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二孩政策下的妇女就业与工作家庭平衡问题研究
莆田市南北洋海堤管理处苏晓敏
摘要:2016年,《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开始实施,标志着我国正式全面开放二孩政策,有利于调整人口结构,促进中国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促进社会公平。
但二胎政策却给职场女性带来不小的冲击。
女性员工在受孕期间及产后调养阶段需要休产假,产假造成工位空缺,影响经济效益,招聘中的“隐性歧视”层出不穷,女性就业歧视现状堪忧。
为了整个社会机体的健康运行,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平衡家庭与职业关系。
制定反歧视法,加强劳动力市场监管;生育保险纳入强制性范畴,保证女性权益;制定相关法律政策,保障政策执行力度;给予企业适当补贴,防止责任转嫁;完善配套措施,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培养男性育儿责任感,促进家庭和谐发展;倡导公平就业理念,营造良好就业氛围。
2016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开始实施,标志着我国正式全面开放二孩政策。
全面开放二孩政策,一方面顺应人民呼声,符合我国目前的国情,有利于调整人口结构,提高生育率,刺激经济,改变当前中国经济疲软的局面,促进中国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另一方面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让生育机会更均等。
长远看,还可以降低中国的老龄化程度,降低未来中国人口的萎缩速度,降低
未来中国劳动力的负增长水平,以及降低性别比例失衡程度,从而使中国人口变化更均衡。
但这项政策一时间并没有受到民众的热捧,许多符合二孩政策的职场女性感到幸福与痛苦同在,生孩子的意愿和现实条件形成巨大冲突,是生?还是升?让她们犹豫不决,二孩政策给女性在经济上和心理上带来更大的压力。
一、“隐性歧视”层出不穷,女性就业歧视现状堪忧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让原本就就业困难的女性难上加难,许多女性在求职时都遭遇过不平等的待遇。
尤其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在对女性就业歧视的问题上更是花样频出,导致许多女性即使遭遇不平等待遇时也无法真正捍卫自己的权利。
虽然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已有许多旨在反对歧视女性、对劳动者劳动平等权保护的条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12条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
”第13条更是明确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
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22条规定:“各单位在录用职工时,除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妇女的录用标准。
”另外,《劳动合同法》《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等还对女职工的劳动保护以及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等的权利和福利待遇做了相应规定。
但这些笼统的法律条款对侵害女职工权益的行为没有具体的法律界定和实施程序,无法对用人单位进行有效制约,就业歧视大范围的存在,现行法律显然已
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同时,在职女性也将因为二胎政策面临工作瓶颈,生育与升职成为“二难”选择,“全面二孩”政策于今年正式施行,针对妇女的就业歧视在今后一段时期还有可能更加严重。
二、主要原因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尽管一些地区在促进男女就业平等方面取得了进步,但过去20年来,全球就业市场的性别鸿沟仅仅缩小0.6%。
女性在就业过程中受到不公平对待的主要原因是:
(一)产假造成工位空缺,影响经济效益
女性员工在受孕期间及产后调养阶段需要休产假,公司需要承担二次产假造成的效益损失,这三个多月的工位空缺无疑会对公司效益造成影响,于是在受聘者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公司更倾向于聘用男性员工,无形中使企业在招聘女性员工时更加谨慎,造成一定程度的“性别歧视”,这使得就业歧视呈加重态势。
(二)生养成本过高,增加家庭负担
独生子女政策造成一对夫妻赡养四个老人和一个孩子的现状,同时养孩贵、入学难等滋生出的一系列问题令二胎政策的效力大打折扣。
同时,年轻一辈在外工作,爷爷奶奶成了照料孩子的主力军,第二孩的生育无疑将加重夫妻和祖辈的照料负担。
由此而见,尤其是尚未结婚生子的婚育适龄女性和准备要二孩的女性将受到更为严重的歧视,性别歧视依然遍布中国女性的职业生涯。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平衡家庭与职业关系
