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历史必修一主观题练习1

高一历史必修一主观题练习1

高一历史必修一主观题练习1班级姓名学号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荀子》记载周初,“(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材料三宜侯矢铜簋,铭文记述了周王封宜侯并赏赐祭祀器皿、土地和奴隶之事。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概括分封制的特点。

材料四周公教成王说:“你得用心考虑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

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是辱慢王朝,等于不贡。

”——范文澜《中国通史》材料五天子适诸侯,曰巡守;巡守者,巡其所守也。

诸侯朝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其职也。

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二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2)根据材料四、材料五说明受封诸侯对周王有哪些义务?材料六(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

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

…(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3)材料六中反映了什么现象?材料七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

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

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

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

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

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历史》(4)材料七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5)分封制与材料七中所反映的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2、阅读下列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的三则材料: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

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

因此,臣等愿“昧死上尊号”,请王为“泰皇”。

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并说:“朕为始皇帝。

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

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材料三: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

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

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请回答:①从材料一、三的“皇帝”称号及“制”“诏”“朕”“玺”等规定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②根据材料所涵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③根据材料一,皇位是怎样继承的?④综合以上信息,扼要指出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质。

3、材料一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是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百万机,独断一人至虑也。

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断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材料二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请回答:(1)唐太宗与明太祖在制度设置上的看法有何不同?(4分)(2)唐太宗认为“稳便”的途径是什么?明太祖认为“稳当”的方法是什么?(4分)(3)根据材料,你认为唐太宗与明太祖的看法从根本上说是否矛盾?从制度角度说明你的认识。

(7分)4、阅读下列材料:(14分)材料一: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

中书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

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

尚书省但主书镇“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二: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辖。

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

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

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元制,凡有重大军中,则谴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

《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肯,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材料三: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降宗门内,选内阁中书谨密者入直缮写。

后名军机处。

地近宫廷,便于宣诏。

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詹曝杂记》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叙述,如果唐朝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某一大型工程,试简要说明这一工程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

(2)材料二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3)材料三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什么政治特点?5、材料一:唐初,战功是选拔丞相的主要途径,从武则天统治直到终唐之世,科举制度,特别是进士科逐步成为主要途径。

通过科举取士,经过吏治考试任官,再历经州、县,台省任职的锻炼考验,具备决断军国大事的才能和智慧,方可寻用为相。

入相之后,皇帝定期亲判其考课,评有等第。

材料二:大唐侍中、中书令是真宰相,其余以他官参掌者,无定员,但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及平章事、知政事、参知机务、参与政事、及平章军国重事之名者,并为宰相,亦汉行丞相事之例也。

──唐杜佑《通典》卷二十一《职官·宰相》材料三:唐朝的宰相不同于秦汉,多是他官兼职,或是丞相兼领他职,所以没有独立的办公机构──相府,它是集体负责制,主要任务是帮助皇帝议决军国大政,或者拟订皇朝政令,自己不能向政权的其他部门发号施令。

宰相议事决策,拟订重大政令的地方叫政事堂。

问题:⑴根据材料一,说说唐朝选拔宰相的制度有什么特点?从中可以给今人以什么借鉴?⑵材料二三显示唐朝宰相的设置有什么特点?这样做的意图是什么?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世纪初,嘉庆皇帝与一个大臣有如下的对话:皇帝问:英国是否富?大臣答:彼国富,是由于中国富,彼国才富。

富不如中国。

皇帝问:何以见得?大臣答:英国从中国买进茶叶,再转手卖给其他小国,这不是说明彼国是借了中国的光吗?假如我们禁止茶叶出口,那英国就会穷得无法过日子。

皇帝说:说的是。

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认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顺乎天理,应乎人情,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而为先知先觉者所决志行之,则断无不成者。

材料三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出了一份考卷,应考者300多人,有一道题要求考生列举崇拜的人物,统计结果是:崇拜孔子的157人,孟子61人,孙文17人,颜渊11人,诸葛亮8人……——《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请回答:(1)材料一中,嘉庆皇帝和大臣对英国的看法对吗?(1分)为什么?(2分)(2)材料二中,孙中山认为的“世界潮流”是指什么?(2分)(3)用史实说明,孙中山是怎样“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的?(4分)(4)材料三中,崇拜孙文的人数仅次于孔孟,名列第三。

这能反映什么问题?(3分)7、南京见证了风云变幻的中国近代史,今天,南京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阅读下列有关南京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材料一1997年7月1日,位于南京下关的静海寺内悬挂起一尊大铜钟。

钟的主体高1.842米,……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现在,每天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每年8月29日,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组织一次盛大的撞钟仪式,重温历史,警钟长鸣。

静海寺因为浓缩着中国近代厚重历史而成为南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一景。

——《光明日报》①“南京静海寺的大铜钟高1.842米”和“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并选择在1997年7月1日悬挂,这跟哪两个历史事件有关?(2分)材料二② 据材料二,分析中山陵成为旅游胜地的主要原因。

(2分)材料三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1949年4月)③ 材料三中的图文反映了哪一重要历史事件?有何伟大意义?(4分)④ 上述材料反映了南京在中国近代史上三个不同时期的历史命运。

试结合阶级属性对形成上述历史命运的原因作一探究性评价。

(4分) 8、(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地名),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周本纪》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有哪几类? (3分)材料二:三年,(周)幽王嬖爱褒姒。

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

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

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

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的历史皆称史记)曰:“周亡矣。

” ——《史记·周本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析,为什么“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 (7分) 材料三:“夏商周断代工程”于1996年正式设定,成为中国“九五”期间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为了使工程规定的目标能顺利实现, 国务院成立了由国家科委副主任邓楠为组长、七个部委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李铁映、宋健二人为工程特别顾问。

聘任历史学家李学勤、碳-14专家仇士华、考古学家李伯谦、天文学家席泽宗为工程“首席科学家”,主持由21位不同学科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工作。

——陈宁:《“夏商周断代工程”争议难平》(3)史料一般分为原始史料与二手史料两大类。

从研究西周历史的角度看,材料一、二所引中山陵是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位于紫金山麓,坐北朝南,建筑宏伟。

其祭堂的用的史料属于哪一类?材料三中“夏商周断代工程”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什么特点?(3分)9、(13分)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十分重视修订“家谱”。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

流传至今的家谱至少仍有三万多种,其内容之丰,价值之高,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与认识。

“隐恶扬善”是修纂家谱的一条基本原则。

材料二:在现代的侨乡家谱中,都普遍记录了不同时代出洋人的姓名……出洋时间与原因……同故乡故国的联系与贡献等内容。

有些还辟有专章、专传介绍,这就为他们的后裔寻根问祖提供了可靠的根据,也就更增加了他们对故国故乡的依恋之情。

有人对福建省的家谱资料进行研究,了解到福建移居台湾的最早记载是两宋之交的苏姓。

……从有关家谱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移民的人数、成分、原因,他们的婚姻状况、分布特点及与大陆的关系等。

材料三: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了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