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预报课设设计指导老师:王**系别:水资源工程系班级:水文0801学号: 20090803**姓名: ***目录目录- 0 -一、设计任务- 1 -二、设计资料- 1 -三、流域自然地理概况- 1 -四、设计步骤及技术要求- 3 -1.绘制汛期栾川站流量过程线和相应的降雨量过程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2.计算流域平均次降雨量 P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分析栾川站流量过程的退水规律,制作退水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4.划分洪水,计算各次洪水的实测径流深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初定蓄满产流模型参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6.应用蓄满产流模型计算各次洪水的径流深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7.对方案进行精度评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8.确定蓄满产流模型参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 -附表-12-表1 各站累积雨量摘录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表2 退水资料摘录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表3 退水流量相应径流深计算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表4 实测次洪径流深计算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表5 产流计算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表6 次洪径流深精度统计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表7 t=2h 时段流量过程摘录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 -表8 由蓄满产流模型计算时段径流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表9 用蓄满产流模型计算时段径流深R 修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 -水文预报课程设计一、设计任务本次设计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编制伊河栾川以上流域降雨径流量预报方案(二)编制伊河栾川以上流域降雨径流过程预报方案二、设计资料编制方案采用的资料有:1.流域出口断面逐时流量;2.流域内雨量站逐日降水量;3.流域内雨量站逐时降水量;4.实测蒸发皿日蒸发量。
三、流域自然地理概况伊河栾川水文站建于东径 110036′,北纬 33047′,是伊河上游的第一个水文站,集水面积 340平方公里,河长 36.9 公里,流域内属石山、林区、纵坡较陡、森林茂密,植被率在 50%左右,土层覆盖较薄,表层土为壤土,下层为沙卵石,下渗能力较大,河道比降陡,河网密度大,河系呈扇形。
伊河流域的气候变化,完全受季风的支配,每年的 9月份以后季风逐渐南退,地方冷空气不断南下,则为北方冷高压所控制造成季风寒冷,雨雪稀少的干燥气候, 6月份以后,夏季风开始活跃,南方暖湿空气不断袭来,形成了夏季炎热,而潮湿的多雨气候。
流域内各站多年平均降水量 700~800毫米, 6~10月为汛期,汛期雨量占全年的 60%以上, 7~8月为暴雨期,暴雨历时短,强度大,一般降雨历时一至两天,超过三天以上很少出现,暴雨中心多在栾川、陶湾。
伊河洪水为暴雨所形成,受降雨特性影响,洪水过程陡涨陡落,洪水多发生在 7 ~ 10月份,特大洪水发生在 7~8月份。
流域内水系和站网分布见下图。
流域内水系和站网分布图四、设计步骤及技术要求(一)编制产流量预报方案1.绘制汛期栾川站流量过程线和相应的降雨量过程线根据 1964 年和 1978 年栾川站洪水水文要素摘录表可以绘制出汛期栾川站流量过程线,见图如下。
图 1流量过程线2.计算流域平均次降雨量P由各站累积雨量摘录表(表 1 各站累积雨量摘录表如下)能够算出 1964 年和 1978 年流域平均次降雨量 P年=74.8mm,P=56.2mm。
19641978 年由各站累积雨量摘录表知道各个时刻的降雨量,然后把各个时刻的雨量相加的该时间段的降雨总量,用降雨总量除以该段时间的天数得到该流域的平均次降雨量。
3.分析栾川站流量过程的退水规律,制作退水方案根据已知资料,算出栾川站流量的退水流量过程,其详细计算成果表见表 2 所示。
4.划分洪水,计算各次洪水的实测径流深R水源的划分:蓄满产流条件下,产流量是产流面积上的降雨量,能形成地下径流的也只是产流面积上由稳定下渗率 f c形成的水量。
