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学罗宾斯(第11版)第1章思考题

管理学罗宾斯(第11版)第1章思考题

注:只是提示,答案不唯一。

1.管理者如何不同于非管理者?
管理者是指通过协调和监管其他人的活动以达到组织目标的人。

这个含义包括以下几层含义:①管理者的工作不是取得个人成就,而是帮助他人完成工作任务;②管理者的工作可能意味着协调一个部门的工作,可能意味着监管某个员工,还可能是协调一个团队的活动;③管理者可能承担与协调和监管他人工作无关的其他工作任务。

非管理者是指只从事事务性工作,不从事协调和监管他人的活动的人,他们服从管理者的领导。

2.你的课程的授课教师是管理者吗?请分别用管理职能、管理角色、技能观点以及系统观点和权变观点讨论这个问题。

是管理者。

(1)从管理者职能方面讲:①计划。

教师对每堂课的授课内容,所要达到的目标都有一个具体的安排。

②组织。

教师要组织课堂教学,还要保证整个学期这门课程的顺利进行,包括安排学习委员、班长等协助其教学工作的展开。

③领导。

表现在教师指导和激励所有的学生用心学习,个别时候还会找学生谈话,对学习好的同学进行表彰。

④控制。

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调整授课形式,并且制定一系列的课堂纪律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以达到预期的授课目标。

(2)从管理角色方面讲:①人际角色:老师在教室中就可以算是领导者,他直接为学生以及这节课上的好坏所负责,所以扮演领导者角色;同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必须有联系、,才可以达到教学的目的,所以也是联络角色。

②信息角色:首先教师起一种监督的角色,他能通过监督学生和外界环境来获取更多的信息,以及能发现如何以最好的方式去教学,把自己的知识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在传授的过程中老师就要口述很多知识,这样老师就同时起着传播着的角色和发言人的角色。

③决策角色:老师在课堂上会提出很多与学生关注的问题,让学生来回答,同时他会引导学生们向正确的方向走进,把同学们的一些不正确的思想加以纠正,并且推断出比较完美的答案,来让同学们理解。

(3)从管理者技能方面讲:某门课的老师肯定对其领域的知识比较了解,而且知道用何种方法去教学是最有效的;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在不断的和同学们交流、沟通,体现了老师与学生打交道与沟通的能力;在授课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新的概念,老师会及时的处理,让同学们了解及吸收。

(4)从系统管理理论方面讲:老师有时把一个班的同学分成几个小的区域,可能在某个区域他们的吸收理解能力比较强一点,就可以让他们相互帮助,以这个区域去带动别的区域,让学生在比较中理解吸收新知识。

(5)从权变管理理论方面讲:权变就是权益应变,老师会根据学生每节课的表现,选择一种合理的方式去教学,在变化中让同学们接受知识,根据学生不同的心里环境变化,去理解他们,使传授知识有很好的效果。

所以说课堂授课教师是管理者。

3. “管理者的最基本职责是关注员工为实现预期结果而实施的工作行为。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你是否同意这句话?为什么?
我不同意这个观点,但该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①关注员工为实现预期结果而实施的工作行为即是关注效益。

效益是管理的永恒主题。

管理是一个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的目标。

效率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通常指“正确地做事”,即不浪费资源。

但是仅仅有效率是不够的,管理当局还应该关注效果,也就是完成活动以便达到组织的目标。

效果通常是指“做正确的事”,即所从事的工作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

关注
员工的绩效,以达到希望的产出就是在关注组织的效率和效果,是管理的工作的着眼点,因此,从这个方面讲,说它是管理者最基本的职责有一定的合理性。

②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管理者发挥着四大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并扮演着十类角色。

员工的工作绩效只是管理者需要关注的一个方面。

面对复杂的内外部环境,管理者需要对工作进行计划,描绘组织的目标和蓝图,对资源进行分配和协调,对员工进行领导和激励,还要制定一系列的标准,衡量偏差,并及时纠正。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管理者更加要注重组织的外部条件,为组织发展寻找机会,带来效益。

