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鉴赏美术作品教案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对鉴赏美术作品三个角度的分析,重点提出美术鉴赏活动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在实践层面上初步了解进行美术鉴赏活动的方法。
一,导入在美术鉴赏作品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面对同一件作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鉴赏体会;面对一个作品丰富的美术展览,有人喜欢写实风格,有人喜欢抽象风格,有人喜欢传统意境,有人喜欢现代形式。
如何理解这种差异呢,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下面三件作品,(播放幻灯片)维米尔的《埃克河边的磨坊》、莫奈的《日出印象》、康定斯基的《即兴之31》。
问:1,你喜欢那件作品,为什么,(师:哦,看来你比较喜欢具象,意象,抽象风格的作品,好,请坐~。
那什么是具象,意象和抽象呢, 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呢,(播放幻灯片) 具象:目的在于真实的再现现实,通过具象艺术的表现形式,我们能够非常清楚的了解到当时作者所见所闻,仿佛置身于画中的境界里。
(写实再现,像照片一样写实) 意象:是一种介于具象和抽象艺术间的综合艺术类型,具有两种艺术的特点。
意象艺术除了要以客观再现为目的外,还着重表达艺术家的主观精神世界。
(说像不像,不想也像的艺术特点)抽象:完全排除了现实形象的可辨性,是一种用美术的基本语言形式和语言手段进行独立创作的美术类型。
(所绘画的形象完全不可辨认了)(抽象艺术大体可分为两种:冷抽象和热抽象)A: 注重用线分割块面,形成面与面间的构成关系,从而形成各种不同的几何体形状。
---------这就是冷抽象(理性抽象)的绘画特点,给人一种冷静的感觉。
{ 蒙德里安}B: 注重美术语言中色彩和线条的变化,注重点线面的交织变化-------这是热抽象(感性抽象)得绘画特点,给人一种流动而变化的感觉。
{康定斯基} 师:这三种表现手法共同构成了美术的表现形式。
接下来我们欣赏几件作品,你来分辨一下它们分别属于那种表现形式,(播放幻灯片)蒙德里安《百老汇爵士乐》(注重用线分割块面,形成面与面间的构成关系。
让我们来看看这件作品,你看得出它是在画什么吗,在接近正方形的白色底色上,有一条一条明黄色的鲜艳线条,在画面中疏密有致的纵横交错,这些线条并不全是单色的,在它的上方,还杂有红、绿、蓝、白等鲜艳的小方块,使整个画面看起来,非常的轻快活泼。
这幅画,看起来像铁路、像街道、像电路板、像棋盘,但其实都不是,这幅画叫做《百老汇爵士乐》。
百老汇是美国的一个繁华都市,那里有着棋盘式整整齐齐的街道规划,街头林立着许多剧院舞厅,聚集了很多从事表演艺术的大明星,而爵士乐是当时的流行音乐,是一种节奏轻快富有情感的音乐,蒙德里安便集合了这两种印象,完成了这一件杰作,你看,纵横交错的线条不就像是街道的分布,错综其间的大小色块,就像一个个跳跃得音符,看了这幅画,就不禁让人也感染了那份愉快的心情。
)蒙德里安《构成》,康定斯基的《构图七号》。
另外齐白石和梁楷的作品属于什么形式,(意象)《清明上河图》和《韩熙载夜宴图》呢,(具象)。
思考:书法,篆刻属于抽象艺术吗,(播放幻灯片,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师总结:非常好~书法篆刻之所以当作抽象美术作品来欣赏,是因为它根本没有可资对照的现实形象,不存在像不像的问题。
在欣赏这类作品时,要注意的是纯粹形式方面的因素,如点画的粗细轻重,结构的疏密,线条的快慢节奏等。
师:大家在鉴赏美术作品艺术形式认识的基础上能够使我们更好的学习今天的新内容------《学习鉴赏美术作品》二,新授(播放幻灯片鉴赏美术作品的方法:一、了解美术作品的历史社会背景二、了解美术家的艺术观点和生活经历三、体会作品的形式美感四、学习“比较”的方法下面我们分别介绍一下(一)、了解美术作品的历史社会背景(幻灯片)美术作品是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在美术家身上引起的审美体验和创作升华,因而美术作品总是与作者所处的历史时代有密切联系。
教师播放一段视频《西班牙战役》,从而引出西班牙立体主义画家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结合历史背景欣赏作品,思考并分组讨论问题:(引导学生说出)问:1;画面用了那些颜色,画家为什么要用这些颜色,2;这幅作品到底表现了什么,给予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教师总结:这件作品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作,作品的题材选自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为了对这种暴行表示抗议,毕加索选用了立体主义的手法,仅用了简单的黑、白、灰三种颜色,运用了象征手法,谴责了法西斯的兽行。
(接放环灯片)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件,包括: 油画1885幅,素描7089幅,版画20000幅,平版画6121幅。
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
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位画家之首。
对于作品,毕加索说:“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
”全世界前10名最高拍卖价的画作里面,毕加索的作品就占据4幅。
(播放他的其他作品同时解释“立体主义”的绘画特点)教师总结立体主义的绘画特点:立体主义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个运动和流派,又译为立方主义,1908年始于法国。
立体主义的艺术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组合的形式,形成分离的画面,,以许多组合的碎片型态是艺术家们所要展现的目标。
