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脾的方法养生之道网导读:补脾的方法有很多,最有效的就是食疗,但也要先分清体质再对症治疗。
今天,养生之道网分享各种补脾的方法,教你如何养脾补脾,呵护脾脏健康。
补脾的方法一、补脾食疗要点1、不忘脾胃是首要人的一生,饮食决定体质,体质决定健康和幸福。
要想健康养生,首先要不忘脾胃。
有益脾胃食物,首推红枣、山药和薏苡仁,堪称“脾胃三宝”。
大枣有补脾胃、益气血的作用。
李时珍称“枣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
”大枣是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倦怠无力、失眠等患者良好的健康饮食佳品。
脾虚便溏、胃弱食少、气血不足之人,最宜服用大枣。
山药具有补脾养胃、补肺益肾的功效,是脾胃虚弱者的良方。
薏苡仁具有健脾、补肺、清热、利湿的作用,而且特别容易消化吸收,是很好的食疗食物。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经常吃山药、大枣和薏苡仁,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
如果将其一起煮粥,不仅可以预防胃炎、胃溃疡的复发,还可以减少患流感等传染病的概率,因此非常适合脾胃虚弱之人食用。
2、认清自己再进补一些药食两用的中药,是不能当作食品随便食用的。
例如人参(包括西洋参、党参)大补元气、生津止渴、调荣养卫。
但是运用不当,就会“上火”;长期、过量服用,还有可能中毒。
也许有人会说:我既弄不清自己身体状态的寒、热、虚、实,也搞不明白食物的寒、凉、温、热,这咋办?这样的话,还是悠着点儿,别热衷于食养。
因为这样的人很容易上套儿,或者犯错。
还有一个保险的办法,就是尽量多样化地饮食,不要听说哪样东西好就使劲儿地吃。
日常食物大多数是性质温和的,只要不偏食、尽量多样化地合理搭配,食物之间会协调互补,长期食用也不会有问题。
所谓“药补不如食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辨证施膳是前提中医学认为辨证是治疗疾病的前提,即使是药膳这样的辅助治疗,也必须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的规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例如人体质虚弱,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不同。
气虚体质的人常见气短声低、少气懒言、精神疲惫、体倦乏力,或有头晕、自汗的症状,可在烹制食物中适当选择加入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白扁豆、山药、西洋参、太子参等补气药,以增强补气强身的效果。
血虚体质的人,则主要表现为面色淡白或萎黄,眼睑、口唇、指甲的颜色淡白,有头晕、眼花、两目干涩、心悸多梦、健忘、神疲乏力等症状,妇女可见月经量少、色淡、延期甚至闭经。
这些人就适合食用当归、熟地、阿胶、白芍、何首乌、桂圆、桑椹、黑芝麻、大枣等具有养血补血作用的中药。
总之,食用药膳的目的在于调整人体气血阴阳的平衡,预防疾病,辅助治疗以保持身体的健康。
在药膳的选择上,一方面要了解材料的寒热温凉之性,另一方面也要认清自己的体质分型,以及所患疾病属于什么证型。
4、“混搭、轮换”才平衡绝大多数的食品,即使再好都不适宜天天食用,只能作为调节补充,以增加营养,丰富生活,满足口福。
人类所需要的营养成分为六大类,水、蛋白质、淀粉、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辨证施食,重视个体差异,就是要针对不同的季节、不同的体质和不同的病情,食用不同的食物和中药。
中医将药性、食性分为寒、热、温、凉、平五大类,温性、热性的食物可以温阳,怕冷的人可以多食;寒性、凉性的食物可以清火,怕热的人可以多食;平性的食物,一般人都可以食用。
