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能源强度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选取2006年我国各地区的统计数据,通过对能源强度区域划分和多元回归分析,对我国能源强度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通过实证分析发现,能源强度区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消费结构。
前者与能源强度呈负相关关系,煤炭消费总量占能源总消费量的比重与能源强度呈正相关的关系。
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降低能源强度,缩小我国能源能强度区域差异的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标签:能源强度;区域差异;影响因素;实证分析1 引言根据能源强度的大小对各地区进行划分,然后在对我国能源强度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2006年的各地区的截面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找出影响能源强度区域差异的因素,为因地制宜制定降低能源强度的政策提供依据。
2 能源强度区域划分根绝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的数据,整理计算得出我国30个省市(西藏除外)能源强度,各地区能源强度大小见表1:为了更直观的看出各地区的能源强度的差异,我们用给出了30个省市自治区能源强度变化曲线图(图1)。
图1 各地区能源强度比较全国能源强度的平均水平为1.564,我们根据能源强度的高低,对各地区进行区域划分,划分标准为:低于1的称为低能耗区域,1-1.564之间的称为中能耗区域,高于1.564的称为高能耗区域。
具体情况如下:低能耗区域:北京、广东、浙江、上海、海南、江苏、福建和江西共8个省市;中能耗区域:天津、广西、安徽、山东、河南、湖南、陕西、重庆、黑龙江、湖北、四川和吉林共12个省市区;高能耗区域:云南、辽宁、河北、新疆、甘肃、内蒙古、山西、青海、贵州和宁夏共10个省市区。
从能源强度划分的区域来看,低能耗地区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中能耗地区主要集中于我国中部地区;高能耗区主要集中与我国西部地区。
能源强度的总体趋势表明,随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费强度呈下降趋势。
上海、北京、广东三市人均收入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其能源消费强度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较高的广东、江苏、浙江等省的能源消费强度也处于相对较低群组;人均收入水平处于较低群组的贵州、青海、宁夏等地区,其能源消费强度处于较高群组。
这一结论与韩亚芬等人研究结论吻合。
但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相近的地区之间,在能源消费强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例如宁夏(10239元/人)的能源消费强度是海南(10871元/人)的4.56倍、辽宁(18939元/人)是福建(18646元/人)的1.91倍。
因此,还需要进一步讨论能源强度与地区经济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等等之间的相互关系。
3 能源强度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定性分析未来20年是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也将使地区经济发展跃上新的台阶。
随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费强度是否会降低?经济结构转换对地区能源消费强度的作用方向如何等等,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将有助于制定全国的能源发展战略。
3.1 经济发展水平由前面对能源经济区域的划分我们可以看出来,经济发展水平与地区能源强度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能源轻度呈下降的趋势。
沿海地区的市场化进程起步比较早,经济发展速度一直较快。
而原有的一些老工业基地和中西部的一些省区,由于产业结构老化,市场建立较迟,因而经济增长速度低于东部沿海诸省。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各地区GDP均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但它们之间的差距却在持续扩大。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了能源消费总量的差异,能源强度的差异就显现出来了。
3.2 产业结构理论和实践证明,产业结构是影响能源消费的基本因素和长期因素。
经济活动(GDP)可以分解为产业增加值之和,因此能源强度可以看成是各个产业源强度的加权平均,如式(1)EI=EGDP=∑ni=1X iGDP*EI i(1)E Ii是商品或服务i的能源强度,X i表示产业i的增加值。
式(1)表明若产业i的能源强度高于总能源强度,则产业i所占比重的增加将导致总能源强的上升,即如果能耗水平高的产业或行业比重大,则整个国民经济的能源消量就会提高。
不同产业的能源强度是不同的,第三产业附加值较高,尤其是一些新技为基础的高科技产业,能源消费较低,能源强度较小,因此增加第三产业在民经济中的比重将降低能源强度。
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费较高,其能源消费量占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0%,在工业内部,重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的能源消费远高于轻纺工业,是中国能源消费的最大户。
3.3 投资水平2002年以来,中国能源消费总量迅速增长,一个主要原因是投资增长过快。
2002-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16.9%、27.7%、26.6%、26%和24%,年均增长24.24%,增长速度为199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投资的高速增长拉动了对高耗能产品的需求,导致钢铁、水泥、电解铝、石化等高耗能产业迅速扩张,高耗能产业的过度发展不仅仅造成电力消费增长加快,而且使中国的煤炭消费增长也全面加速。
2002-2006年成品钢材产量年均增长29.2%,水泥产量年均增长14.1%。
这些产业的单位产出能耗过高,加剧了中国单位GDP能耗的升高。
近年来,工业化的演进和服务业的发展带动了中国的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化的发展要求增加住房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也促进了高耗能产业的扩张。
