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物理(一) 建筑热工学

建筑物理(一) 建筑热工学


10
10
第四章 建筑防热
§1 §2 §3 建筑防热的综合处理措施 自然通风的组织 围护结构隔热设计
6
第五章 建筑日照与遮阳
4
§1 日照的基本原理
§2 §3 棒影日照图的原理和应用 建筑遮阳
36
专题:太阳能建筑与建筑节能
2~3
11
本篇重点与难点 重点: 围护结构传热、传湿过程及计算
建筑保温标准及构造
自从有了人类,便有了人们赖以生存的建筑物理环境。建筑物
理现象和人类一样久远。在远古时期,人们对建筑环境的认识和 营造能力十分有限,对建筑物理现象只是感知而已,但适应性较
强。十九世纪以后,建筑物理作为一门科学诞生了。
• 初始阶段——不太重视;
4
• 20世纪初——开始活跃;
• 20世纪中叶——欧洲、美国、日本等,理论、技术水平领先;
17
3、影响室内热气候的因素 ① 室外与室内的热湿作用;
② 区域规划与建筑设计;
(选址、朝向、间距、环境的绿化、建筑的 平剖面形式等) ③ 建筑构造与节点做法; ④ 材料的选用及其热物理性能; ⑤ 建筑设备措施等。
18
§2 人对室内热环境的反映与评价
人对室内热环境的反映有主观、客观、生理、心理等诸多方面, 最主要体现在人对室内热环境的冷热感觉,即冷热感。 冷热感:人对周围环境“冷、热”感觉的主观描述。 研究方法:生理学 + 心理学 + 建筑学 + 工程学 + 物理学 1、冷热感的取决因素 (1)环境条件; (2)自身条件(性别、年龄、种族、体型、健康状况等) (3)运动状态和行为模式;
④ 风速:对流热交换和对流质交换
⑤ 服装热阻:影响所有换热形式
26
服装的热阻
单位: m 2 k / w或clo,
1clo 0.155 m 2 k / w
类型
短 袖衬 衣 ,短 裤 长 裤, 短 袖衬 衫 长 裤, 长 袖衬 衫 长 裤, 长袖衬 衫加 短外 衣 厚 大衣 , 长袖 衬 衫 ,保 暖 内 衣 ,长 内裤 厚 三件 套西衣 服 , 长内 衣 裤 厚 毛衣 厚 长大 衣 厚 裤子 工 作服 夹克
建筑防热的的途径及屋顶防热方法 难点:
围护结构的传热计算
围护结构的蒸汽渗透计算
12
本篇重要名词和概念 室内热环境、热舒适、正常比例散热、室外热湿作用、城市热岛、 导热、对流、对流换热、辐射、辐射换热、温度场、热流强度、 导热系数、传热系数、热阻、蓄热系数、热惰性指标、建筑节能、 吸热指数、建筑耗热量指标、体型系数、窗墙比、热桥、室外综 合温度、总衰减度、总延迟时间、露点温度、蒸汽渗透、内部冷 凝、冷凝界面、太阳高度角、太阳方位角、遮阳、遮阳系数、倒 铺屋面
Icl (clo)
0 .3 6 0 .5 7 0 .6 1 0 .9 6 1 .3 4 1 .5 0 .3 7 0 .6 3 0 .3 2 0 .2 0 .4
27
4、人体温度与热舒适感
(1)核心温度与表层温度
核心温度通常包括脑、脊椎、心脏、肝脏、消化器官等内脏 部分,肝脏温度最高(38℃)。
外层温度指皮肤表面到 10 mm 以内的部分,通常包括皮肤,
12
9
§4 辐射换热及其计算 §5 平壁的稳定稳定传热过程及其计算 §6 围护结构内部温度的确定
§7 封闭空气间层传热 §8 简谐热作用下的传热
第三章 建筑保温
§1 建筑保温设计的综合处理措施 §2 保温设计的有关标准 §3 围护结构主体保温设计 §4 围护结构保温构造 §5 围护结构传热异常部位保温设计要点 §6 围护结构的冷凝检验与防止
(4)衣着情况等。
19
2、人体的温度感受系统 20世纪初人体试验发现: 人的皮肤上存在对冷敏感的区域
“冷
点”和对热敏感的区域“热点”。 人体各部位的冷点数目明显多于热 点数目。(为什么人对冷更敏感?) 冷、热感受器分布于皮肤、粘膜、 内脏、脊髓、延髓、脑部网状结构等 部位。
20
(1)冷、热“感受器”的位臵
34
5、人体的热平衡 人的肌体在正常条件下,可
以下。
32
垂直温差对人热舒适的影响 当受试者处于热中性状态时,头足温差仍然使人感到不舒适。
33
●材料与人的热舒适感
º ¬ × å Ä Ï Ä æ Ê Â È ² Í µ °² Á µ Ê Î ¶ × å æ ã Ä Ï µ °Ã ² ² Á Ä ¾ ì ý Á º Ä Í « ¯ × ¹ Ã Ö µ Ì 5 mm È ¾ í Ä ð ¾ × å Ï Ä µ ° 2 mm ¾ Â Ò Ï Û È © ó í ¯ ´ À Ê ú â È >85£ µ µ Ã Î ¶ (¡ ) Â Ò ¶ ¥ Ä × æ Â È æ 23~28 26~28.5 21~28 23~28 24.5~28 26.5~28.5 28~29.5
5 ℃(手)
伴随疼感的冷感觉
29
(2)人体的体温调节系统 下丘脑具有调节、代谢体温和内分泌功能, 前部主要促进散热来降温,后部促进产热抵御寒冷。 散热调节方式: 血管扩张,增加血流,提高表皮温度;出汗。 御寒调节方式: 血管收缩,减少血流,降低表皮温度;通过冷颤
增加代谢率。
30
(3)人体的能量代谢率 A 影响因素: 肌肉活动强度(主要因素);
15