除了粮食和水之外,是不是还有可以经常服用的食药?回答是:有,但只有少数。
首先,它必须是食物,含主要营养素成分;其次,它可能可当药物,含较少药物成分,但必须无毒无害。
再者,它不但适合正常人长期食用,而且慢性病患者也不需要忌口或者禁忌比较少。
这些食物包括茶叶、山药、莲子、百合、红枣、枸杞子、菊花、芝麻等。
二、中医认为冬季是进补的最佳季节冬令进补不是说每个人到了冬天都一定要进补。
年轻体壮无病之人,对寒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就不必进补。
如果进补不当,会产生一系列副作用。
因为药物入胃全靠胃肠的消化吸收,只有胃肠功能正常,才能发挥补药的应有效应。
对于这类病人,可先服用些党参、白术、茯苓、苡仁、扁豆、陈皮之类调理胃肠的药物,使胃肠功能正常.再由少至多地进服补药。
这样机体才能较好地消化吸收。
进补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食补,二是药补。
俗语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在冬季调养中尤为重要。
冬季气温过低,人体为了保持一定的热量,就必须增加体内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以产生更多的能量,适应机体的需要,所以必须多吃富含糖、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
其它还有药酒、药粥等,均可根据各自的体质情况选用。
至于药补,常用的补益中药有:属补气类的,如人参、黄芪、党参、白术等,适用于气虚不足,面色苍白,气短乏力,脾虚泄泻之人;属养阴补血类的,如生地、阿胶、当归、枸杞等,适用于面白无华,头晕心悸,口唇苍白,血红蛋白偏低,妇女月经量少等症状之人。
鹿茸也是冬令的常用补品,适用于平素阳虚怕冷,四肢不温,腰酸多尿等人服用。
但需注意的是,补药也不是随便可用的,当视气虚、血虚、阳虚、阴虚而分别选用针对性的补益药。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人参具有大补元气、强心、生津止渴、安神等功效,气虚病人多见体力衰弱,四肢无力,精神疲乏,心慌气短,或年老体弱,或工作过度劳累后周身无力,或慢性病引起的头晕无力等症,均可服用。
能够补益元气,增加食欲,促使体力恢复。
又如阿胶具有滋阴养血的作用,对血虚的人尤为适宜。
虚啥补啥,各人都应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选用,也可去医院请中医师确诊属于那一类虚证,再选择相应的补药,使补得其所,补而受益。
三、最能补脾养脾的食物1、糯米性温,味甘,有补脾益气的作用,脾虚者宜用之煮粥服食。
唐·孙思邈说:“糯米,脾病宜食,益气止泄。
”所谓脾病,乃指脾虚为病之义。
《本经逢原》说得好:“糯米,益气补脾肺,但磨粉作稀糜,庶不黏滞。
若作糕饼,性难运化,病人莫食。
”2、红薯俗称甘薯、山芋。
性平,味甘,有补脾和血、益气通便的作用。
《随息居饮食谱》中说:“煮食补脾胃,益气力,御风寒,益颜色。
”《纲目拾遗》认为番薯能“补中,暖胃,肥五脏”。
脾虚之人,可用番薯当主粮,常食之。
3、粳米性平,味甘,有补脾益气之功。
《食鉴本草》即有记载:“粳米,皆能补脾,益五脏,壮气力,止泄痢,惟粳米之功为第一。
”《本草经疏》亦云:“粳米即人所常食米,为五谷之长,人相赖以为命者也。
其味甘而淡,其性平而无毒,虽专主脾胃,而五脏生气,血脉精髓,因之以充溢,周身筋骨肌肉皮肤4、薏苡仁俗称苡仁米、六谷米。
有补脾健胃的作用。
明·李时珍说它“能健脾益胃”。
《本草经疏》也有“味甘能入脾补脾”的记载。
脾虚者宜用苡仁米同粳米煮粥服食,相得益彰。
5、白扁豆性平,味甘,能补脾胃虚弱。
《本草纲目》中说:“白扁豆其性温平,得乎中和,脾之谷也。
止泄泻,暖脾胃。
”《本草求真》还解释道:“扁豆如何补脾?盖脾喜甘,扁豆得味之甘,故能于脾而有益也。
”《会约医镜》认为:扁豆“炒用健脾止泻”。
