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领略民间风情传承陕北文化

领略民间风情传承陕北文化

领略民间风情传承陕北文化陕西省靖边县第六中学张晓花陕北地区包括陕西省的榆林市和延安市,它们都在陕西的北部,所以称做陕北。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总面积92521.4平方公里,基本地貌类型是黄土塬、梁、峁、沟、塬。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人文精神的底蕴,是塑造中华魂的优秀素材,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对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而陕北文化又是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陕北文化浩淼如烟,数不胜数,我想通过这一次的综合实践活动,让我们陕北的娃们了解陕北风情,传承陕北文化。

千百年来,陕北人住着黄土窑,睡着黄土炕,吃着金黄的小米饭,走着黄土路,扛着老镢头,唱着信天游,过着多姿多彩的生活。

老师选择了最具有陕北特色的饮食、手工艺和音乐舞蹈来简单介绍。

希望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

一、饮食文化“人活七十,就为一口吃食。

”这一句在陕北高原上流传极为广泛的俗话。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

而陕北人至今都坚持蒸、煮、熬、炖、烩这些简单实惠的饮食方式,一定也是和长期以来,这里的饮食文化中不断有少数民族饮食习俗的介入有很大关系。

陕北历来是汉族和少数民族频繁往来的交汇地,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独特的陕北饮食文化。

陕北民间的各种饭菜,大致上划分为三大类:即家常便饭、节日饮食和各种风味小吃。

那黄灿灿的窝窝头,勾起了多少人的回忆,那细长而又筋斗的饸烙,牵着千万陕北人的心,黄软靡子年糕(取谐音寓意年年高)、黄靡子馍馍;洋芋做的粉条:可以烩羊肉粉汤、羊杂碎粉汤,炒猪肉翘板粉、羊肉炒细粉等等。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我们陕北土地贫瘠,竟然奇迹般地具有这么繁多的五谷杂粮与瓜果菜蔬。

正好印证了我们陕北流行的一句话,叫做“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

我们不能笼统地以为几千年一贯制的陕北饮食文化是一种裹足不前的文化,是一种落后原始的人类早期饮食文化的简单延续。

恰恰相反,饮食烹调技术在不断的进步和更新。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识。

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魅力,领略到我们陕北的饮食文化的魅力。

老师想通过这一次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请自动手去搜集资料、筛选资料、整合资料,自己去了解我们陕北的饮食文化。

二、手工艺陕北的女人们撑起了厨房的一片天,她们心灵手巧,不仅食物美味而且剪纸绣花功夫更是不一般,她们把小日子过得热热闹闹的。

三边窗花,是开在婆姨女子心头的花,是开在黄土地憧憬里的花。

(一)、窗花“女子生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

”三边窗花,是三边婆姨女子共同的杰作。

多见于窗棂、门帘、顶棚、炕围等民间住宅。

在三边窗花的世界里,鸟兽、虫鱼、花卉,皆有了情感,有了寓意。

盼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就剪一幅“连年有余”(莲花和鱼组成的图案);心想家庭大吉大利、除邪避灾,就剪一幅“大老虎”(家奉山大王,全家老少保安康);祝愿老人延年益寿、幸福健康,就剪一幅“鹿鹤同春”;迎新媳妇坐帐,就剪“石榴佛手”(九石榴,一佛手,守定娘再不走);小孙子要出世,就剪一幅“蝶鱼图”(鱼鱼蝶蝶,儿女缠缠)。

爱情,是三边窗花中永恒的一个主题。

石榴牡丹可谓代表。

三边窗花别具一格。

纤细秀美、空灵透亮。

拙里见巧功,土中有美感。

情趣在夸张时,洒脱在细腻间。

窗花剪法多变。

形成以锯齿纹为主,云纹、月牙纹、城墙边纹为辅多种纹饰。

郭沫若有诗云:“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刻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一剪之趣夺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

