿维特穿青衣黄裤,甚至学习维特自杀者也不乏其人。

这种现象被成为“维特热”.23.浪漫主义作为创作方法,古已有之。

作为文学思潮,则出现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

这一时期是欧洲社会人的精神和个性解放时期。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自由竞争的局面,以及启蒙思想的破灭,使人们处于惶惶与失望的波峰浪谷之中,释放并表现自我形成为一股潮流.浪漫主义即是这股潮流的文学折射。

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强烈的主观色彩;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喜欢采用民间文学的题材、语言和表现手法;注重艺术效果。

24.耶拿派是德国最早的一个浪漫主义文学流派。

其主要成员有早期浪漫主义理论家施莱格兄弟以及诺瓦利斯、蒂克等。

1978年到1800年间他们创办的《雅典娜神殿》杂志上,第一次提出浪漫主义这个名称,并且系统地阐述了他们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强调想象与情感.强调文学创作的绝对自由,追求宗教神秘感和象征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