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APP用于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效果探讨张学慧;张宁【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APP管理模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以及自我管理的效果。
方法将189例门诊初始使用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94例与观察组95例,在教会患者胰岛素注射方法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指导,观察组应用糖尿病APP管理,连续3个月后评价效果。
结果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自我管理行为能力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
结论对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糖尿病APP进行健康管理可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从而较好地控制血糖水平。
【期刊名称】《护理学杂志》【年(卷),期】2016(031)019【总页数】3页(P77-79)【关键词】2型糖尿病;糖尿病APP平台;血糖;自我管理能力【作者】张学慧;张宁【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内分泌科,江苏南京2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5据统计,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为11.6%[1],已成为全球糖尿病第一大国。
糖尿病一经确诊即要开始持续终身的自我照顾,给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带来巨大挑战。
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启动胰岛素治疗以使血糖达标,而初次应用胰岛素皮下注射的患者普遍存在恐惧心理、缺乏自我注射信心、缺乏自我管理能力、有孤独感、恐惧低血糖[2],如果患者在初始胰岛素治疗期间能够得到医护人员的实时指导,能明显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从而能够达到改善病情、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3-5]。
目前对门诊患者的指导以治疗开始阶段的一对一指导以及复诊时的跟踪指导为主,缺乏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实时跟踪。
如果患者不及时复诊,治疗方案不能及时调整,既影响患者的血糖达标,又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
糖尿病APP是一种能帮助糖尿病患者系统了解糖尿病,同时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健康管理的软件系统,为患者提供远程支持和实时服务[6]。
不仅患者参与糖尿病的管理,其家属也能参与其中。
本研究在对2型糖尿病起始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在门诊随诊的基础上,应用糖尿病APP平台的行为管理、糖尿病健康教育、膳食运动指导等功能实现与患者实时互动,旨在通过这种糖尿病管理方式促进患者血糖达标,以及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6月在本院内分泌科门诊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①根据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7],确诊为2型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HbA1c)>8%,首次行胰岛素治疗;②年龄18~60岁,患者或者随诊家属会使用智能手机;③签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1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及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②并发严重心、脑、肾并发症;③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
按上述标准纳入20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100例。
在研究过程中,观察组退出5例,对照组退出6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1.2 方法1.2.1 干预方法两组均为门诊治疗患者。
对照组入组即在糖尿病教育门诊进行健康教育,内容为胰岛素注射、自我血糖检测、低血糖表现与处理、饮食和运动控制等,时间约为30 min。
同时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血糖检测并反馈。
由医生调整胰岛素的剂量。
第1个月每周电话随访1次,以后每月电话随访1次。
指导患者定期门诊复诊,第1个月每2周复诊1次,以后每个月复诊1次,直至3个月。
观察组措施如下。
1.2.1.1 成立糖尿病管理小组成立由内分泌科医生护士共8人组成的管理小组,其中科主任为组长,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2人及主治医师2人、营养师1人、糖尿病专科护士2人为组员,共同指导患者使用APP,并对患者进行全程指导。
1.2.1.2 糖尿病APP的应用①糖尿病APP。
由医云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提供,包括“我的医生”、“健康中心”、“商城”以及“个人中心”四部分。
在“我的医生”界面可以联系团队的医护人员进行一对一网上指导。
“健康中心”录入患者基本资料,包括健康档案、用药情况和患者社区。
健康档案录入患者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电话号码、家庭地址以及紧急联络人)、体格检查(身高、体质量、腰臀比以及血压)、生活习惯(吸烟史、饮酒史以及运动)、家族史和既往病史。
用药情况栏录入患者使用的降糖药物或者胰岛素的种类和剂量。
患者社区栏有糖尿病健康知识图文和视频资料,包括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的基本内容,内容由糖尿病管理小组提供,APP客服负责推送并定期更新。
“个人中心”上传患者的自我血糖监测结果。
②糖尿病APP应用指导。
患者首次就诊时由糖尿病专科护士帮助患者在智能手机上下载此APP并注册。
就诊时糖尿病专科护士采用一对一的方式,借助糖尿病APP上的图文或视频资料对患者进行相关知识讲解和技术指导,包括胰岛素注射、自我血糖检测、低血糖教育、饮食和运动控制等。
指导患者胰岛素注射、自我血糖检测、低血糖教育、饮食和运动控制等;最后教会患者如何打开糖尿病APP、上传图片、数据等使用方法。
时间约30 min。
通过APP追踪了解患者胰岛素注射操作的正确性,治疗的依从性等。
小组中的医生负责患者治疗方案的跟进及调整,指导患者定期复查血糖及随诊。
营养师负责患者的饮食指导以及治疗方案与饮食控制的合理搭配。
由系统客服人员在平台定期推送糖尿病相关知识,以及专家的线上义诊活动。
同时根据患者反馈的信息针对性给予个体化指导。
③糖尿病APP互动。
时间一般安排在18:30~20:30,患者在这个时间段通过APP与糖尿病管理小组人员互动,解决相关问题。
医生、营养师及专科护士上线时间提前在APP上公布,以利患者针对自己的需求上线互动。
专科护士对互动参与情况及患者的反馈进行登记,及时整理,对相对集中的问题,进行专题发布。
当患者出现不适,如低血糖时,通过APP报告情况,小组成员即刻了解病情变化,指导患者及时处理,同时与患者一起分析原因,根据原因调整治疗方案。
