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绩效研究综述
二、关于供应链绩效的(衡量)模型问题
目前,供应链绩效衡量模型最为成熟的主要有 SCOR、平衡记分卡和标杆法 模型,这些模型自提出以后,极大地推动了供应链绩效衡量的学术研究,不管这 些研究的主要视角是从构念框架到一般性指标衡量的具体化,还是从一般指标到 不同行业的指标衡量和战略性指标衡量的研究,它们都离不开这些模型的成熟框 架,显示了这些模型在供应链绩效研究中的价值所在。
供应链绩效(衡量)研究综述
本文对迄今为止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供应链绩效(衡量)研究的现状作了一 个大致的梳理,这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关于绩效与供应链绩效问题
理论界认为,在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人们对绩效的研究侧重于以非财务绩 效研究为主,但对 20 世纪 90 年代以前人们对“绩效”的研究重点的认识并不一 致。张涛和文新三(2002)认为,从 19 世纪初到 20 世纪初,是成本绩效衡量阶 段,而从 20 世纪初到 20 世纪 90 年代,是财务绩效衡量阶段。赵红(2004)认 为,18 世纪 60 年代至 20 世纪 80 年代是财务指标衡量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至 20 世纪 90 年代是以财务指标衡量为主的阶段。马璐(2004)则认为,14 世纪的 复式记账法可以被认为是绩效的观察阶段,19 世纪以后,可以被认为是成本绩 效衡量阶段,19 世纪末 20 世纪 80 年代是财务绩效衡量的阶段。
表 1 SCOR 模型第一层测评指标
面向客户的外部方面
面向内部方面
可靠性
反应能力
灵活性
成本
资产
reliability
responsiveness flexibility
Cost
Assets
交 付 / 送 达 绩 订 单 履 行 的 提 供应链反应时 供应链管理总成
在这个研究热潮中,用财务指标衡量供应链绩效只是传统方法的应用,显然 不是什么创新之举。这些财务指标无非是股东收益(TSR)、经济价值增长(EVA)、 市场价值增长(MVA)、每股收益(EPS)、销售收入(ROS)、资本报酬率、净 资产收益率、运营成本等(Jon Hughes 等,1998),而要更全面、更准确地评价供 应链绩效,除了财务指标以外,还需要大量的非财务指标。正如 Maskell (1991) 认为的,对于策略制定与外部信息交换可运用财务绩效指标来评价,而对于内部 生产控制、配送作业则应采用非财务绩效指标。由于非财务指标获取范围和弹性 太大,供应链绩效指标体系中除了一般绩效指标外,Maskell 还针对供应链的某 一特征提出了关键绩效(Key performance Index)和核心绩效(High performance) 指标,目的是使供应链绩效指标体系更加简约化,操作性更强。
2
1、SCOR 行业通用模型[注]1
SCOR 行业通用模型于 1996 年由美国供应链协会首次提出。该模型通过计 划协调把四个基本流程采购(Source)、生产(Make)、送达/交付(Deliver)、 退货(Return)集成为三层最高的标准业务流程,再根据标准业务流程的三个最 高层次,把测评指标进一步分解为三层。第一层测评指标有 5 个纬度和 12 个指 标(见表 1)。第二层测评指标是按供应链分类办法,先将供应链分为功能性属 性和结构性属性两种,然后分别列出 4 个(采购特征、生产特征、配送特征、销 售特征)纬度 22 个测量指标和 2 个纬度 8 个测量指标。第三层指标依同样的方 法进行再一次深入分解,最后形成适应性的指标体系(Hartmut Stadtler, Christoph Kilger,2000)。
然而,关于“绩效研究”的考察,有两点不容忽视,一是,绩效研究带来衡 量观念和内容的变化,即:“传统绩效似乎就是从财务报表可计算出来的利润, 如此定义绩效会使我们的思维走入死胡同。正如杜拉克认为,“我们必须树立企 业绩效的新观念,要发展新绩效的方式,比如绩效能以非财务来衡量”(冯侠圣, 汪光武,2004)。二是,自从产业组织理论形成以后,SCP 范式使绩效研究已经 涉及到各个产业及其所有问题,如产业绩效研究,企业绩效研究,组织绩效研究, 甚至有政府机构的绩效研究等。这些研究大都是从组织行为角度来研究绩效问 题,Walker and Ruekert(1987)从组织的角度将绩效分为:效能(指产品与程序 之成功表现程度)、效率(指资源投入与产出比值)、适应性(指企业的反应能力) 三个维度;John B. Matchette 和 Hans von Lewinski(2005)研究的内容是,供应 链组织是不是能够有效率,从而能够使供应链节点企业有增长和核心绩效。目前, 还有研究人员从绩效角度来研究绩效对组织和个人行为的影响,如 Tim Breene 和 Robert J. Thomas (2004)在核心绩效(High Performance)应用研究中提出了核 心元素:领导与战略、人力开发、IT 能力、效”问题放在“供应链”这一网络组织形式中研究,当然是因为供应 链管理、分析及其进一步改善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以及供应链绩效需要衡量的 缘故,这已是毋庸置疑的。虽然绩效衡量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经常引起关注与讨论 的话题,但人们对它的确切概念仍然界定不清(Beamon,1999)。为了能够较为清 晰地理解供应链绩效衡量的实质,不妨在此引述 Neely, A., Gregory, M. and Platts, K(1995)给绩效衡量所下的定义:所谓绩效衡量就是指通过组织行为的不断量 化,以实现其最大效率和效果的过程。过去对供应链绩效的简单的定性评估是比 较模糊的,实际应用也是困难的,因此,转而去选择量化绩效的衡量方法是一种 必然的需要,因为数据毕竟还是容易获得的,也能在很长一段时间被使用 (Beamon,1999)。目前文献中大量地使用数量方法来做研究,就已经充分证明了 这一点。因为经济现象之间以数量关系的形式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客观现实和规 律,所以,绩效衡量成了理论研究热潮的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