对于脾虚呕逆,食少久泄、小儿脾虚疳积、妇女脾虚带下者,最宜食之。
或炒熟食用,或用白扁豆煮粥服食,均有裨益。
6、牛肚性平,味甘,也能补虚养脾胃。
历代医家多有论说。
《日用本草》就有“牛肚和中,益脾胃”的记载。
《本草蒙筌》亦称牛肚“健脾胃”。
《本草纲目》还说它能“补中益气,养脾胃。
”所以,凡脾虚之人,或病后脾胃虚羸,宜煨食之。
羊肚也有与牛肚同等的功用,脾虚者食之亦宜。
7、牛肉性平,味甘,有补脾胃、益气血的作用。
《医林纂要》中说得好:“牛肉味甘,专补脾土,脾胃者,后天气血之本,补此则无不补矣。
”故凡久病脾虚、中气下陷、气短乏力、大便泄泻、脾虚浮肿之人,宜用牛肉炖汁服食,或用牛肉适量与大米煮粥调料进服,这对脾胃虚弱的恢复,大有裨益。
8、西国米又称西谷米,西米。
白净滑糯,营养丰富。
性温,味甘,能温中补脾,凡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者,食之颇宜。
《柑园小识》记载:“西谷米健脾运胃,久病虚乏者,煮粥食最宜。
”9、饭豇豆性平,味甘,能健补脾胃,对脾胃虚弱、食少便泻,或妇女脾虚带下者,食之最宜。
《滇南本草》中即有“治脾土虚弱,开胃健脾”的记载。
明·李时珍还说它能“理中益气,补肾健胃,和五脏,调营卫,生精髓”。
除通常炒食外,还可同粳米煮饭或煮粥食用。
10、鲫鱼性平,味甘,入脾胃大肠经,有健脾养胃作用,故脾胃虚弱者宜食。
《唐本草》早有“鲫鱼合莼作羹,主胃弱不下食”的记载。
《本草经疏》还说:“鲫鱼,甘温能益脾生肌,调胃实肠,与病无碍,诸鱼中惟此可常食。
”11、白鲞为大黄鱼或者小黄鱼的干制品。
有健脾、开胃、补虚、消食的作用。
《随息居饮食谱》中说它“开胃醒脾,补虚活血,为病人产后食养之珍”。
《本草汇言》中还说:“黄鱼有养脾理肺之功,治久病胃弱食减,不能进厚味者。
以白鲞水煮烂食之,健利肠胃,为肠虚胃弱之人必需用之,诚药食中之良品也。
”可见脾胃虚弱者食之颇宜。
四、以动助脾中国古今许多养生家都提倡饭后散步缓行,以助脾胃消化功能,这的确是“以动助脾”的养护后天之道。
千百年的养生实践证明,这种方法的确行之有效,颇多裨益孙思邈是唐代著名医家兼养生家,以自身实践活到101岁。
他在《千金翼方》中就指出:“平日点心饭后,出门庭行五六十步,中食后,行一二百步,缓缓行,勿令气急。
”紧接著又说:“食毕行步,踟蹰则长生。
”《摄养枕中方》还有介绍:“食止行数百步,大益人。
”清代著名养生家曹庭栋也十分注重“以动助脾”的养护后天法。
他在《老老恒言》中是这样说的:“饭后食物停胃,必缓行数百步,散其气以输于脾,则磨胃而易腐化,步所以动之。
琅环记曰,古之老人,饭后必散步,欲动摇其身以消食也。
”由此可见,饭后缓行散步,是古代养生家实践经验的总结。
进食后,立即卧床休息睡觉,于消化不利。
古代即有“饱食勿便卧”,“食饱不得急行”之说法。
食后便卧会使饮食停滞,食后急行又会使血流于四肢,影响消化吸收功能。
而食后缓缓活动,则有利于胃肠蠕动,促进消化,这就是“食止行数百步,大益人”的道理。
近代很多百岁老人的养生经验也证实了这一点。
从大量老寿星的实践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绝大多数长寿老人,都有饭后百步走的良好习惯。
广东梅山县年逾百岁的古二妹,一生“生活规律,早起早睡,饭后散步,常做家务”。
中国“龙行”功夫大师刘志清,生于1885年,年逾百岁,“习惯于饭后百步走”。
革命老人徐特立活到91岁高龄,总结出四句养生之道:“基本吃素,饭后散步,遇事不怒,劳逸适度。
”著名诗人臧克家,多灾多病,活到91岁,他始终坚持每日三步曲:清晨、午餐后、晚饭后,必去胡同散步,风雨霜雪无阻。
被尊称为“革命老大姐”的百岁老人帅孟奇,一生俭朴,她的养生口诀是:“饭后百步走,吃饭留三口”。
实际上,这一极为宝贵的养生经验,由于极为普通,极为平常,也往往极易被入们忽视去总结它了。
至于有些学者反对饭后散步的说法,笔者真有一种“无稽之谈,不屑一顾”的感觉,几十年来,我每餐后即丢下饭碗,缓缓散步,已成习惯,十分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