所以管理者工作的中心在于决策,通过一系列的决策创造一系列条件,为组织实现良好的绩效提供保证。

只关注绩效(结果),而不考虑如何去提高绩效,并非管理工作的本质。

4. 解释“管理的普遍性”概念。

在今天,是否仍然如此?为什么?
管理的普遍性是指在所有类型和规模的组织、在组织的所有层级和所有工作领域、在任何地域的组织,管理都是不可或缺的。

在今天,管理仍然具有普遍性,其原因在于:
(1)管理在组织中发挥着重要的职能。

在所有的组织环境中,管理者都要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2)管理是实现资源整合、创造价值的重要手段。

任何生产活动都必须具备劳动者、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等生产要素。

但是离开了管理,这些要素只能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并不能直接形成价值,所以管理是使生产要素变成现实生产力的条件。

(3)生产力的高低与管理水平密切相关。

在生产要素一定的情况下,生产力的高低就直接取决于管理。

任何组织劳动都需要管理。

(4)管理具有广阔的外延。

5企业管理是一种职业吗?为什么?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进行一些外部研究。

企业管理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

企业管理是一种职业,其原因在于:
(1)企业管理担负着为社会福利做贡献的责任,能够通过管理技能,管理组织的运行,为社会创造财富。

(2)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管理原理,管理原理包括各种管理理论和原则以及管理发展史,这些内容通过学习可以获得。

好的管理,依赖于知识、技能和经验的完美集成,需要在工作中学习积累,但也能被传授。

(3)企业的管理者进行管理,不是单纯的发号施令,逼迫员工,而是要管理下属,这意味着他们与下属分享知识,并激励他们获得更好的结果,从这个角度看管理就是一种职业。

(4)管理咨询顾问Silke Green认为管理是一种职业。

可把一个公司看作是人的身体。

管理者的角色是使得每一个不同的部分能够正确健康地一起工作。

这样,身体能够得到最大的产出。

不具备相应知识和没有接受过相应训练的人是做不到的。

(5)实际生产过程中,各行各业中管理职位的设置,说明企业管理是一种职业。

《职业前景手册》列出各种特定类型的管理职位,比如管理分析师、管理顾问,管理发展专家(如人力资源经理)。

综上所述,企业的管理者的行为给社会带来的影响说明企业管理是一种职业。

同时,这些行为有可能加剧社会的不公平,超出组织和股东的控制范围,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必须更加“职业化”。

6. 是否存在一种最佳的管理“风格”?为什么?
不存在一种最佳的管理风格。

因为组织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一种管理风格在一个组织中运行得很好并不意味着在别的组织中也同样能运行得很好。

在教材里,通过不同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管理风格,每个人都可能形成他自己独特的管理风格。

7.当代组织的结构方式是否对你有吸引力?为什么?
有。

今天的许多组织的结构拥有灵活的工作安排、雇员工作团队、开放的沟通系统和供应商联盟。

在这些组织中,是从将完成的工作任务角度来定义工作的。

由于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从事工作,因此工作日的时间界限也就不存在了。

组织已经变得越来越开放、灵活.同时对于变化能更好地响应。

8.在今天的环境中,哪种因素对组织更加重要:效率还是效果?为什么?
效果和效率都是有效管理的构成部分。

管理是协调和整合他人工作活动。

通过他人的活动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完成组织目标的一个过程。

效率强调用最少的投人换取最大的产出,目的是成本最小化。

效果是完成一个活动从而使组织目标得以实现,通常被描述为“做正确的事”。

在成功的组织中,高效率和高效果往往是相辅相成的。

10.“毫无疑问,管理是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之一。

”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同意。

管理是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之一。

起源于泰勒的科学管理体系,造就了福特和通用等汽车巨头,并催生了许多管理方法,其中有些依然在现代工厂中应用至今。

管理还催生了层级制的组织结构,以及一个庞大的经理人阶层,它使得一个观念变成一种常识:一个企业必须要有层级化的组织结构,必须要有经理人来管理这个结构。

层级制的组织结构是为了协调企业活动和解决管理跨度的问题应运而生,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效率和规模,具有其合理性。

如今的环境比以前更加变幻莫测,对于企业灵活性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层级制度已经不满足现代企业的需要。

对于任何组织而言,任用众多经理人来监督员工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这会增加间接费用,加大出现重大灾难性决策的风险,减缓决策速度,并剥夺员工的权力。

所以管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