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创新影响因素详解

区域创新影响因素详解

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0:41-42.
PART 2
国际因素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 发展的主旋律,经济全 球化、信息化和区域经 济一体化是21世纪世界 社会经济的主要发展趋 势。
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潮流
中国加入WTO与FDI的区域空间效应
(4)区域市场化程度与制度创新能力因素 区域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之间存在互动 循环,产生区域间的“马太效应”(是 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从具体区域 来看,我国东部地区市场化程度高,国 有企业占的比重相对较小,制度创新能 力强,制度变迁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绩效, 进一步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而我国 其它区域,特别是老工业基地地区,由 于制度变迁的滞后,制度因素对区域经 济的增长是负贡献。
(6)地方政府公信力
在区域竞争中,我国许多发达地区也开始 在软实力层面展开竞争,区域软实力提升 已成为发展区域经济不可或缺的策略。 地方政府公信力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一 个重要因素。良好的政府公信力能够为区 域经济发展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促 进区域内社会稳定发展以及塑造良好的区 域形象。
地缘政治与经济环境的变化
PART 3
国内因素
区域文化
区域战略与区域政策 人口-资源-环境
地方政府公信力
发展基础与产业结构水平
信息化水平与 科技创新能力
区域市场化程度与制度 创新能力
(1)区域战略与区域政策因素
1949—1978年 向内地推进的平衡发展战略 1979—1990年 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的不平衡发展战略 1991—至今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王小玉. “核心—边缘”理论的国内外研究述评[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0:41-42.
PART 1
相关理论
“核心—边缘”理论的发展及运 用
与弗里德曼几乎是同时提出“核心—边缘”理论的还有施坚雅(Willian.skinner) ,其理论的侧重 点在于“核心—边缘”结构的自然背景研究以及流域空间结构的研究。同时, 日本学者提出的 “都市圈”理论, “都市圈”的空间结构本质就是“核心—边缘”理论的空间结构模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邓小平同志提出非均衡发展的思想。即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 有条件 的地区可以加快发展, 以带动其他地区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波浪式发展。这种由均衡到非均衡的发 展战略演变, 实际上就是“核心—边缘”理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最初应用。
区域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
2016年3月
企业管理 李洋
1
目录 CONTENTS
1 2 3
相关理论
国际因素
国内因素(战略,产业结构,市场化,科技创新……) 不同类型区域的阶段性演变趋势与主要发展问题
4
2
综合概述
在开放条件下,任何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既 受国内因素的影响也受国际因素的影响,既 受传统因素的影响也受新的因素的影响。进 国际因素 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 的变化,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矿产资源、水 传因素 资源、能源等传统因素的影响力下降,而信 息化、全球化等新因素的影响力上升,国际 因素的作用不断强化,区域经济融入全球经 济之中。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传统因素与 新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区 域经济的发展过程,并决定区域经济的发展 国内因素 格局。
PART 1
相关理论
“核心—边缘”理论的起源
“核心—边缘” 理论也称为“中心—外围”( center -periphery theory) 理论, 这是一种由多位学者 发展起来的区域发展和区域开发理论。该理论起源于美国学者波尔洛夫( Perloff H ) 对19 世纪以来 美国经济空间组织的分析和研究,区域经济学研究方面的先驱Walter Christaller 以及August 早在上 世纪30 年代提出的中心地理论。
(3)发展基础与产业结构水平因素 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处于较高层次,已形成了长江 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等城市和经济 密集区。中西部地区则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工业 技术水平低,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农业和自然资源, 资源型产业的特征突出;东北等老工业基地集中 的地区(中西部也较多),产业老化,资源枯竭, 其企业和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另 外,地区产业结构的趋同,导致地方保护主义盛 行,出现地区间的无序竞争和产业结构的低水平 复制,限制了要素的跨区流动和产业的区域转移, 阻碍了地区资源的优化组合和产业结构水平的提 高,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1
2
3
改革开放前,主要采取 了“平衡发展战略”, 国家投资重点指向中西 部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实 行东部沿海地区优 先发展的战略。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 为了防止地区差距不断 扩大可能引发的“两极 分化”态势,区域协调 发展成为国家战略关注 重点。
(2)人口、资源与环境因素
人口数据统计图
各个区域在未来经济发展中都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增 长压力,与之相伴的是人口老年化、提高人口素质、 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等一系列问题。 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外区域的 劳动力;而西部地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提高人口素 质、消除贫困等。 资源环境方面,东部地区主要是资源短缺、环境污 染问题,而中西部地区则主要是生态环境退化。 城市污染严重则是各区域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
区域 发展
制度 变迁
(5)信息化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
信息化 单击更改
科技创 单击更改 新能力
A
B
信息化与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工业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我国信息 化水平呈现由东向西逐渐递减的特征,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基本吻合。 因此,落后地区加快信息化步伐,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 参与国内外的经济循环,是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经济起飞的重要途径。
全面阐述“核心—边缘”关系的学者主要有瑞典的缪尔达尔(Myrdal G., 1957) 和赫希曼(Hirshman, 1958) 。该理论的完善则要归功于弗里德曼( Friedmann.J.R, 1966) , 在其学术著作《区域发展政策》 一书中, 弗里德曼试图通过“核心—边缘”理论阐明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 到发展不 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发展, 变成互相关联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弗里德曼认为,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由核 心区域和边缘区域组成,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 核心地区和边缘地区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