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生物总复习知识点整理目前已知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它们可以分为两大类: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体内有脊柱,而无脊椎动物则没有。
生物的多样性体现在种类、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上。
鱼之所以能在水中生活,有两个关键特点:能通过游泳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以及能在水中呼吸。
四大家鱼是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
鱼能在水中游动,克服水中阻力的结构是流线形(梭子形)身体,并且身体表面分泌粘液。
鱼在游泳时,靠躯干部的左右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靠鳍来保持平衡和方向。
当难以直接研究对象时,可以使用模型来进行模拟实验,即制作模型或模仿实验条件进行实验。
各种鳍在运动中起到辅助协调的作用。
鳃是鱼的呼吸器官,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因此鳃是鲜红色的。
鳃丝多而细,可以扩大与水接触的面积,有利于充分进行气体交换。
鱼离开水后,鳃丝相互覆盖,减小了与空气接触面积,不能从空气中得到足够的氧气,因此缺氧而死。
鱼鳃对水中呼吸至关重要的特点是鳃丝鲜红,含丰富毛细血管,鳃丝又多又细。
水从鱼口流入,从鳃盖后缘流出。
流出鱼鳃的水中,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
气体交换是水中氧气通过鳃丝的毛细血管进入鱼体,而二氧化碳则从鱼体排出到水中。
鱼的主要特征是体表常常有鳞,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有口无肛门,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这些动物称为腔肠动物,包括海葵、海蜇、水母和珊瑚虫等。
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身体的动物,称为软体动物,包括贝、蚌、乌贼和章鱼等。
体表长有质地较硬的甲的动物,叫做甲壳动物,包括虾、蟹和水蚤等。
腔肠动物、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都属于无脊椎动物。
水中各种生物都是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紧密而复杂的联系,同时又都受水域环境的影响,其种类的变化和数量的消长都会影响到人类的生活。
21、陆地环境相较于水域环境更为复杂,因为它干燥、昼夜温差大、缺乏水的浮力、有气态的氧气等因素,使得陆地环境变化多端。
22、陆地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有:1、具备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2、不受水浮力作用,拥有支撑躯体和运动的器官,如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攀援等;3、拥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各种呼吸器官,如气管和肺;4、具备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环境变化做出及时反应。
23、环节动物是一类无脊椎动物,不属于软体动物。
24、环节动物是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的动物,包括蚯蚓、沙蚕和水蛭等。
25、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中,它们是冷血动物,适应温度变化不大的环境。
26、蚯蚓的身体分节使得它们的运动更加灵活。
27、蚯蚓通过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以及刚毛的支撑和固定来运动。
28、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系统,它们的呼吸依靠能分泌黏液并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完成。
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空气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黏液中,然后渗入体壁,最终进入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通过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29、蚯蚓无法保持恒定的体温,只能生活在温度变化不大的土壤深层。
30、恒温动物相较于不恒温动物更能适应环境,有利于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
31、兔的体温恒定,除了依靠体表的毛外,还需要发达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协同作用。
32、兔的后肢较长,前肢较短,肌肉发达,适合跳跃。
33、兔的牙齿分化为门齿、犬齿和臼齿,分别用于切断、撕裂和磨碎食物。
34、兔的心脏和肺的结构及部位与人类相似,这说明人类与兔子的分类很接近,都属于哺乳动物。
35、动物的食性可以分为植食性、肉食性和杂食性。
兔子是植食性动物,而狼是肉食性动物,人类则是杂食性动物。
36、盲肠主要用于消化纤维,草食性动物的盲肠比较发达。
37、兔子的牙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分别适用于切断植物纤维和磨碎食物,而它们的消化道上有发达的盲肠,这些都是与它们吃植物的生活性相适应的。
38、兔子有发达的大脑和遍布全身的神经,以及发达的四肢,这些使得它们能够灵敏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并迅速作出相应的反应。
哺乳动物是地球上最高等的脊椎动物之一,有4000多种。
它们几乎都具有体表被毛、胎生和哺乳等特征,以及恒温动物的其他特征,如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和牙齿分化为门齿、犬齿和臼齿。
与哺乳动物一样,鸟类也是恒温动物之一,全球有9000多种。
鸟类的外形呈流线形,可以减少飞行时空气的阻力。
它们的羽毛分为正羽和绒羽,正羽有羽轴,翼呈扇形,可以增大与空气接触的面积,便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此外,鸟类的胸肌发达,附于龙骨突,有利于扇动空气飞行。
鸟类的骨骼中空,轻而坚固,胸骨突出,有龙骨突的结构,便于发达的胸肌附于胸骨(龙骨突),减轻重量,利于飞行。
鸟类消化特点是食量大,消化能力强,粪便不贮存,直肠短,排便频繁。
鸟类的心脏发达,工作能力强,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强,有利于飞行。
鸟类的身体里有发达的气囊(不是呼吸器官),辅助肺进行呼吸,满足飞行时氧气的需要。
整个身体都是为飞行而设计的。
昆虫是种类最多的动物之一,已知的种类超过100万种。
它们有三对足,能爬行;有的昆虫的足特化成跳跃足,能跳跃;大多数昆虫都有翅,能飞行。
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惟一会飞的动物。
它们的翅与鸟翼结构不同,但都有利于飞行的扇形结构。
这些结构的运行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都可以在空气中产生向上的升力和前进的动力,相对身体来说,都有轻、面积大的特点,利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翅对昆虫生活和分布的重要意义:有利于取食,逃避敌害,扩大活动和分布范围,有利于寻偶交配,寻找适宜的产卵场所。
