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脊液的常规检查

脑脊液的常规检查

侧脑室穿刺CSF蛋白含量:0.05~0.15 g/L
脑脊液蛋白质含量与年龄成正比,儿童含量较低,成人稍高,老年人又较成年人高。
【注意事项】
(1)脑脊液如有多量细胞或混浊源自应先离心以除去。如蛋白质浓度过高,应先行用生理盐水稀释后重新测定。
(2)加入SS-S试剂的操作手法和速度、室温及比浊前的放置时间都会影响实验结果。故操作时应注意控制加入试剂的方式和比浊时间与标准管一致。应随气温改变,勤做标准曲线。
(4)病毒性脑膜炎、乙型脑炎、隐球菌性脑膜炎、脑肿瘤等病变时,脑脊液浊度上没有明显的改变或微浊。
(三)凝固性
正常人脑脊液静置24小时脑脊液不凝固,当脑脊液内蛋白质(包括纤维蛋白原)增至10 g/L以上时,可出现薄膜或沉淀。
病理情况下:由于各种原因,使血脑屏障被破坏,通透性增加,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进入脑脊液,因此脑脊液抽出后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凝固。
2.邻苯三酚红钼络合显色法
【原理】
邻苯三酚红与钼酸结合,形成了一种在467nm有最大吸收的红色络合物;当这种络合物在酸性条件下与蛋白质结合时,生成蓝紫色络合物,在598nm处有最大吸收。
【试剂】
邻苯三酚红缓冲液(2.4 mg/dL)
5.褐或黑色见于侵犯脑膜的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肉瘤。
(二)透明度
正常脑脊液:清晰透明。
病理情况下:当脑脊液中含有较多的细胞、细菌、蛋白等时,脑脊液可以出现不同程度的混浊。
(1)化脓性脑膜炎:白细胞极度增加,脑脊液呈白色脓性混浊。
(2)结核性脑膜炎:白细胞数重度增加,脑脊液为毛玻璃样混浊。
(3)脑室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由于红细胞增多,为血性混浊。
脑脊液的常规检查
包括脑脊液的颜色、透明度及凝固性。正常脑脊液外观无色、透明,静置24小时不凝固。比重为1.003~1.008(平均为1.005),pH为7.35~7.40,呈弱碱性,脑脊液pH较血pH稳定。脑脊液的酸碱状态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①血液和脑脊液间在不同部位的CO2弥散量;②通过血脑屏障,H+和HCO3-的分布;③从脑神经细胞释放酸性代谢产物的速度等。
(2)样品检测:取待测脑脊液标本各0.5ml于两只试管中,其中一只试管加SS-S试剂4.5ml,另一试管加154mmol/L的NaCI溶液4.5ml作为标本空白管。在与标准曲线相同的条件下比浊,所得吸光度可从标准曲线上求得蛋白质浓度。
【正常参考值】
腰穿CSF蛋白含量:0.2~0.4 g/L
延髓池穿CSF蛋白含量:0.1~0.25 g/L
【结果判断】
阴性:清晰透明,不显雾状。
极弱阳性(±):微呈白雾状,在黑色背景下,才能看到。
弱阳性(+):灰白色云雾状。
阳性(++):白色浑浊。
强阳性(+++):白色浓絮状沉淀。
最强阳性(++++):白色凝块。
【方法学评价】
潘氏试验所需标本量少,操作简单,结果观察较为明确,临床试验室常用此法。但该方法过于敏感,有一部分正常人也可出现极弱阳性(±)结果。
【试剂】
(1)磺基水杨酸-硫酸钠试剂(SS-S)
含2水分子的磺基水杨酸3 g
无水硫酸钠7 g
蒸馏水至100ml溶解后过滤后,储存于棕色瓶中,如显色或混浊则不能用。
(2)已知浓度的蛋白应用标准液(100 mg%)
【操作】
(1)制备标准曲线:含蛋白200、400、800、1200、1600mg/L的稀释混合人血清标准系列各0.5ml,加SS-S试剂4.5ml,充分混匀,7~15分钟后,用420nm波长比浊,以吸光度为纵坐标,蛋白质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3)所用试剂苯酚如不纯,亦可引起假阳性反应;室温低于10℃,酚饱和度低,亦可引起假阳性结果。
(二)蛋白定量试验
1.磺基水杨酸.硫酸钠浊度法
【原理】
在磺基水杨酸-硫酸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脑脊液,脑脊液中的蛋白与磺基水杨酸-硫酸钠反应,使试剂产生混浊,所产生的浊度与蛋白含量成正比,用比色计进行比浊,求得蛋白含量。
(1)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静置l~2小时后,出现薄膜、凝块或沉淀。
(2)结核性脑膜炎:静置12~24小时后,液面上形成膜状物或纤细凝块,取此膜涂片查结核分枝杆菌,阳性检出率高。
(3)蛛网膜下腔梗阻(脊髓肿瘤、炎症性粘连)时:梗阻部远端的脑脊液中蛋白含量增多,放置后可呈黄色胶冻样凝固。
(4)脑梅毒、脊髓灰质炎:可以出现小絮状凝块而不形成薄膜。
(一)颜色
正常脑脊液为无色透明。
1.红色如标本为血性,为区别蛛网膜下腔出血或穿刺性损伤,应注意:
(1)三管试验:先后用3个试管分别采取脑脊液进行比较,若第1管至第3管颜色逐渐变淡,红细胞计数也逐渐减少,则为人工损伤性出血;而蛛网膜下腔出血,则3管的颜色是一致的,红细胞计数大致相等。
(2)离心试验:将血性脑脊液试管离心沉淀(1500r/min),如上层液体呈黄色,隐血试验阳性,多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且出血的时间已超过4小时。如上层液体澄清无色,红细胞均沉管底,多为穿刺损伤或因病变所致的新鲜出血。
二、化学检查
(一)蛋白定性
【原理】
潘氏(Pandy)球蛋白定性试验:脑脊液中球蛋白与苯酚结合,可形成不溶性蛋白盐而下沉,产生白色浑浊或沉淀。
试剂
5%苯酚溶液:取纯苯酚25ml,加蒸馏水至500ml,用力振摇,置37℃温箱内1~2天,待完全溶解后,置棕色瓶内保存。
【操作】
取试剂2~3ml,置于小试管内,用毛细滴管滴入脑脊液1~2滴,衬以黑背景,立即观察结果。
(3)红细胞皱缩,不仅见于陈旧性出血,在穿刺外伤引起出血时也可见到。因脑脊液渗透压较血浆高所致。
2.黄色除陈旧性出血外,在脑脊髓肿瘤所致脑脊液滞留时,也可呈黄色。黄疸患者的脑脊液也可呈黄色。但前者呈黄色透明的胶冻状。
3.米汤样由于白(脓)细胞增多,可见于各种化脓性细菌引起的脑膜炎。
4.绿色可见于绿脓杆菌、肺炎链球菌、甲型链球菌引起的脑膜炎。
【临床意义】
正常时多为阴性。有脑组织和脑膜疾患时常呈阳性反应,如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梅毒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脊髓灰白质炎、流行性脑炎等。脑出血时多呈强阳性反应,如外伤性血液混入脑脊液中,亦可呈阳性反应。
【注意事项】
(1)红细胞过多时,须先离心使细胞沉淀,吸取上清液进行试验。
(2)试验中所用试管应十分洁净,否则易出现假阳性结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