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景物描写的方法。
1.比喻法。
运用比喻(包括博喻、通感)把景物的形状、情态、颜色、声音等具体地描摹出来。
比喻运用的恰当,不仅能把景物写得具体生动,而且能产生一种神奇的艺术效果,使文章具有优美的意境,充满诗情画意。
在这里,比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格,使语言优美,更是一种描写方法,把景物特点具体描写出来。
老舍先生在《语言与风格》中说到“没有比一个精到的比喻更能给予深刻印象的,也没有比一个可有可无的比喻更累赘的。
”他还主张,如用比喻,“便须惊人,不然干脆不用”(《比喻》)。
例如: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采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花的晶莹剔透,忽隐忽现、纤尘不染)(朱自清《荷塘月色》)
2.拟人法。
运用拟人描写景物,能使景物“活”起来,让读者展开想像的翅膀,捕捉它的意境,体味它的深意,充分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拟人手法的运用,表现出各种花儿竞相开放的情态)(朱自清《春》)又如:
海自己醒了,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
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的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
它一刻比一刻兴奋,一刻比一刻用劲。
(拟人手法描写出了海潮初长时的情态)(王鲁彦《听潮》)
3.对比法。
把描写的景物和其它的景物对比,能使要突出的景物特点更突出。
例如: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是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通过对比北国和江南的秋味,突出了北国的秋味特别的“清”“静”“悲凉”)(郁达夫《故都的秋》)
4.衬托法。
衬托法也是为了突出主要景物的特点而经常采用的方法,有两种衬托方法,一是人物衬托法,二是景物衬托法。
第一种.人物衬托法。
用人物的心理或动作来表现出景物的特点。
例如:
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
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你了。
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吗?(用作者的心理和动作,表现出作者对绿的无比喜爱之情,从而表现出绿的无比美好)(朱自清《绿》)
第二种.景物衬托法。
景物描写常采用以景物来衬托景物的方法。
用次要景物的美来衬托主景的美,使主要景物更美好,这是正衬;用动态的景物来衬托景物的静,或者用静态的景来衬托景物的动,或者用美丽的景物来衬托作者的悲情,这是反衬。
例如:
在这幽静的湖上,唯一活动的东西就是天鹅。
天鹅的洁白增添了湖水的明净,天鹅的叫声增添了湖面的幽静。
(天鹅的“洁白”从正面衬托了湖水的“明净”,天鹅的“叫声”从反面衬托了湖面的“幽静”)(碧野《天山景物记》)
5.设想法。
通过想象进行假设,把原来的景物加以创造,从而突出原来景物的特点。
这种写法有很强的创造性,有很强的感情色彩。
例如:
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
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
(通过设想表现了绿的神奇)(朱自清《绿》)
6.引用法。
引用古代或现代名诗文中的句子或段落,借用别人对景物的描写来表现景物的特点,这样可以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作用,同时还能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增强文章的文学色彩。
有时引用神话、传说、故事等,也能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增加神奇色彩。
例如:
我靠住升仙坊,仰起头来朝上望,紧十八盘仿佛一架长梯,搭在南天门口。
我胆怯了。
新砌的石级窄窄的,搁不下整脚。
东汉应劭引马第伯《封禅仪记》这样形容:“仰视天门窈辽,如从穴中视天。
直上七里,赖其羊肠逶迤,名曰环道,往往有恒索,可得而登天也。
两从者扶掖,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
所谓磨胸舁石扪天之难也。
”(引用《封禅仪记》里登十八盘的描写,突出了十八盘的险要,写出了登十八盘的艰难)(李健吾《雨中登泰山》)
7.用词法。
用词法既是个语言问题,又是个描写方法问题。
诗歌讲究“炼字”,“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绿”和“闹”成为古人“炼字”的典范;散文也讲究“炼字”,动词、形容词、叠词用的好,不仅使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而且还能准确的描写景物。
第一种.动词法。
动词用得好,可以准确生动地描写景物,表现出景物的动态美。
例如: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泻”字与“流水”照应,写出了月光的动态美)(朱自清《荷塘月色》)又如: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浮字显示出雾的轻柔飘浮的状态)(朱自清《荷塘月色》)
第二种.叠词法。
恰当地使用叠词不但能准确的描写景物,还能使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例如: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曲曲折折”表示荷塘的广度,“田田”表现出了荷叶的密度,写出了荷叶相连的样子,“层层”表现出了它的深度)(朱自清《荷塘月色》)
以上几种写景状物的方法,为了分析方便,分开来分析,很多时候作者为了充分描写景物,往往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这里不再赘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