因此水源公式为当 h>f c时, r g= ffc r fc , r d r - r g①F h当 h≤f c时, r g r, r d0②一次洪水地下水和直接径流总产量分别为R grrf ch>f c h h f cR d R R g ③④式中①、②就是划分时段和次洪水源的公式。
由以上公式可以计算出表 3 和表 4 的结果,其成果见附表中的表3及表 4所示。
5.初定蓄满产流模型参数蓄满产流模型参数主要有蓄水容量曲线参数b,W m,蒸发模型参数 K c, C分水原参数 f c共五个。
其中对产流量预报影响最大的是K c。
模型参数在预报中起重要作用,故在建立产流模型前要确定其初值,供模型的调试分析作用。
(1)流域稳定下渗率 f c的推求F c值可用实测降雨径流资料反推而得,方法较多,常用试算法。
对一次洪水,首先用上一步所述方法求出实测径流深R g,然后根据①、②,假设不同的 f c,算出R g,直至由降雨资料计算得R g与实测值相等,则 f c值求定。
为了使 f c值有一定的精度,选择洪水时应选用次洪产流量计算误差较小和能达全流域产流的洪水,并分析多次,如差别不大,可取平均值。
有时,需对 f c值作古算,精度要求不高时,可选择雨初基本能达全流域产流而雨强又较大的洪水,算出R g,并统计出降雨历时T,则R gf cT由多次洪水分析的 f c值可能会差别较大,应该具体分析,不能一概简单地取平均值。
如因未计时段内下渗历时,会使 f c值受时段均化而变小,时段越长,这种现象越明显,但 f c有自身规律,尚需研究。
(2)蒸发模型参数 K c的推求通过分析流域的降雨径流资料,可得到较为准确的初值,应用水量平衡原理,进行流域蒸发接近于 E p时期的水平衡计算,令湿润期为T,在 T 时段内水量平衡方程为E P R W式中 E 为T时段内流域蒸发量,P ,R为总降雨量和由其形成的产流量,均为实测,W 为时段始末土壤蓄水量之差。
如在汛期中某湿润期时段始末都能蓄满,则W =0,湿润期的蒸发也接近于 E ,并假p定其相等。
水文预报课程设计E P R另外,统计出 T 时期蒸发器观测的水面蒸发量EW ,O ,按Kc的意义,可用下式估算出E P R⑤K cE W ,OW W,O估算的 Kc 值中综合了多种误差,故必须多分析几次洪水,求其平均值才比较可靠。
另外,也可用多年平均值,据式⑤算出K c值,但只能作为K c的下限值,因为实际蒸发量 E 总是小于 E p的。
(3)W m的推求一般天然流域,Wm 值的确定,通常由实测降雨径流资料分析而得。
Wm 是流域缺水容量,故应尽量选取前期很干旱(W0 ≈0,缺水量最大),本次降雨又较大,能达到全流域产流(缺水量全部能不足)的洪水,其降雨损失量即Wm值,可多分析几次洪水取其较大者作为Wm初值。
有时不易找到满足上述条件的洪水资料,则可找出长期干旱以后的多次洪水,取至达全流域蓄满时作为计算时段,进行水量平衡计算,用下式定出W m。
W m P E R但此时由于时间较长,故需估算出蒸发期 E 值,可参考同期E W ,O确定。
(4)b 的推求fB 值在部分流域面积产流时起作用,全流域产流时,由于F为1.故 b 值大小与产流量无关。
在湿润地区, b 只影响小洪水或大洪水的前期产流量(不影响总产流量),故对 R 影响不大;但干旱地区则局部产流较多而全流域蓄满情况较少,故 b 值影响较大,根据经验,一般取值为 0.2~0.4 ,山区大于平坦地区, b 值一般随流域面积增大而增大。
(5)C的推求C值的确定,由于研究不够,常取经验数据,约0.1~0.2. 一般作物多的地区旱季深根植物散发量较大,C值也较大。
6.应用蓄满产流模型计算各次洪水的径流深R(1)确定雨量站,计算流域平均雨量 P;(2)分析流域退水曲线,划分 Q~t,计算次洪实测产流量 R0;(3)初定参数 b,W m,K c,C,f c;(4)计算次洪 R c,根据蒸散发计算模型,计算逐日 E,并计算出W0,W0由结合 P~R关系(或查图)算出逐日 Rc,据此统计出次洪水径流深Rc 值,即 R值。
由以上四个步骤即可计算出各次洪水的径流深 R,其计算成果见下表 4 所示。
7.对方案进行精度评定模型的误差有三个方向。
一是原始资料的观测误差,二是模型计算方法和参数确定方面的误差,三是模型的理论误差。
原始资料的误差,除了较明显的外,一般难以理解,但是具有这样的概念,有助于分析判断。
计算方法的误差涉及面比较广,主要是降雨径流关系各要素P,R0,W0的计算及其中的取定,常见一下几个方面。
(1)流域平均降雨量的计算很多流域表明,面雨量的计算误差常成为点据误差的主要因素。
首先是测站的控制性问题,在雨量分布不均匀的地区及季节,现有站网往往难以控制面雨量,这个问题实际上很难完全解决。
其次,面雨量的各种计算方法基本依据是点雨量对其附近的面积往往有代表性,但是,由于雨型空间多变,加上测站控制性问题,采用何种方法最为合适或如何结合雨型采用不同的方法,须对多年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了解计算误差后,才能做出判断和改进。
一般流域上游降雨较大,而站网稀疏,易漏掉暴雨而使算得的流域平均雨量偏小,这种情况可通过洪水资料的分析比较来确定。
分块计算的流域,其子流域的平均雨量也存在上述类似的情况。
(2)次洪 R0的计算误差来自采用统一的地下水退水曲线,没有考虑不同退水规律的差异,地下水退水本身也有季节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