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影响 因素分析

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影响 因素分析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Difference and Influence Factor Analysis in Zhejiang Province
Yufeng Tao
Yun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Kunming Yunnan Received: Sep. 5 , 2017; accepted: Sep. 19 , 2017; published: Sep. 28 , 2017
关键词
区域经济差异,回归分析,人均GDP,浙江
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licenses/by/4.0/
Open Access
1. 引言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之一,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我国 东、中、西三大地区之间,同时体现在东部发达省区内部各市域之间和县域之问[1],地域狭小的东部地 区内部经济差异问题,将直接影响东部地区经济向西部地区经济梯度推动的进程,同时更易影响社会稳 定和省内经济的良性发展。而东部地区的普遍繁荣却会使东部地区经济向西部地区辐射时的辐射面更为 广阔,辐射强度也会相对提高[2],因此研究发达省区内部经济发展差异就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目 前很多研究都是基于省市为单位的全国范围内的差异研究,考察的很多都是东、中、西三大区域或者省 市之间的差异研究,对于省内区域之间、市域之间或者县际之间的研究比较少,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发展 差异及影响的因素尤其是对省区内部地区之间的差异对省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1.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一般的, 如果要比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采用单项指标, 很多学者采用了人均 GDP 作为指标。 这也是国际上一个通用的指标。但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反映的是一个综合性范畴,用一个指标有时候 不能全面反映,而需要把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指标结合在一起综合使用。从本文研究的目的出发,借鉴国 内学者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评价时所使用的综合经济指标,并根据浙江的实际情况选取了几个指标 来考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所用的数据均来自于浙江省统计局,所涉及到的指标如表 1 所示: 1) 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能够反映地区的经济实力,决定地区在全国经济中的影响作用,而 经济规模的扩大又是通过经济总量指标的增大表现出来的。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是指银行吸收居民节 余货币收入的一种存款,是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存款,该指标反映了各地区居民的平均经济水平。固定资 产投资是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即固定资产再生产活动。人均城乡居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是指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其他行业售予城乡居民用于生活消费的商品金额,它是反映经济
DOI: 10.12677/ass.2017.69170
1193
社会科学前沿
陶裕峰
景气的重要指标。第三产业比重即服务业的比重,是体现人民生活水平以及是否实现小康的重要指标。 选取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X1)、人均固定资产投资(X2)、人均城乡居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3)、第三 产业比重(X4)这四个指标来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2) 经济活力是一国一定时期内经济中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增长速度及其潜力,目前中国的城市正处于 快速成长期,其经济活力主要表现在经济成长的能力,引进资本和吸引高素质劳动力的能力,财政收入 则用来衡量地方政府吸取财政资源与发展地方经济的能力,体现了城市未来发展的现实经济储备,反映 了经济成长性。而在交通运输系统中,公路交通系统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促进经济成长的同 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日益显著。因此选取人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X5)、人均工业总产值(X6)、 人均财政总收入(X7)、公路客运量(X8)这四个指标来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活力。
Table 1. Indicator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disparity in Zhejiang 表 1. 浙江省区域发展差异指标
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X1) CX 人均固定资产投资(X2) TZ 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人均城乡居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3) XF 第三产业比重(X4) CY 人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X5) NL 人均工业总产值(X6) GY 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活力 人均财政总收入(X7) CZ 公路客运量(X8) KY
DOI: 10.12677/ass.2017.69170 1192 社会科学前沿
பைடு நூலகம்
陶裕峰
析区域自身经济利益,研究了不同区域之间,区域经济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设计了相关的区域经济 利益协调机制[6]。杨开忠(1996)从大国区域经济特色与小国区域经济特色之间的区别出发,得出结论: 一个区域经济要得到持续、 快速的发展, 关键是吸引和获得有效的投资需求[7]。 盖文启(1997), 张华(1998) 从区域经济关系协调的角度出发,分析研究我国东西部经济协调问题和区域经济、国民经济协调问题, 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8]。邱东(2000)将区域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通过 实证的手段,指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原则:持续性、稳定性、协调性、公平性和开放性,采 用综合发展指数评价方法来确定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及其可持续性[9]。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国内外在区域发展理论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区域个别案例的研 究中,对较大尺度(省级以上)区域发展差异的研究比较多,对大尺度区域内部的差异研究不足。且这些研 究大都是从宏观战略角度对区域经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或对三大经济地带的差异与协调发展进行研 究和阐述,难免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对我国沿海经济发达省份——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研究,更 多学者对于差异现象的研究都停留在地区的层面上,没有从更低一层次的县区去考证浙江区域经济发展 现象[10]; 本文将从更低一层次的县区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来展开对于浙江省内区域之间、 市域之间或者县 际之间的差异的研究,同时在分析了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后,通过回归对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为浙江省的未来发展提供建议,以求能更快更好地发展。
2. 文献综述
国内外关于区域发展差异的研究
近年来,国外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研究在以下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地区差异的构成与分解。学术 界开始运用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对地区差异的构成与来源进行分解, 以揭示引起地区差异变动的主要因素。 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采用费景汉等人提出的方法, 对基尼系数进行分解; 二是采用加权变异系数方法, 对地区差异的产业或部门构成进行分解;三是采用锡尔系数和广义嫡指数,对地区差异的地理构成进行 分解。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自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逊提出区域收入趋同假说,到小阿莫斯提出“在 经济发展后期阶段区域收入趋异”的假说,各国学者大都是从区域差异的角度来探讨区域收入趋同或趋 异问题。Barro (1992)运用新古典增长模型来探讨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问题[3];Fan (1994)的研究主要 集中在区域经济差异与极化测度方法的区别[4];Gene (2002)研究了引起区域极化的成因及其动力方面[5]。 我国区域差异悬殊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尽快缩小区域差异,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 理论界和政府部门的共识。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广泛的研究。魏后凯(1995)立足与分
th th th
Abstract
Since 1978, Zhejiang has become a developed area in the east coast, with great achievement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regions have begun to change. This article is mai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in Zhejiang, the first since the 80s of Zhejiang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change analysis, both in terms of the ring of the Hangzhou bay region, and southeast coastal area of middle of Zhejiang, Zhejiang south mountain district in the three areas, or from the province’s 11 district, the absolut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is growing, the relative difference is also expanding on the whole. We will choose indicators and overall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Zhejiang province (the GDP) correlation test, and find that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per capita savings deposits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per capita, per capita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 total retail sales of social consumer goods, animal husbandry fishery output per capita, per capita gross industrial output value and the highway passenger quantity significant promoting effect on growth of GDP per capita.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