”三边所在的靖边、定边(原安边县撤消)两县分别被文化部命名为“剪纸之乡”。

(二)、鞋垫传统民俗文化中,最值得珍藏的东西是绣花鞋垫,那是一切现代物品所无法比拟的艺术品,精致绚丽,天真拙朴,独具特色,韵味无穷,令人爱不释手。

在陕北民间,自古就有妇女做绣花鞋垫的习俗,千针万线,千丝万缕,勤劳善良的陕北妇女赋予了小小的鞋垫最真挚的感情,也使这种绣花鞋垫成为陕北民间手工艺品的典型代表。

1、陕北鞋垫纹样的分类。

可分为:植物类、动植物类、文字类等。

2、陕北鞋垫纹样及内涵。

植物类:莲生贵子在陕北民间观念中,多子多福是家庭生活幸福的象征,故民间遂有以谐音“莲生贵子”来代表人口兴旺,连年有余。

榴开百子也寓意多子多福。

动物类:鸳鸯戏水:“图案为鸳鸯在荷花池中顾盼戏游‘鸳鸯’古人为称‘匹鸟’”。

[5]雌雄形影不离,古今多以其比喻夫妻和睦,相亲相爱。

亦名“鸳鸯佳偶”、“鸳鸯戏荷”、“鸳鸯戏莲”等。

文字类:在陕北鞋垫的图案中,辅以简单恰当的文字来表达自己对亲人、友人、情人的祝福。

“心想事成”寓意心里想什么事,现实中就能实现。

祝福对方生活幸福,万事皆如意。

“一帆风顺”多用为祝词,祝人旅途平安顺利,祝您旅途愉快,一帆风顺。

三、音乐舞蹈陕北的音乐舞蹈主要有陕北说书、陕北道情、陕北唢呐、陕北民歌、陕北大秧歌、安塞的腰鼓等等,我此处最想谈的就是说书和民歌。

(一)、陕北说书陕北说书是陕北民间的一种说唱艺术。

主要流行于陕北的延安和榆林等地。

采用陕北方音,手持三弦或琵琶自弹自唱、说唱相间地叙述故事。

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发展成一人同时操用大三弦(或琵琶)、梆子、耍板、名叫“麻喳喳”的击节木片和小锣(或钹)五种乐器进行伴奏的曲艺说书形式。

陕北说书从产生,形成到发展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可谓历史悠久,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下一些基本特征:1、陕北说书以当地的方言为主,通俗易懂,语言精炼,说唱风趣,形成文风趣,扣人心弦的特征;2、陕北说书在本土音乐的基础上又广泛吸纳民歌小调、戏剧曲牌以及其他姊妹艺术音乐,因而具有曲目形成的多元性特征;3、说书可随时随地进行,形式灵活自由;4、传统书多伴随民族活动,为说“还原书”、“喜庆书”、“庙会书”、“求儿女的神书”等,因而形成的对民间习俗的依存性特征。

基本内容如下陕北说书可分传统书和现代书两大类。

传统说书的书目约有200多部:《花柳记》、《对鞋记》、《偷鞋记》、《金镯记》、《黄鹰记》、《白绫记》、《金钟记》、《万花山》、《戏引记》、《杨家将》、《四岔捎书》、《聚仙楼》、《雕羚扇》、《观灯记》;现代书的书目有300多部,传统书的内容主要是反映古神话、历史人物传记、英雄豪杰报打不平、相公招姑娘、奸臣害忠良等题材的书目。

现代新书的内容是反映现代人的斗争、生活题材的书目,如《刘巧儿团圆》、《王贵与李香香》、《李双双》、《张玉兰参加选举会》、《翻身记》、《送金匾》、《看大桥》、《三相亲》、《半碗饸》、《牛老汉让贤》、《延安老汉进北京》、《审录》等等。

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陕北民歌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

陕北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

劳动号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采石歌、吆牛歌、打场歌。

在陕北,人们的喜、怒、哀、乐哪一种情感,都可以用民歌的形式来表达。

无论是站在崇山峻岭之巅,还是走在弯弯曲曲的山道里,或者行进在一马平川的大路上,到处都可以听到顺风飘来的悠扬歌声。

这就是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种类是很多的,其中有四季歌、五更调、揽工调、酒歌、秧歌、劳动号子、歌舞曲、榆林小曲、陕北套曲、二人台、风俗歌、宗教歌曲和探家调等,以小调和信天游为主,小调,以叙事为主,一般都有场景,有人物,有故事情节,还有细节描写。

如:《害娃娃》、《探瑜姐》、《送情郎》、《四保揽工》和《下柳林》等都是篇幅较长的叙事体民歌。

陕北人民唱着《东方红》和《翻身道情》迎接了新中国的诞生。

这一时期除了革命民歌,又有了《三十里铺》、《赶牲灵》、《黄河船夫曲》、《跑旱船》、《五哥放羊》等许多精曲陕北民歌相继问世。

在8000首陕北民歌中,反映爱情生活、婚姻问题,或与这个内容有关的作品,占全部民歌的80%。

被誉为劳动人民代表作的信天游,反映的几乎全是这个内容。

因此,信天游又被说成是“爱的海洋”。

如脍炙人口的《走西口》:走路你走大路,莫要走小路。

大路上人儿多,拉活解忧愁。

住店你住大店,不要住小店。

小店里贼娃子多,操心把你偷。

睡觉你睡中间,陕北民歌剪纸之唢呐不要睡两边。

操心那挖墙贼,挖到你跟前。

喝水你喝长流水,不要喝泉水。

泉水里蛇摆尾,操心喝坏你。

吃烟你自打火,不要和人家对火。

梢林里绿林响马,操心那蒙汗药。

……“走西口”的人一去经年不回,家里的妻子想起丈夫时,或手摇纺车,边摇边唱,或立于门前,低吟浅唱,抒发他们对远方亲人的眷恋之情。

“文化之于人,正如水之于鱼,一方水养一方鱼,无文化之国家,无文化之民族,无文化之人群,便如无水之鱼,无本之木,欲求成长发展而永无可能”。

陈凡之在《剑桥导引》中也说道:“许多许多的历史才形成一点点传统,许多许多的传统才形成一点点文化,我们有幸的是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一点点文化”。

总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努力,需要每个学生的努力,更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关注和努力,让我们的学生把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充盈胸中,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质。

只有这样,中华传统文化才会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