各地区的投资水平及城市化进程的差异也是造成了地区能源消费总量有很大的差异。
3.4 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影响能源强度。
目前我国的能源种类主要有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和风电等,各种能源的利用效率和对环境的污染程度都不一样。
煤炭在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一直居主导地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不仅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且煤炭的利用效率也远远低于油气和电能,同时资源的开发和供应也成为严重的瓶颈。
电能是清洁、高效的二次能源,是最理想的能源种类。
我国地区间资源禀赋差异很大,能源消费结构差异也很大,这也是导致了我国能源强度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4 实证分析4.1 变量选取及样本数据的来源基于以上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我们选择了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投资水平、重工业比重和能源消费结构作为自变量,能源强度作为因变量。
具体的变量定义见表2。
对上述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建立的回归方程如下:ln EI=β0+β1ln X1+β2ln X2+β3ln X3+β4 ln X4+β5ln X5+ε(2)模型中,β0是常数项,β1-β5是回归系数,其意义是:当自变量每变动一个单位时所引起的因变量的该变量,ε是随机误差项。
4.2 回归分析过程及结果采用样本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估算回归系数,以t统计量检验回归系数的显著性,以F统计量检验模型的显著性,以R2检验模型的拟合精度,以VIF(方差膨胀因子)检验多重共线性。
用spss13.0进行数据处理,得出的结果如下表3。
在回归过中,模型的拟合优度R2=0.704,F=11.421,Sig.=0.000a,说明模型通过了显著行检验,且模型显著效果比较好。
从tolerance和VIF我们可以看出,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除Ln X1和Ln X5外,其他变量的系数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它们对因变量没有影响。
因此,我们得到的非标准化回归模型如下:由模型我们可以得出,能源强度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关系,说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能源强度会越低,这与我们划分的能源区域相符合。
能源消费结构与能源强度呈正相关关系,即煤炭消费总量占能源总消费量的比重越高,能源强度就越大。
而且将两个变量的系数的绝对值进行对比得出能源消费结构对地区能源差异的影响比经济发展水平对其影响要大。
产业结构、投资水平和重工业比重对能源强度地区差异没有多大的影响。
5 结论与建议本文首先选取了2006年各地区的统计数据对能源强度进行区域划分,通过划分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我国能源强度区域差异很大,且具有一定的规律:低能耗地区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中能耗地区主要集中于我国中部地区,高能耗区主要集中与我国西部地区。
为了进一步分析能源强度区域差异的原因,我们选取相关变量对能源强度做多元回归分析,我们得出了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消费结构。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能源强度呈负相关关系,煤炭消费总量占能源总消费量的比重与能源强度呈正相关的关系。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了降低能源强度,缩小我国能源能强度区域差异的几点建议。
第一,增强人们节能减排的意识,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全社会投入到节能减排的行动中,以缓解日趋严重的能源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的压力。
减低能源强度,即减低单位GDP的能耗,需要我们整个社会的努力,作为个人,应该树立从我做起,节约能源的观念,在现实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节能习惯;作为企业,应该在生产前做好用能规划,在生产过程中要使得每一种能源发挥其最大的效用,在生产之后要对没有使用完全的能源进行回收利用;作为科研单位,应该尽快设计出新设备,新技术和新方法以开发清洁能源,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
第二,针对各地区间能源强度的差异,我们要从根本抓起,从其影响因素着手,制定出具体的方针。
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异性,要求我国能源战略的推进与实施必须制定相应的地区政策。
加强能源消费与能源开发的区域利益协调机制。
对于能源禀赋条件好、人均收入水平低中西部地区,建议中央加大对相关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避免这些地区依靠高能耗来换取经济总量的增长。
能源消费结构的地域差异性,要求我们依据各地区的能源禀赋调整能源的消费结构,利用污染小的能源代替煤炭,如电能,油气等。
对于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例较大的地区,国家应给予其科研投入,促进其开发清洁能源。
第三,国家的节能目标应在有效的制度约束下展开,关键是政府绩效考核指标的转变。
摒弃用经济增长总量、增长速度等经济考核指标组成的传统绩效考核体系,把资源环境行政管理纳入政府部门不可或缺的责任。
“节能减排”目标的落实必须与相关的体制环境和制度安排相协调和匹配,这样才可能真正落实为各级地方政府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1]陈秀山,徐瑛.中国区域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4,(5).[2]吴巧生,成金华,王华.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能源消费变动[J].中国工业经济,2005,(4).[3]韩亚芬,孙根年,李琦.资源经济贡献与发展诅咒的互逆关研究[J].资源科学,2007,(6).[4]崔艳红.中国能源强度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5]张晓平. 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 资源科学,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