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骨巨细胞瘤影像诊断

骨巨细胞瘤影像诊断

骨巨细胞瘤
疾病简介
• 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是起源于松
质骨的溶骨性肿瘤,属潜在恶性,有时是明显恶 性。
• 多见于年轻成人。肿瘤主要由巨细胞(破骨细胞)
和基质细胞构成。骨巨细胞瘤在我国是较常见的 原发性骨肿瘤之一,此瘤生长活跃,对骨质侵蚀 破坏性大,如得不到及时妥善的治疗,可造成严 重残废而导致截肢,少数病例尚可转移而致命。
• 切除或截肢
如为恶性,范围较大,有软 组织浸润或术后复发,应根据具体情况考 虑局部切除或截肢,有的切除肿瘤后失去 关节作用,如股骨颈,可考虑切除后应用 人工关节或关节融合术。 • 放射治疗 在手术不易达到,或切除后对 功能影响过大者,如椎体骨巨细胞瘤,可 考虑放射治疗,剂量要足够。有一定疗效, 少数病人照射后可发生恶变。经手术或放 射治疗的病人,要长期随诊,注意有无局 部复发,恶性改变及分为三级:1级,
基质细胞颇稀疏,核分裂少,多核巨细胞 甚多。 2级基质细胞多而密集,核分裂较多。 3级,以基质细胞为主,核异形性明显,分 裂极多,多核细胞很少,因此1级偏良性, 2级为侵袭性,3级为恶性。虽然肿瘤的生 物学行为,良恶性并不完全与病理分级一 致,但分级对肿瘤属性和程度的确定及治 疗方案的制定有较大程度的参考价值。
• CT
在确定肿瘤范围方面优于X 线平片。 其可精确确定肿瘤在皮质内的范围, 肿瘤 与其他结构的关系,皮质是否完整和确定 肿瘤的侵袭范围。但CT只能通过重建的方 式才可显示软骨下骨的破坏程度。当骨巨 细胞瘤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时肿瘤内能见 到液-液平面。
• MRI
是最好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具有高 质量的对比度和分辨率,并可多平面成像。 肿瘤在纵向弛豫时间(T1WI) 表现为低强度 信号, 在横向弛豫时间( T2WI) 表现为高强 度信号。因此看髓内病变最好用T1 加权像, 在观察皮质外病变时最好用T2 加权像。 • 骨扫描 在骨巨细胞瘤累及的部位,放射性 核素99mTc 的摄取量增加。放射性核素摄 取升高的情况可能是弥散的,血液集中在 边缘部分, 而中央部分的浓聚较低。放射性 核素摄取可以超过肿瘤的边界,因此无法 用来正确判断其在髓腔内的侵及范围。
• 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 常见10岁~20岁青
少年,好发下颌骨。现在认为发生于颌骨 者通常并非真性GCT而是巨细胞修复性肉芽 肿。镜下多核巨细胞体积小,中等数量, 分布不均匀,常聚集于出血、坏死与含铁 血黄素沉积部位,并可见骨样与骨组织形 成,病灶经单纯刮除后预后较好。
• 动脉瘤样骨囊肿 多发生于20岁以下的青少年。好
疾病特点
好发年龄20—40岁,性别差异不大,多 为单发病变,常见部位是长骨的骨端,最 常见的部位是股骨远瑞、胫骨近端、桡骨 远端,也可见于骶骨、胫骨远端、肱骨近 端,股骨近端和腓骨近端。偶见于手及足 部的小骨、胸腰段的椎体和肋骨。
症状体征
疼痛及肿胀,瘤内出血或病理骨折往往 伴有严重疼痛,局部可有肿胀。 关节活动度常受限,局部包块压之有乒 乓球样感觉 。
治疗措施
• 局部切除 •
如病变部分切除后对功能影响不大, 最好完全切除,如腓骨上端、尺骨下端、桡骨上 端、手骨、足骨等。 彻底刮除,50%氯化锌烧灼加植骨术 对邻近大 关节的良性骨巨细胞瘤,如采用单纯刮除植骨法, 复发率可高达40~70%。此法合并症多,如骨不 连接,关节僵直,假体松动、感染等,可造成严 重病废,甚至导致截肢。
影像表现
• X线平片
是骨巨细胞瘤最具诊断价值的放射学 检查手段。其在X 线片上表现为骨端的囊性溶骨 性破坏,也可有“分叶状” 、“肥皂泡”样改变。 可侵及干骺端,向关节侧延伸侵及部分或全部邻 近关节软骨下的骨皮质。肿瘤大小与发生病变骨 的大小有关。肿瘤延患肢骨长轴侵及的范围往往 小于延横轴侵及的范围,在骨干侧可见筛孔样改 变,而在骨端的周围可见明显的骨皮质膨胀、变 薄。病变内部为不同程度的溶骨改变,皮质外多 没有骨膜反应;当出现病理骨折时则可见骨膜反 应。通常可见到骨膜下新生骨有中断,骨膜保持 完整,病变的松质骨边缘部分可有明显的界限。 长骨以外部位的骨巨细胞瘤在X 线片上无特征性 表现,与其他溶骨病变没有区别。
鉴别诊断
• 棕色瘤 多骨受累,成年女性多见,早期
症状为骨痛,实验室检查血钙升高,血磷 降低,血中AKP(血清磷酸酶)、PTH(甲 状旁腺素)升高,好发长骨骨干或骨干骺、 髂骨、手足骨等。镜下在正常骨结构消失 的基础上出现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小型多 核巨细胞分布不均,并见出血灶及吞噬含 铁黄素的巨噬细胞,病灶周围可见骨样基 质和新生骨小梁及破骨细胞吸收后残存板 层骨。切除甲状旁腺原发病变后,骨骺病 灶可随之修复。
发椎骨及扁骨,但也可发生于长骨干。X线上与骨 巨细胞瘤相似,呈骨的偏心膨胀,骨皮质消融,与 其镜下不同的是多核巨细胞分布不均且多位于血管 囊肿和出血灶附近,胞体较小,间质为成熟的纤维 组织。单纯病灶刮除四分之一会复发,大块切除或 刮除并结合骨移植效果较好。多核巨细胞性骨病变 十分复杂,稍不警惕就易造成误诊,对于患者是儿 童,病变在除骶骨外的椎骨、颌骨和手足骨,病灶 多发,通常不是骨巨细胞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骨 折时可因坏死、出血及多核巨细胞反应而误诊为骨 巨细胞瘤合并病理性骨折,应加以鉴别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