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以四川省阿坝州为例

浅谈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以四川省阿坝州为例

浅谈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以四川省阿坝州为例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在新征程上的中心任务,法治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根本保障,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内涵丰富、意蕴深邃的全新法治命题,揭示了法治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紧密关联,并且以法治中国建设为目标,对全面依法治国进行了部署。

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兼具普遍性和特殊性,具有优势也面临巨大的短板,在这些新目标新任务面前,怎么才能借力优势,消除劣势,以高水平法治保障本地区的现代化目标的顺利推进是需要深入研究的现实问题。

本文以民族地区的阿坝州为例,从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法治阿坝建设的重要性、法治阿坝建设面临的优势和机遇、短板和弱项、路径四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关键词:法治;法治轨道;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新时代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法治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法治命题,揭示出中国式现代化与法治建设的紧密关系,凸显了法治建设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拓展了路径、指明了方向,同时,良法善治保障下的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开辟出更为广阔的前景。

民族地区较为偏远的地理位置、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比较复杂的民族社会特点决定了现代化建设基础薄弱,难度较大,在这样的特殊环境下,法治稳预期、利长远、固根本的作用更为必要。

而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兼具普遍性和特殊性,面临的问题、难点、重点、着力点都和其他发达地区存在差异,确定针对性的建设方略和有效的建设路径,才符合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规律。

本文以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阿坝州)为研究对象。

阿坝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四川省西北部,幅员8.42平方公里,2022年末户籍人口89.66万,全州主要居住有藏族、羌族、回族和汉族,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迁徙交流和聚居之地。

依法治州是阿坝州长期坚持的基本发展战略,2022年召开的州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新阿坝的目标,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中展现阿坝担当、贡献阿坝力量,必须聚焦党的二十大关于“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等战略部署,结合民族地区法治建设的特殊规律,以更大的决心力度坚持依法治州,不断开创法治阿坝建设新局面,为建设现代化新阿坝提供法治支撑和保障。

一、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法治阿坝建设的重要性(一)现代化新阿坝必然包含法治现代化目标法治是衡量阿坝是否现代化的标准之一,现代化新阿坝需要公平、正义、人权、民主等现代化的法律价值追求,健全完善的法律体制机制、现代化语境下的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等法治内涵,所以,现代化新阿坝必然包含法治现代化的目标。

同时,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既是其中的骨干工程,同时又是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重要保障。

在推进现代化新阿坝进程中,基层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是其中的应有之义,其中也包含基层法治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同时,在阿坝基层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必然涉及巨大利益的调整、各种复杂关系的处理等风险与挑战,需要法律为各领域各方面提供明确的法律规范,通过良法善治发挥法治保障作用。

(二)现代化新阿坝需要法治保驾护航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各族人民和各个地区共同的奋斗目标与历史责任。

中国式现代化对民族地区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阿坝州属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典型地区,经济总量小、支柱产业弱、基础设施滞后、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最大州情,生态脆弱、地质灾害频发、反分裂维稳任务重是最大挑战,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凸显,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形势更为复杂,任务更为艰巨,确保阿坝州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政治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需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以法治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以法治保障各族公民平等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平等履行公民的法律义务,以法治引导各族群众和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化解矛盾、协调关系和处理问题,推动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二、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法治阿坝建设面临的优势和机遇阿坝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虽然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相对落后,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现代化进程中法治建设的难度,但阿坝既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背景下的政策等发展机遇,作为民族地区,在法治建设中还具有其他地区所难拥有的后发优势。

(一)法治本土资源丰富与其他地区相区别的是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面临较为特殊的环境,涉及深层次的地域历史和民族文化。

传统地域文化的传承性、稳定性、民族性特征决定了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要顺利推进,不仅要关注和其他地区共性的元素,同时更需要注重对本土资源的吸收,通过对传统的、本土的和多元文化等因素的转化与利用,让其融入到民族地区的法治与现代化建设中来,助力该地区的高质量发展。

阿坝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和迁徙交流地,在千百年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藏羌等民族为主民族特有的历史底蕴深厚的宗教信仰、伦理道德、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传统地域文化,蕴含着各民族长期积累下来的民族治理智慧,这些无疑是当地法治的丰富本土资源。

