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中华文化概说分校(工作站)专业学号学生姓名年月略谈陕西民俗文化论文摘要陕西具有丰富多彩古朴独特的民俗文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俗文化失去其生存的土壤,因此它的传承和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其现状的了解,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期待陕西民俗文化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陕西民俗文化民俗开发陕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十多个朝代或重要政权先后在这里建都,又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所在地,典籍丰富、文化遗存也多,许多风俗习惯多有可供追寻的历史渊源。
地域上:东面黄河、西望关陇;北临塞外草原,南接巴蜀水乡,横跨陕北高原、渭水盆地和秦巴山区。
民风民俗既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又争奇斗艳,异彩纷呈。
一陕西民俗文化的地域划分和秦、汉时期的发展陕西民俗的地域划分为:关中地区、陕北地区和陕南地区。
关于关中地区的地理特点、历史地位、早期经营及至西汉初期的尚农遗风,《史记·货殖传》说:“关中自千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
而公刘适邠,太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都镐,故其人犹有先王遗风,好稼墙,殖五谷。
”关于陕北地区新的人文风貌的出现、地域特点与习尚,《册府元龟》说:“秦始皇遗蒙恬攘却匈奴。
得其河南造阳之北千里地甚好,于是筑城郭,徙民居之,名曰…新秦‟。
”《汉书·地理志》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翟,修习战备,高尚气力,以射气力,以射猎为先。
”这一背景,与陕北腰鼓的声象相联系是可以相互印证的。
关于陕西地区的早期风习,《汉中府志》说:“汉中府,其俗强劲质朴,力农习射。
武都氏叟多羌戎之民,其人半秦,多勇戆;土地险隘,其人半楚,风俗略与荆州、沔州郡同。
”《寰宇记》说:“汉高祖发巴蜀,伐三秦,迁蜀七姓于商洛,其俗多猎山伐木,深有楚风。
”《宁强州志》也说:“宁强州”风气兼南北,语言杂秦、蜀。
都充分显示着相邻地区风习的相互影响作用和风习的地域特点。
关于对先秦风习的评价,《薛思庵(野录)》说:“读《秦风》喜得无淫奔之诗,见得秦俗好。
”显现出对岐周良好风习传承的渊源。
至秦亡汉兴,汉高祖刘邦进军商洛、途经霸上,西入咸阳,南屯汉中;回击三秦,建都长安,关内关外风习会合,使民风民俗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关于秦地风习的变迁、特点及其重大意义,宋代理学家朱熹在《朱子诗传》中有段颇为深切的概括和论述。
谨转录如下:“秦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
然本其初而论之,岐丰之地,文王用之以兴,…二南‟之化,如彼其忠且厚也。
秦人用之,未几而一变其俗,则悍然有招八州而朝同列之气。
何哉?雍州土厚水深,其民厚重质直,无郑卫骄惰、浮靡之习。
以善导之。
则易于兴起,而笃于仁义;以勇驱之,则其强毅果敌之资,亦足以强兵力农而戌富强之业,非山东诸国所及也。
”这段评论,是对历史发展的概括和总结,也对认识以后的历史发展有重大借鉴作用。
二、魏晋南北朝至唐宋陕西民风民俗及生产习俗的发展汉、魏、两晋这一历史阶段,方土游侠、道教、佛教活动,先后在社会上出现,对民俗文化产生相应影响,对社会生活不同程度上增添了新的因素,习俗产生相应变化。
方土游侠至汉时,已渐与民间游艺融合或以民间游艺形式出现,在都市已颇为多见。
《随书·地理志》说:“汉中之人,质朴无文,不甚趋利,性嗜口腹,多事田渔。
虽蓬室柴门,食必兼味。
好祀鬼神,尤多忌惑,家人有死,辄离其故宅。
