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三历史下册复习:古代中国的经济(一)
人教版高三历史下册复习:古代中国的经济(一)
构图解史
考点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
1.耕作方式与土地所有制、农业经营方式演进之间的关系
考点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1.古代中国手工业经营形态、特点、生产部门
考点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2.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关系
考点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3.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
1.(2019江苏单科)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 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
考点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2.中国古代民营手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及明清时期迅速发展的原因
迅速发展的原因: (1)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 (2)农业生产的进步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 (3)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条件。 (4)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
合作探究
史料呈现
主题 “昼出耕田夜绩麻”的田园风情—— 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
史料一 ……西周时期那种“千耦其耘”的大规模集体耕作制,到秦汉则以“一夫
挟五口,治田百亩”的小家庭耕作制为主。
史料二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
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绡,此其分事也。
4. (2015江苏单科)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 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
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 )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解析 “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反映出吴江丝织业的兴盛。手 工业经济的发展使得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故D项正确。A项在材 料中无从体现;B项表述只是历史表象;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考点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1.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
经营方式 产品用途 流通方式
特点
地位
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
民间私人经营
以家庭为单位的自主经营
官府、皇帝专用
用于民间消费
用于交纳赋税和自己消费
不在市场流通
在市场流通
剩余部分出售
大作坊生产、资金雄厚,不 规模较大,以营利为主要 规模小,资金少,不以营
复习——古代中国的经济(一)
第一讲 农业和手工业
时期
原始社会 (农业起源)
夏商周 (奠定基础)
考点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
发展历程 (1)农业作物:最早培植水稻和粟 (2)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3)生产工具:有石、木、骨制农具 (4)土地制度: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 (1)土地制度: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 (2)耕作方式:石器锄耕 (3)生产工具:出现少量青铜农具 (4)经营方式:千耦其耘,即大规模简单集体耕作
以营利为目的
目的
利为目的
明中叶以前占全社会手工业 明中叶以后占全社会手工 农户的副业,始终存在于
生产的主导地位
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社会经济生活中
考点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2.中国古代民营手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及明清时期迅速发展的原因
艰难的原因: (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商品的需求量不大。 (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 精,对民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 (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其征收重税。 (4)社会动荡:民营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
考点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
3.小农经济的概念、地位和影响(从通史角度)
(1)概念: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 (2)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3)影响:①政治: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经济基础,中央集权制度又是 分散的小农经济的重要保障,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以保 证小农经济的发展。 ②经济: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是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根源。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落后性,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工商业的发展,防止工商业与农 业争夺劳动力。
小农经济
概念
主要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 济单位本身需要而生产的经 济形式,是相对于商品经济 而言的
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个体 劳动基础上,以户为单位从事 农业生产活动的经济形式
特征
规模小,生产分散,技术因循 守旧,闭关自守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精耕 细作,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 合
时间
产生于原始社会,在奴隶社 会和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
考点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
4.古代中国农业发展史给我们的启示
(1)现代科技与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相结合,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及 优势。 (2)稳定的政治局面及合理的政策,是农业发展的前提。 (3)要把发展农业放在整个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的大结构下思考,三大产业结构 合理协调发展。 (4)发展农业、发展经济要与环境保护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2016江苏单科)《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 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
使用( B )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答案 B 首先,由材料中“衔尾鸦”“蜕骨蛇”“翻”“推”等可判断出 是翻车;再由“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可知,农民利用翻车引水 灌溉农田,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B项正确。唐朝创制的筒车使用水力对丘 陵山地进行灌溉,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A项错误;利用“水车”抗旱不能说 明灌溉技术的成熟,C项错误;农业发展受土壤、气候、水文等多种自然因素 的限制,“水车”的使用固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不利的水利灌溉境况,但 远不能“摆脱自然的束缚”,D项错误。
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联系 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
考点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
2.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及与政治统治的关系
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 (2)商周时期:以井田制为主要形式的土地国有制。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包含三种类型,即地主土地所有制(商鞅变 法时期确立)、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
2.(2018江苏单科)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 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
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C )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地主 常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收取田租,这说明江南地区农户收入多依赖“桑蚕”, 也就是家庭副业,故选C项。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 谷物收入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虽然降低,但农耕技术(种桑、采桑技术仍属于 农耕技术范畴)依然在发展,并非衰退,B项错误;“蚕罢米”只是说明地主因 农户的收入构成变化而调整了收租时间,剥削程度并未减轻,D项错误。
考点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
从秦汉 至宋元 (进一步发展)
明清 (高度发展)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逐渐普及 (2)生产工具:出现耦犁、耧车、曲辕犁等 (3)耕作技术:出现代田法、耕耙耱技术 (4)水利灌溉:汉代修建漕渠、白渠、龙首渠等,出现翻车、 筒车、高转筒车等工具
(1)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广泛植棉,民 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大量增加
考点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3.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特性及阻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特性: (1)进步性: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说明在中国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新的生产 关系,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2)革命性:资本主义萌芽冲击并瓦解着传统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衰 落的重要表现,对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3)弱小性:资本主义萌芽只在部分地区的少数行业中出现,稀疏而微弱。 (4)缓慢性:发展非常缓慢,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直到鸦片战争前夕,农 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明清 (辉煌)
(1)生产方式:明代中叶后在江南地区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 业,占据了主导地位;明代中叶后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手工业产品:明清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和珐琅彩争 奇斗艳,宣德年间青花瓷丰为珍品,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瓷都
深化理解
考点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
1.比较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
自然经济
(2)土地兼并严重,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考点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时期
先秦 (形成)
秦汉 (发展)
发展历程
(1)商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 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 种经营形态并存
汉代开始用煤作为燃料冶铁;西汉时马王堆素纱单衣,丝绸 远销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于 鼓风冶铁
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 ( A )
A.井田制度松动 B.世袭制度解体 C.抑商政策弱化 D.礼乐制度崩坏
答案 A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旨在考查考生准确描述和解释历 史事物特征的能力。试题以青铜器铭文内容为背景材料,考查史料实证和历 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 出解释。 商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实际归国王所有,贵族没有土地所有权。从材 料信息看,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耕地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 这反映了井田制度松动,故选A项;材料信息未涉及世袭制度的变化,故B项错 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仅涉及矩换取“在王室 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无法说明礼乐制度崩坏,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