尽管中国的国家法体系不断地得以修正和健全,但同时也应看到,民间习俗等法治本土资源在阿坝州广袤的土壤里依然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这些资源中不乏优秀,值得利用借鉴的成分。

例如,阿坝州的藏羌民族都注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许多规约里有相关的保护内容,许多生态资源被冠以如“神山”“圣湖”之类的称号,而一旦披上了这层“神”的色彩,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在当地的认可度就大幅提升,贯彻落实效果较好。

(二)法治建设基础扎实近年来,阿坝州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坚持把依法治州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和关键性工程,坚持稳州兴州重在厉行法治,统筹推进法治阿坝、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党对依法治州的领导全面加强,自治立法质效全面提升,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成效有效显现。

尤其是在立法方面,阿坝州制定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自治条例》《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立法条例》等一批符合州情实际、适应发展需要,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为推进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依法治州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对促进全州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在法治轨道上建设现代化新阿坝奠定了坚实的法治基础。

(三)立法预留空间广阔中国式的法治现代化既有共性,同时也应兼具各个地方的特色。

从阿坝州来说,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和地方立法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重要权力,是国家立法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建设预留空间广阔,有很多制度空白可以填补,有更大的立法空间可以对相关事项予以规范。

阿坝可以在正确认识民族地区法治资源价值和意义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提供的制度空间,依据市场经济体制的取向及中国式现代化的任务部署,进行有效的制度创新,以形成符合民族地区实际,有利于加速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法律制度框架体系。

(四)政策制度机遇由于区域性和历史性的原因,阿坝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与法治建设处于相对落后境地。

长期以来,阿坝州都是国家经济、法治战略重点扶持及倾斜地区,拥有政策和制度优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安排的“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等战略部署是阿坝州推进现代化和法治建设的良好机遇。

对涉藏地区来说,新时代治藏方略的实施,尤其是明确提出依法治藏,也是阿坝州政策的机遇期和窗口期。

(五)借鉴移植优势全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法治建设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一般说来,较为发达地区也是法治先发地区,他们在法治建设方面的经验和先进做法阿坝可以在借鉴移植的基础上进行制度创新,少走一些弯路,实现弯道超车。

近年来在阿坝开展的援藏工作和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等等,给阿坝不仅带来了巨大的财力支持,更带来了先进的发展理念,优秀的人才、丰富的文化资源,促进了包括法治建设在内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加快了民族地区的发展步伐。

三、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法治阿坝建设面临的短板和弱项(一)立法质量亟需加强民族区域自治立法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用足用活用好立法权,对于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阿坝州注重发挥人大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在立良法、立好法、立务实管用之法方面迈出了新步伐,为全州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法制保障。

但依然存在自治立法权行使不充分导致的立法数量少,新兴领域和重点领域立法还存在薄弱点和空白区,尤其是关于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内容单薄、立法民主化程度不够、科学化程度不高等质量需要提升等问题,尤其是作为民族自治地区,立法未能充分有效体现地区特色和民族特点,与阿坝州经济社会发展脱节、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脱节的情况依然存在,立法引领、支持和保障现代化新阿坝建设的作用还亟需加强。

(二)人民群众法治意识需要提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国要加快建设法治社会。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阿坝州人民群众是依法治州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

阿坝州通过历年的普法工作,全社会的法治意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全州干部群众法治观念明显增强,崇法尚德、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深入人心,社会公平正义得到了有效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但是,阿坝州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还不能完全适应阿坝州法治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首先是法治主体意识不强。

从一步跨千年走过来的阿坝各族群众,受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法治主体意识薄弱,对依法治国、依法治州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导致在法治建设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不够。

二是存在轻法意识。

阿坝州的部分农牧民群众,长期与当地政府有着密切联系,形成了依赖政策、依赖政府、弱化法律作用的思想。

三是法律权利意识淡薄。

受传统文化等级、特权等观念影响,部分群众对法律存在一定的错误认知,义务观念浓厚,权利意识淡薄,导致维权意识薄弱,不擅于用法律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是部分群众存在法治信任危机。

执法不严、司法不公,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的情况依然存在,严重损害了法律在人民群众中的公正威严形象,部分民众产生了对法律、法治阿坝建设的信任危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