崇重道教,犹有张鲁贵焉!”当地习俗的特色,还是浓烈的;道教和佛教的影响也是明显的。
至唐,民风民俗与官府的关系也至为密切。
《秦中岁时记》说:“唐上已日,赐宴曲江,都人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
”《辇下岁时记》说:“长安每岁诸陵,常以寒食荐汤饼鸡毯等,又荐雷子车;至清明上食,内园官小儿于殿前钻火,先得火者进。
上赐帛三匹,金碗一口,都人并在延兴门看内人出城洒扫,车马喧嚣。
新进士则于月灯阁置打毯之宴,或赐宰臣以下酴糜酒,即重酿酒也。
”盛唐,物阜年丰,丝绸之路畅通,长安商贾云集,八方荟萃。
饭店、酒楼、茶肆林立,在繁荣的饮食市场,胡风烹调,胡姬酒肆也频增风采,蔚为民俗大观。
李白《少年行》曾抒写当时情况说:“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当时,胡姬学习用面食作有自己民族特点的胡饼,也闻中全国。
白居易就有“胡饼饼样学京都”的诗句。
据考,现在的芝麻烧饼,即由当时的胡饼演变而来。
而面食则是陕西人自古迄今的传统主食。
这同陕西的农业生产也是密切关联的。
陕西农业,源远流长,生产习俗也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向前发展着。
关中地区,人们群众赞颂水车的谜语,谜面的文字是:“曹操独坐中原,身披八挂衣衫,领兵千千万万!”至于陕南水乡,生产习俗则更有一番景象。
《城固县志》说:“小满前后,农各插秧,谚曰:…水执秧苗插野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则创造并反映了另一相当高的精神境界。
其所含哲理与表现的艺术手法也是令人叹服并值得深入体味的。
也由此可见,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也的确是无穷的,值得重视学习的。
三陕西民俗中与生产生活相关的一些习俗的内涵与作用(一)陕西与生产习俗相关的有祈富求福迎神赛会等活动。
如《天禄阁识禄》说:“秦俗以二月二日携鼓乐郊外,朝往暮返,谓之…迎富‟”。
我国古代以社、稷为土、谷神,立社(祠)祀奉,“春祀秋尝”,祈赐丰收。
(二)与伦理有关的习俗也很多。
“慎终追远”,敬礼祖先方面,有清明节扫墓、夏暑“奠墓”“清暑”“中元,麻姑献祖”十月一日送寒衣,冬至与“腊日”祭先等。
在敦崇伦常、和睦乡里、重视姻亲方面的习俗也比较多。
对骨肉至亲,除元旦合家拜尊长、拜弟史、叔(媳)拜嫂,除夕合家守岁,对童稚有“压岁钱”外,出嫁女儿、女婿、外甥、外甥对母家、岳家、舅家逢春节、麦熟、忙罢、中秋要拜年,“看麦熟”“看忙罢”“送(中秋)节”;母家、岳家、舅家则对女儿、女婿、外甥逢灯节、暑夏、端午、重阳要“送灯”“探夏”“送(端午)节”“送(重阳)糕”!另外在和睦乡里方面,也形成了许多“善里亲邻”的风习。
春节时,家拜之后就是出拜、相互邀约饮宴。
《咸宁县说》;“元旦,士大夫风兴吉服拜祖先毕,以次拜父史,出拜师长、新族;齐民亦然。
”此外,关中地区,新婚后还有“新婚妇拜户”的习俗。
(三)健康卫生文体活动习俗方面,腊月二十三祭灶后要“扫舍”、迎接新春,各地很普遍。
冬尽春至,妇女适时外出活动,以增进健康,各地也多类同。
冬尽春至,妇女适时外出活动,以增进健康,各地也多类同。
冬尽春至,少年士女、全民分别以各种名目、形式作文体活动,以娱悦身心,增进健康,且各有特色。
(四)岁时节令中,慰孤,施舍和开展公益活动的习俗也有许多。
如清明节的拜扫孤坟、无主坟。
逢节舍饭,各地也比较多。
(五)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省内外、国内外文化交流的增多和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传说中的故事、人物、历史人物以至域外人物也逐步进入民俗生活,以至于专门立会,进行追念。
其中如:①追念女娲氏“炼石补天”的“补天补地”,就很普遍,且产生较早。
②二月二日是药王庙大会:《西乡县志》记述说:“二月二日高坪寺药王大会,男女毕至,踏青选胜,采野菜供食”。
其他如耀县药王山等地都有此会,传说二月二日是孙思邈生日。
③清明寒食扫墓,除注入纪念介子推的意义外,也扫军墓。
④端午节,吃棕子,赛龙舟,饮雄黄酒,除前者注入了纪念屈原的意义后者因有了“白蛇娘娘和许官人”的《白蛇传》故事,更加印证了饮雄黄酒祛邪避灾的效应,而使这一习俗更加深入人心。
