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训练第Ⅰ卷(选择题共7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经典高考题】(2004年全国福建、浙江文综)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A.促使井田制瓦解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2.【创新预测题】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位于图中的A.①B.②C.③D.④3.据《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这段引文说明A.铁农具与牛耕的运用使生产力显著提高B.奴隶主贵族大量占有私田C.各国先后都承认了土地私有D.封建剥削方式比井田制进步4.【高考趋势题】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丁而成之,荫而通之。
"并引《周书》的话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以上材料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A.肯定人们的求利活动B.对农工商业一视同仁C.以农为本D.重农轻商生产工具的革新应用,水利的兴修,农作物的种植和推广,都影响着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
回答5-8题。
5.下列各项符合史实的是A.夏朝时期已广泛使用青铜农具B.青铜制造是夏商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C.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铁器的使用D.西汉时期,我国人民创造的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2 000年以上6.下列生产工具在唐朝发明的是A.铁农具B.青铜农具C.曲辕犁D.水碓、水磨等谷物加工器具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已普遍使用桔槔来灌溉农田B.秦国修建的都江堰属于交通运输工程C.三国时,马钧改进了翻车,用于水力冶铁D.京杭大运河沟通了长江与黄河,便利了南水北调8.【创新预测题】某地发现一座古墓,随葬品有丝织品、景德年间的瓷罐、唐三彩马、活字印刷品、甘薯残渣等,请推断这座古墓的朝代为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9.【经典高考题】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到推动作用B.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先进生产技术C.江南越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10.从经济角度看,秦始皇统一中国最大的作用是A.统一了度量衡B.统一了货币C.确立了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D.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11.【高考变式题】三国和南朝时,江南经济得以开发,其共同原因是①实行均田制②大批农民的南迁③南迁农民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④南迁农民与江南人民的共同开发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12.清朝康熙末年,人口只有两三千万,乾隆年间增至三亿多,导致人口猛增的主要原因是A.粮食产量提高B.疆域扩大C.推行"摊丁入亩" D.耕地面积增加13.【高考趋势题】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的特权14.【经典高考题】(2004年北京文综)下列材料中,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是A."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B."扬一益二"(扬州商业繁华居天下第一,益州则居第二)。
C."苏湖熟,天下足"。
D."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15.【经典高考题】(2004年全国内蒙、海南、西藏、陕西文综)下列关于唐长安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宫殿宏伟,街道整齐②注重城市绿化,建有排水设施③突破"坊""市"界限,商业活动没有区域限制④是当时的国际大都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6.【创新预测题】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其主要原因是①地处长江和大运河的交汇处,是南北交通的枢纽②胡商云集,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③受益于经济重心的南移④政治、经济地位超过了当时的长安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17.【高考趋势题】《新唐书·百官志》载:"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
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
"这段材料主要说明A.唐政府限制城市商业的发展B.唐政府重视城市商业的发展C.唐政府重视商品的质量D.唐代城市实行严格的等级管理18.下列有关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B.唐代形成了"南青北白"的陶瓷生产格局C.邸店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D.城市中住宅区和商业区分开布局19.【创新预测题】右图所示货币最早在市场流通是在A.唐玄宗开元年间B.唐太宗贞观年间C.唐高祖武德年间D.隋文帝开皇年间20.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与唐朝的纳绢代役相比,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的最大特征是A.限制了官僚地主在经济上的特权B.增加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C.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 D.封建赋税由实物形态向货币形态转化21.