• (教师播放一组日本侵华图片引出陈坚的作品《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 )问:1、该画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什么力量促使画家用十余年的时间创作一幅作品,2、该画与《格尔尼卡》相比,是用了变形夸张还是具象写实的手法呢,(具象)教师总结:这幅高2.2米、宽6米、题为《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的重大历史题材油画,真实地再现了1945年9月9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军国主义向我国军民投降的场面。
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右)向何应钦递呈降书。
“十年”的艰辛只为了真实还原那个瞬间,它能够唤起年轻一代中国人心中深藏的那份爱国激情。
(可补充的内容:整个画面庄严肃穆,近似于真人大小的200多个人物,作者十年心力的鸿篇巨制,达到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完美统一。
油画正中央从左到右是英、美、中、苏(事实上是按美、中、英、苏的先后顺序从中间向两边展开的。
而台下警卫手持的是联合国家(联合国创始国)的各国国旗52面,国旗环绕着受降台,并按照各个国家英文字母顺序排列,其中画面上画出部分的左边右起分别是哥伦比亚(Colombia)、中国(China)、智利(Chile)、捷克斯洛伐克(Czechoslovakia)、希腊(Greece)。
)(教师放幻灯片《格尔尼卡》和《南京》):这两件作品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艺术手法表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后人认识、纪念那段历史的一个重要途径。
(教师放幻灯片)教师总结:对美术作品的历史社会背景有所了解,可以加深我们对作品的主题涵义、形象创造、形式意味的理解与鉴赏。
第(二)个方法、了解美术家的艺术观点和生活经历(放幻灯片)教师播放伦勃朗的《自画像》并介绍:伦勃朗生于莱顿,他一生坎坷。
伦勃朗和他的妻子生有4个孩子,只有最小的一个存活,但他妻子在生孩子后不久去世,他和女仆住在一起,女仆为他生了一个女儿,为此受到教会的正式谴责为“罪恶的生活”。
由于他为了画画经常采购大量的衣物和绘画工具,从不计较财产,所以很快就到了破产的边缘。
1669年他在贫病中去世,身边只有女儿陪伴,死后葬在一个无名墓地中。
在艺术创作中坚持自己的风格,笔下的形象均取自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物。
尤其是他的肖像画,生动传神、独具风格。
他喜欢画自己,历史上从未有哪位画家想伦勃朗那样留给后人如此多的自画像。
但这并不代表他是在自恋。
从他照片那个多的自画像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伟大画家一生的历程(播放它的自画像):青年时: 1934年,伦勃朗28岁。
此时的画家生活优裕,这可以从他身上的穿戴装饰中看出来当时他开朗自信、充满自信的风采。
中年时:1640年,伦勃朗34岁。
此时他那有钱的老婆还没有去世,这个阶段他的生活应该是比较富足的。
晚年时:1660年,伦勃朗54岁。
画家生活的潦倒在此画中一览无余。
画中艺术家身体虚弱、神情悲凉,一副逆来顺受、准备接受死神安排的老人形象。
从他不动声色、若有所思的眼神中透露出画家进入不惑之年的成熟与刚毅。
教师播放夜巡《夜巡》并了解:伦勃朗最有名的是《夜巡》。
这是一幅无价的珍品,但却也因为这副画,使得伦勃朗陷入了一个窘迫的境地。
据说当时的每一个军官都拿出了100个荷兰盾,希望画家能把他们按照各自的身份和军阶都正面画在画上,集中放在一个层面上。
可是画家彻底打破了这种平衡,他选择了一个以两个队长为首领的紧急集合的场景,画上的人物被放在了不同的空间层面上,有先后主次之别,甚至有的被放在阴暗的角落中,有的只呈现局部。
画作完成后,射击手公会拒绝接受,要求画家按照他们的意思进行修改,画家拒绝修改,认为画家有权对自己的作品做作出完工与否的决定,双方争执不下,闹成僵局。
最后诉诸法律,画作遭到退定,画家退还了订金。
这件事给伦勃朗带来了极大的伤害,他名誉扫地,成了阿姆斯特丹最不受欢迎的画家,订单稀落,弟子也不再登门,经济名画档案越来越困难,最终宣布破产,搬到了贫民区,直至在贫病中去逝。
这幅画是画家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整个改变了画家的以后生活,也从中折射出了艺术家在忠于艺术和满足世俗需求中出现的差异和无奈。
画面采取的是近舞台剧的形式,队伍纷纷涌上街头,画中两位身着不同服装的人走在队伍的前列,构成了画面的中心。
他们一个身穿黑军服,头戴黑礼帽,披着红披巾,一个穿着黄色军服,戴着黄色的帽子。
二人正在沉着镇静地商议问题,准备对整个队伍的行动作出决议。
其他队员跟在他们身后,有的手持长枪,有的挥舞旗帜,有的在互相议论,队伍出发时的紧张气氛跃然纸上。
在人群中还有一个形象鲜明的小女孩,夹杂在人群中惊慌失措的样子,是整个画面的意外插曲,其实有人认为她是光明和真理的化身,是唤起人们反抗异族统治的光荣记忆。
不过整个画面除了两个队长和那个小女孩外,其他人物都被安排在了暗色调的中、后景中,光线明暗对比强烈,人物主次分明,画家着意留出了大量黑色的空白,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
可是到了19 世纪,由于油画失色,表面的光油呈现黑褐色,有人误认为画家描绘的是晚上的场景,因此取名《夜巡》。
后经专家鉴定,画家采用的是白天的自然光线,描绘的也是白天的场景。
因为长期烟熏的结果导致画面变黑的。
(教师播放梵高《自画像》)我们再来认识一位著名画家:荷兰画家梵高,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是19世纪人类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
他热爱生活,但在生活中屡遭挫折,艰辛备尝。
他献身艺术,大胆创新,在广泛学习前辈画家伦勃朗等人的基础上,吸收印象派画家在色彩方面的经验,并受到东方艺术,特别是日本版画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许多洋溢着生活激情、富于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表现了他心中的苦闷、哀伤、同情和希望,至今饮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