许多地方端午节竞渡,也极热烈。
目录: 通过自己亲身体验以及相关陕西民俗文化资料的了解,首先对现状加以分析发现其中潜在的未被开发利用的资源;其次,总结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案,使陕西民俗文化广为人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被更多的人所接纳和欣赏。
引言:民俗文化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忽略民俗文化的存在,忽视民俗文化的收集整理和创新,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作为当前社会发生急剧变迁的结果,民俗文化在此程度上出现了程度不同,内容复杂的变迁;作为被开发的对象,民俗文化尽管创造了一定的经济价值,但受到的破坏远远大于保护,作为被保护的对象,民俗文化受到的关注还处在人造声势的阶段,保护口号远远多于实际的措施,但已经表现出充满希望的前景。
一.陕西民俗文化现状1.陕西民俗旅游文化资源特色1.1原生态文化保存完整,原真性强,具有极高的旅游体验价值来过陕西的人都知道,陕西的地理环境特点之一是山地较多,这使得陕西的两大区域形成相对封闭的地理空间,从而使一些原生态的民俗文化得以较完整的保护下来,以至于产生到这里旅游活动的动机。
1.2资源类型丰富,文化兼容性浓烈,风俗的古老性明显陕西民俗文化囊括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所划分的所有类型。
有口头传说和表达,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知识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这五个方面。
同时又是13个古代王朝的所在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因此在文化兼容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并且表现出极强的历史悠久性和风俗古老性。
1.3陕西民俗文化在“知”和“娱”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陕西民俗文化常常与历史文化交叉并举,这使得民俗民俗展现的地区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较好的融合。
特点总结:民俗文化独具特色,其中某些例如陕北民歌集中体现了高原的自然景观,社会风貌和陕北人的精神世界,极具原发性特点;其中还可以听到“陕西十八怪”,一些手工艺制作等等形象夸张,生动可爱,乡情浓郁,色彩鲜艳;古老性也不能忘记,陕西方言是中国古文字的活化石,现在陕西方言中至今还保留着古香古色的腔调和文字;最后一个要属多样性了,文化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尤其在传统表演上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多样性特点,比如说皮影艺术,不仅是表演道具也是独具风格的艺术品,正月的社火也是一种靠扮演造型获胜的艺术,通过高难度的动作和严密的构思,让演员扮演历史人物和现代人物,形成一个个故事组合,给人一种高屋建瓴惊险迭出的艺术感染力,例子数不胜数。
2.陕西民俗文化的现状2.1戏曲文化景观。
戏剧种类繁多,除了著名秦腔戏外,还有一些地方戏,比如说眉户,花鼓戏,紫阳民歌,延安秧歌剧等等。
2.2工艺美术景观。
剪纸俗称窗花,它保留了黄河流域古老的文化传统,渗透了这里人民的纯朴与勤劳,因而形成了古朴粗犷,简明茁壮的独特艺术风格。
2.3节庆习俗景观。
节庆在我国北方大多相近,为婚丧孝敬有些特色。
自己有幸参加了一场葬礼,亲眼目睹了别具特色的一幕幕场景,有火居道士主持葬礼,并有唱孝歌,打丧鼓等等习俗。
2.4起居饮食风俗。
虽然陕菜不是八大菜系之一,但也有自己的特色,特有的饮食品种繁多,比如说我吃过的印象比较深的:西安羊肉泡馍,岐山哨子面。
现在想起来都直流口水,真的值得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