建筑热环境与工作效能 大量现场调查和实验证实:
高温会降低劳动效率; 寒冷影响肢体的灵活性; 温度偏离最佳值会增加事故发生率;
中度激发时效率最高;
低激发导致人不清醒; 高激发导致不能全神贯注;
手的皮肤温度低于15℃时,关节僵硬、灵巧性明显下降;
手的皮肤温度低于6℃时,出现麻木感觉; 冷风有涣散精神作用,分散工作注意力等。
环境温度(偏高、偏低都增加代谢率)
性别(男性高于女性) 年龄(少年高于老人) 神经紧张程度(紧张时代谢率高) 进食后时间的长短等(进食后代谢率增加,蛋白质代谢率高)
B 单位: met, 1met = 58.2 W/m2
31
肌肉活动与代谢率
肌肉活动强度对代谢率起 决定性的影响。一般的室
内运动代谢率多在5 met
16
2、室内热气候的构成要素(四要素)
① 室内空气温度
适宜值:冬季 16~22℃;夏季 24~28℃ ② 室内空气湿度 适宜值:30~70% ③ 室内空气气流状况(速度、密度、洁净度)
速度适宜值:冬季 <0.2m/s;夏季 0.2~1m/s
④ 壁面辐射温度 室内空气温度与壁面温度总是存在温差,二者接近为佳。
21
(2)人体各部位冷点和热点的分布密度(个/cm2)
¿ º ² Î °î Ç ¶ Ç Ó ±³ ì ½ ³´ ³ ¿ ä û ¿ º Á ² Æ Ë ² Î × ¿ Ð ² ¸ ¿ · ² ó ³ ¹ ± Ï Û É ± °Û Ç ± ä ã À µ 5.5-8.0 8.0 16.0-19.0 8.5-9.0 9.0-10.2 8.0-12.5 7.8 5.0-6.5 6.0-7.5 0.3-0.4 1.7 0.3 1.0 È ã µ ¿ º ² Î Ö ³ Ê ± Ö Æ Ê Õ Ö · ³ Ê Ö ± Ö · Ç Ê Ö ¶ ó È ´ Í ¡ È Ð Í Å ³ ½ ± Å ³ ½ µ ä ã À µ 7.4 1.0-5.0 7.0-9.0 2.0-4.0 4.5-5.2 4.3-5.7 5.6 3.4 È ã µ 0.5 0.4 1.7 1.6 0.4
28
皮肤温度 45 ℃ 以上 43~41 ℃ 41~39 ℃ 39~37 ℃
热舒适状态与感觉 皮肤组织迅速损伤 被烫伤的疼痛感 疼感域 热的感觉
37~35 ℃
34~33 ℃ 33~32 ℃ 32~30 ℃ 31~29 ℃ 20 ℃(手) 15 ℃(手)
开始有热的感觉
休息时处于热中性状态,热舒适 2-4met 的(中等)运动量时感觉舒适 3-6met 的(较大)运动量时感觉舒适 坐着时有不愉快的冷感 非常不快的冷感觉 极端不快的冷感觉
需要说明的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单靠建筑措施是不能完全满足
人对室内热环境的要求,往往需要配备适当的设备措施进行人工调节。 如在寒冷地区设臵采暖设备,在炎热地区采用空调设备等。但是,只 有首先充分发挥各种建筑措施的作用,再配备一些必不可少的设备, 才是技术和经济都合理的设计。
7
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本篇主要介绍一般工业和民用建筑的热工设计原理与方法, 包括建筑保温防潮设计、防热设计和建筑节能设计等。通过本 篇的学习,能够熟练掌握建筑热工学的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 并能在建筑设计中灵活运用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规范,如: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 《建筑气候区划标准》(GB50178-93)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J24-95)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
8
教学进度及学时安排
章节及其主要内容 第一章 室内、外热环境
§1 室内热环境 §2 人对室内热环境的反映与评价 § 建筑热工设计分区
第二章 传热基本知识
§1 传热的基本方式
§2 平壁的稳定导热计算 §3 对流换热计算
1
河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建筑学专业课程
建筑物理
(课程组成员:白宪臣,蒙慧玲,谢丁龙,贺子奇) 课程组负责人:白宪臣
2
课程定义 从人的生理、心理角度,分析研究建筑中的热、光、声物理现象 和材料的热、光、声物理性能;探究如何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和选 材,营造人们所需要的舒适建筑物理环境的科学。 人(生理、心理)
——人体新陈代谢反应过程
中能量释放的速率。
23
3、人体的散热方式及与外界的热交换形式 (1)人体的散热方式
24
(2)人体与外界的热交换形式 对流换热 辐射换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