对不回复消息,不参与互动的患者,了解其原因,鼓励其参与;对依从性低的患者,待返院复查时给予提醒,告知其不规范治疗的严重后果,以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对坚持不参加的患者做退出处理。
在干预的3个月期间除了借助APP进行健康指导,其他干预方法同对照组。
1.2.2 评价方法在入组时以及干预3个月后分别检测患者的糖代谢指标及自我管理效能调查。
糖代谢指标包括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G)、HbA1c;自我管理效能采用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Diabetes Self-care Scale,2-DSCS),由王群等[8]翻译和修订,包括饮食、运动、服药、血糖监测、足部护理和高低血糖处理6个维度,共24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然后计算标准分(标准分=实际得分/此项可能最高得分×100),标准分范围0~100分,得分越高,自我管理行为越好。
一对一发放量表由患者独立填写,如有不理解之处,随时给予解释,助其正确填写,填毕当场收回。
量表均有效回收。
1.2.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行t检验,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1 两组干预前后FBG、2 h PG及HbA1c值比较见表2。
2.2 两组干预前后自我管理效能得分比较见表3。
糖尿病APP既是医疗管理工具,也是患者健康生活管理工具。
医务工作者可根据临床需求,超越时间和空间,更便捷地对患者实行高效管理;而患者也可以运用健康管理软件,通过其用药提醒等功能,实时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提高治疗依从性,从而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
而有效地控制血糖在很大程度上更依赖于患者良好的自我管理[9-10]。
本研究对2型糖尿病起始胰岛素治疗患者,在门诊随诊的基础上应用糖尿病APP进行3个月连续管理,FBG、2 h PG值、HbA1c水平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提示糖尿病APP管理模式较常规管理更能有效地帮助患者降低血糖水平。
两组自我管理效能比较,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在饮食、药物管理方面均有显著改善,但在运动、足部护理及血糖管理方面,改善程度不大,由此可见,常规健康教育在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而观察组干预后各项指标均显著改善,与干预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
由此可见,糖尿病APP管理模式在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这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首先是应对技能干预,Mulvaney 等[11]认为,在面对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为时,采取恰当措施的技能是患者做出行为改变的重要原因;其次是行为改变,干预存在时效性,随着间隔时间的延长而干预的效果逐渐减弱[12]。
利用APP能够与患者随时沟通互动,及时督促、提醒,促进患者行为的改变以及行为的强化,最终有效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同时,在APP中加入了家属的参与互动,也有效提高了患者自我管理的有效性。
糖尿病APP通过远程指导可节省患者的就诊时间和路途花费,提高管理效率,有助于缓解医疗资源短缺问题。
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存在许多相关的问题,如由于目前互联网使用的相关法律还不够健全,加上人们对于网络平台的信任度不够,担心隐私泄露,有患者对于此类平台的使用采取相对保守的态度;其次在平台的推广期不涉及到相关费用的支付问题,一旦收费,患者的接受程度也不能确定;与传统的医疗模式相比,目前平台的管理模式仅限于简单的咨询以及治疗方案的微调,对于患者整体病情的把握不如传统医疗模式全面,存在着一定的医疗安全隐患。
当然还存在从事服务的机构的资质认定、信息技术平台的稳定性等问题。
因此如何规范有效地使用糖尿病APP平台为糖尿病等相关慢病管理服务,值得进一步探讨。
张学慧:女,本科,主管护师,****************【相关文献】[1]Xu Y, Wang L, He J, et al.Prevalence and control of diabetes in Chineseadults[J].JAMA,2013,310(9):948-959.[2]于平平,李映兰.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依从性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9):1136-1138.[3]程韶,关懿玲.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对血糖控制的影响[J].现代护理,2002,8(11):847-848.[4]刘晓明,房红,张淑彩,等.社区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4):272-274.[5]Peyrot M, Barnett A H, Meneghini L F, el al.Insulin adherence behaviours and barriers in the multinational Global Attitudes of Patients and Physicians in Insulin Therapystudy[J].Diabet Med,2012,29(5):682-689.[6]何建权,戴伟辉.应用3G通信网络建立社区居民健康信息系统[J].中国数字医学,2011,6(2):89-91.[7]高志红.糖尿病及糖调节受损的诊断标准及其变迁[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06,26(2):141-144.[8]王群,万巧琴,尚少梅.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与抑郁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9,24(7):14-15.[9]Huang M C, Hsu C C, Wang H S, et al.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to evaluate effectiveness of registered dietitian-led diabetes management on glycemic and diet control in a primary care setting in Taiwan[J].Diabetes Care,2010,33(2):233-239. [10]Lindenmeyer A, Whitlock S, Sturt J, et al.Patient engagement with a diabetes self-management intervention[J].Chronic Illn,2010,6(4):306-316.[11]Mulvaney S A, Mudasiru E, Schlundt D G, et al.Self-management in type 2 diabetes: the adolescent perspective[J].Diabetes Educ,2008,34(4):674-682.[12]李金娜,王明旭,王蓉,等.自我管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心理及行为的作用[J].护理学杂志,2009,24(13):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