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运动器官——翅和足都生在胸部。
胸部有发达的肌肉,附在外骨骼上,外骨骼是覆盖在昆虫身体表面的坚韧的外壳(会发生蜕皮),有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
动物的行为有先天性行为和研究行为两种。
先天性行为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研究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生活经验和研究获得的行为。
动物的迁徙是先天性行为和研究行为的结合。
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存的基本条件,而研究行为则使动物更能适应多变的环境,是生存和繁殖的重要保证。
动物越高等,研究能力越强,越能适应复杂环境。
社会行为的特征包括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群体中的等级制度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而排成。
在群体中,首领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筑巢场地。
其他成员会对它做出表示顺从的姿态,对它的攻击不敢还击,也负责指挥整个社群的行动。
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社会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在于,靠群体的力量往往更易获得食物和战胜天敌的侵袭,能有效保证物种的繁衍,使群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活。
在自然界中,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
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在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包括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和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包括以虫治虫、以鸟治虫、以菌治虫等。
动物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多种角色,例如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作为食物,发挥医药保健作用,以及在观赏、娱乐、文学艺术方面扮演形象的角色。
动物还被用来比喻一些形象或特点。
然而,动物也会传播一些疾病,造成害处。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科学家正在研究如何利用生物(如动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的某些物质,这被称为生物反应器。
生物反应器的好处包括可以节省建设厂房和购买仪器设备的费用,减少复杂的生产程序和环境污染。
通过对生物的认真观察和研究,科学家可以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这被称为仿生。
菌落是指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
细菌的菌落比较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
真菌的菌落一般比细菌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并呈现不同的颜色。
通过菌落的形态、大小和颜色,可以大致区分细菌和真菌,以及它们的不同种类。
菌落也常用来作为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
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包括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营养基、灭菌冷却、接种和培养。
细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广泛分布的生物,它们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生存空间和有机物。
在严格高温霉菌的环境中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
乳酸菌只有在无氧的条件下才能把有机物分解成乳酸。
所有的细菌都是单细胞生物,但有些细菌互相连接成团或长链,每个细菌也是独立生活的。
细菌和真菌的营养方式大多为异养,异养又分为腐生和寄生。
有些细菌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
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细菌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们无处不在。
酵母菌为单细胞真菌,而霉菌、食用菌和大型真菌为多细胞真菌。
112.真菌进行孢子生殖,没有叶绿体。
113.酵母菌通过出芽进行生殖。
114.青霉的孢子呈扫帚状排列,营养方式为异养。
115.曲霉的孢子呈放射状排列,营养方式也是异养。
116.霉菌是导致食物发霉的真菌。
117.细菌和真菌的相同点:细胞中没有叶绿体,只能异养;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等;单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分裂生殖;既有单细胞种类也有多细胞种类,细胞内有真正的细胞核,多数为孢子生殖;有成型的细胞核。
不同点:细菌没有成型的细胞核,只有环状DNA的拟核,有的还有鞭毛、荚膜等。
118.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参与物质循环;(2)引起动、植物患病;(3)与动物共生。
119.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120.细菌和真菌把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
因此,细菌和真菌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121.有些细菌和真菌营寄生生活,导致动植物和人患不同疾病。
122.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不能独立生活,这种现象叫做共生。
如果一旦分开,可以独立生活,就叫做共栖。
123.寄生往往有害,共生则互利。
124.酵母菌发酵状态:有机物→酵母菌→二氧化碳+水+能量(多)[多用于做面包];有机物→酵母菌→二氧化碳+酒精+水+能量(少)[用于酿酒]。
发酵是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也称作呼吸作用。
126.细菌和真菌可从食品中获得有机物,并在食品中生长和繁殖,导致食品的腐烂。
因此,食品保存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防腐。
防止食物腐败的主要原理是把食品内的细菌和真菌杀死或抑制它们生长和繁殖。
127.有些真菌可以产生杀死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这些物质称为抗生素(抗菌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