(一)制定反歧视法,加强劳动力市场监管
我国现行法律在女性平等权利的宣告性保护方面非常全面, 缺少对就业歧视的界定以及程序上的保障和实施机制。
就业歧视随着二胎政策的实施愈显严重。
因此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反就业歧视领域的基本法律,明确就业歧视的概念,建立反歧视的专门机构,同时规定救济措施和救济机制,以真正保障劳动者遭受就业歧视后能够获得有效救济。
但法律不应把生育补偿表述为女性天生就有使她们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生理特征,应当对女性实行特殊保护措施。
应该强化怀孕和生育阶段不是女性能力的暂时丧失,而是女性的特殊能力和贡献的观念。
对于怀孕、生育和养育孩子的女性应该给予特别措施,但是对处于此阶段的女性进行一些特殊措施其实是对生育的保护,而不是给予女性的特殊照顾,因此并不表明女性比男性弱或者享有男性不能享有的特权。
(二)生育保险纳入强制性范畴,保证女性权益
为了切实在二胎政策下保障女性的权益,需要政府的行政权力干预用人单位对女职工的特殊权益保护。
虽然行政干预不能动摇企业追求利益的本性和原动力,但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遏制用人单位的“利益驱动”行为。
因此,应把女职工生育保险划入强制性的范畴,包括个体户,无论用人单位是不是雇用女职工,都必
须参加女职工生育保险,以减少用人单位对女性的歧视,保障女职工生育“二胎”的愿望实现少些顾虑。
(三)制定相关法律政策,保障政策执行力度
为切实保障女性平等就业权,需要完善法律明确企业应承担的具体责任,以及歧视女性的后果。
提升企业责任感,让吸纳女性就业成为企业法定责任。
禁止用人单位基于性别、婚育状况的歧视,用人单位不得在招聘广告、面试、书面劳动合同、口头约定或单位规章制度中限制劳动者结婚或生育、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婚姻或生育状况的信息,除非该信息是履行特定工作的内在需要。
严惩那些存在就业歧视单位的同时,降低受到歧视的就业者的维权成本,从而逐步解决就业歧视问题。
政府可设立就业歧视专门管理机构,明确管辖范围,避免互相推诿,提高维权效率,严惩存在就业歧视的单位,同时降低维权成本,促进公平就业,保障女性就业权。
(四)给予企业适当补贴,防止责任转嫁
女性的生理特点必然会增加企业用工成本,从保护女性就业角度出发,政府应给予企业一些补助。
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当下,一些企业不愿意雇用生二胎、生育假时间过长的女性也无可厚非。
要从根源上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通过简政放权,给企业减税、减负,鼓励他们承担社会责任。
只有与企业利益挂钩,才能消除女性就业歧视,这种挂钩不是简单给所有企业发补贴或减税,而是精准操作,把女职工的产假与补贴
或减税直接挂钩,即企业只有依法保障女员工休产假才有补贴。
当企业不再忧虑“产假成本”,自然就不会歧视女性了。
(五)完善配套措施,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
二孩政策的落地,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从中央到地方应尽快行动起来,调整、修订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使相应措施尽快出台,尽量缩短政策与二孩出生的“时间差”,避免矛盾出现,使想生二孩的家庭没有后顾之忧。
可以合理配置幼儿照料、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推进三岁以下婴幼儿托幼机构的建设,加强月嫂、婴幼儿看护人员的培训,大力发展公立幼儿园,积极支持企事业单位举办幼儿园,采用政府购买措施来扶持民办幼儿园,在有条件的小学附属办学前班。
应依托社区普遍建立公益性托幼机构,鼓励建立平价商业托幼机构,使年轻夫妇得以兼顾就业和照顾幼儿,也使老人摆脱繁重的育孙负担,安享晚年。
(六)培养男性育儿责任感,促进家庭和谐发展
在中国,女性在生养的孩子的过程中耗费的时间与精力较男性相比更多,但是这不应该是女性的私事,诚然,生理上的差异让女性承担了更多的责任,但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也需要父亲同等的爱与关怀,为促进家庭发展和女性发展,应摒弃一直以来影响女性就业的“男主内、女主外”的传统思想。
当今社会,女性也是劳动力中的主力军,女性不只要照顾家庭也要工作,应倡导男性在家庭和育儿中的责任,塑造男女平等的文化和理念。
男性应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加强
夫妻互助、孩子成长中父爱母爱缺一不可的生育和家庭文化。
(七)倡导公平就业理念,营造良好就业氛围
就业性别歧视不仅造成了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畸形发展,同时也桎梏了女性的人生选择和梦想追求,也影响到整个社会机体的健康运行。
要想实现女性就业平等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的不仅是政策性的保障更需要的是全社会的关怀,应摒弃传统固有的歧视女性的思想,女性因其性别特征,拥有许多男性不具备的优势,给予女性更多的机会,营造男女两性相互尊重,平等发展的社会环境才能够确保男女平等、实现和谐社会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