【高考趋势题】方田均税法和一条鞭法当时都遭到大地主的反对,主要是因为这两种税法A.按田亩的多少征税B.只征收实物C.必须把实物变卖成银两交纳D.把徭役和杂税分摊到田亩上22.明朝"一条鞭法"改变了赋税形态,从经济发展趋势看,其作用主要表现在A.使白银成为市场上普遍流通的货币B.货币地租逐渐取代实物地租C.刺激了冶铁业的发展D.促进了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23.清朝"摊丁入亩"政策最重要的客观作用是A.使赋税征收办法简化B.土地利用率提高C.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D.国家财政收入增加24.【高考变式题】唐代实施的"纳绢代役"和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皆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共同原因是A.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B.增加了政府的收入C.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D.减轻了农民的负担25.清朝实行"更名田"和"摊丁入亩",其共同作用是①缓和了阶级矛盾②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③调整了生产关系④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26.【经典高考题】明清时期引进、推广高产作物玉米和甘薯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①养活了众多人口②经济作物专业生产区域扩大③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④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27.明清时期商品流通扩展,国内市场扩大,其原因有①农业手工业发展,投放市场的商品的数量增加②地域分工趋势出现③农产品商品化倾向增长④赋役征收的货币化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③28.【创新预测题】施复夫妇开设的机房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体现,主要是因为A.机房生产规模扩大B.机房中分工比较细C.机房中使用雇佣工人D.机房产品投入市场29.【高考趋势题】康乾时期,苏州帐房"散放经丝,给予机户,按绸匹计工资,机户织成绸缎,送归帐房批售,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持帐房为生"。
这种现象主要说明A.当时手工工场已普遍开设B.行会对丝织业生产进行垄断C.帐房就是手工工场主D.商人打入生产领域成为包买商30.下列关于我国历史上商业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商朝重视商业,商民善于经商,"商人"源于此B.唐政府允许外商在境内自由贸易C.明初开始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D.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对英贸易始终处于出超地位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5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75分。
31.【创新题】(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孙春阳是宁波人,万历中弃儒经商,在苏州吴趋坊北口开一小铺,后来规模日大,闻名四方,一直到清中叶,仍很兴旺发达。
"其店规之严,选制之精,合郡无有也。
"它的管理办法,很像州县衙门,"亦有六房,曰南北货房、海货房、腌腊房、酱货房、蜜饯房、蜡烛房。
售者由柜上给钱取一票,自往各房发货,而管总者掌其纲,一日一小结,一年一大结"。
……它的商业信誉极好,明亡以后,"有持万历间所发之券,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
材料二:在繁花似锦的明代商业文化的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虚假性。
……如往酒中掺水,甚至妄称卖的是陶渊明埋下的千年古酒,在鸡肚中塞沙,在猪肉、鸡肉中注水,伪造古董或家谱,漫天要价等等,伪字随处可见。
这股歪风,在经济发达、商业文化最耀眼的苏州、杭州反而有"大风吹倒梧桐树"之势,恰恰充分表明了这一点。
人们形容杭州的不少商品弄虚作假是"杭州风,一把葱,花簇簇,里头空"。
材料三:苏州风俗,全是一团虚哗,……。
只就那拳头大一座虎丘山,便有许多作怪……即使开着几扇板门,卖些杂货,或是吃食,远远望去……却也热闹齐整。
仔细看来……都是有名无实的。
一半是骗外路的客商,一半是哄孩子的东西。
——《豆棚闲话》请回答:(1)材料一说明了哪一历史现象?孙春阳的店铺兴旺发达的原因有哪些?(2)材料二、三说明明代苏州的商品经济存在哪些问题?(3)谈谈你对以上两种经济现象的认识。
32.(14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苏州风俗考》记载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
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
……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吴县志》记载清代苏州情况是"各帐房除自行设机督织外,大都以经纬交与织工,各就织工居处雇匠织造,谓之机户"。
《清稗类钞》记载:"(帐房)散放丝经,给予机户,按绸匹计工资。
"《风麓小志》记载:"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恃帐房为生。
"材料三:《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女工)有力焉。
"材料四: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的本质是什么?(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有何异同之处?说明了什么问题?(3)材料三反映出的现象与材料一、二反映的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它对材料一、二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会造成什么影响?(4)材料四的观点对前面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会产生什么作用?33.【跨学科综合题】(16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