妨害信用卡管理罪--论单位作为妨害用卡管理罪主体cj(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重庆 401120)[摘要] 《刑法修正案(五)》新增了妨害信用卡管理罪。
本文从妨害信用卡管理罪的法律条文出发,主要着眼于妨害信用卡管理罪的主体问题,旨在对于妨害信用卡管理罪的主体进行一些讨论与适当的探究,并通过类比、归纳,整理出单位能够作为主体时一些罪名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再者,通过单位作为本罪主体的实践需要与理论需要,进一步说明在立法的过程中,应当将单位规定为妨害信用卡管理罪中主体。
[关键词] 刑法修正案(五); 妨害信用卡管理罪 ; 单位犯罪 ;犯罪主体一、妨害信用卡管理罪的法律规定及存在的问题我国于2005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五)》。
修正案(五)在刑法中增加了妨害信用卡管理罪。
即在刑法第一百七十七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一百七十七条之一:“有下列情形之一,妨害信用卡管理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量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一)明知是伪造的信用卡而持有、运输的,或者明知是伪造的空白信用卡而持有、运输,数量较大的; (二)非法持有他人信用卡,数量较大的;(三)使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的;(四)出售、购买、为他人提供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
”在刑法中的基础理论或者司法实践过程之中,一贯被承认的是,如果一个罪有单位作为主体,那么这一定是被法律已经明确下来的。
很明显,前述刑法第一百七十七条之一条文中并未规定有单位作为主体。
鉴于有此法律条文,那么单位并不能成为妨害信用卡管理罪的主体。
然而,法律虽已规定妨害信用卡管理罪无单位犯罪主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现实中,单位不能以其意志,借他人之手来实施本罪。
本罪规定的犯罪行为主要有持有、运输、骗领、出售、购买、为他人提供等行为,那么单位完全可以以其意志令自然人实施。
这样一来,此时若仍然仅仅将罪刑加予自然人,那么是不是会违背法律的公平公正精神呢?因此,笔者认为,究竟单位能否作为此罪的主体,很值得探究与思考。
二、从立法意旨看妨害信用卡管理罪应当加入单位主体的理由(一)在与妨害信用卡管理罪类似犯罪的立法中单位均作为犯罪主体本罪侵犯的的客体是国家对信用卡的管理制度。
“马克思主义关于犯罪本质的论述,他们认为也就那些把法和法律看作是某种独立存在的一般意志的统治的幻想家才会把犯罪看成是单纯对法和法律的破坏。
”妨害信用卡管理罪正是由于行为人侵犯了国家对信用卡的管理秩序,从而使得该行为成为了法律禁止的犯罪行为。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一个犯罪的核心,根本上来说,也在于它所侵犯的客体。
本罪的核心在于国家对于信用卡的管理。
或者我们能够更上一层次的说,是国家对经济、金融秩序的管理。
由此不难看出,要讨论妨害信用卡管理罪的类似罪名,无非从根本上是要找出同样侵犯国家金融秩序的罪名,这样一来,我们不难得出,与之最为类似的罪名,主要分布在刑法分则的刑法分第三章,即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类罪。
而且,妨害信用卡管理罪本身也位于第三章。
刑法分则第三章规定了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类罪名。
该类罪名最能说明单位作为犯罪主体的意义所在。
该章第一节规定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而从第一节第一百五十条的法律规定来看,单位如有犯该节所有条文规定之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且并对于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条的规定处罚。
这样一来,就充分说明了单位可以成为该节所有罪的主体。
该节的众多法律条文规定的所有罪名都有单位作为其主体。
第二节规定了走私罪类罪名,也全部都有单位作为主体的相关规定。
没有一个罪名有所例外。
从第三节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类罪名1来看,除了一些罪名是特殊主体才能构成,而单位作为非自然人在实际情况下完全不可能构成时,才并未规定单位也可构成。
除了这一种情况外,其他时候必定规定了单位也可作为主体。
在该章第四节中,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类罪名中,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高利转贷罪等单位有实施可能的罪,相应都规定了单位可以作为主体。
该章第五节是金融诈骗的类罪。
毋庸置疑的是诈骗罪是典型的自然人犯罪,只是基于特殊原因将其置于经济犯罪之中。
所以,单位可以作为主体的规定自然少之又少。
这也当然在情理之中。
最后聚焦到第六节与第七节,不出意料,每个罪名皆有单位作为主体的相关规定。
再看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它对于单位有此犯罪行为时的相关规定是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也应该依照相应条款进行处罚。
这也就证明了该条文承认了单位可以作为该罪名主体。
既然一百七十七条都已经规定,单位可以构成该罪,那么为何要让一百七十七条之一也即妨害信用卡管理罪在主体上有一个缺口?(二)刑法中上述条款体现的几个参考原则2从刑法分则第三章的这些规定中,至少在大的方向问题上可以大致总结归纳出立法者在考量单位能否作为犯罪主体时,主要思考的几个参考标准:首先,立法者考虑的首要因素,即实践可行原则。
本章第一节的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将单位作为主体,都是实践可行的,而且为实际操作中所认同。
主要是因为在实践过程中,利用单位作为主体或者在单位内部进行集体商议后,再利用单位名义进行如批量、流水性生产的违法、违规生产现象普遍存在。
如此一来,单位如果不能作为主体,那么只能对相关人员进行惩戒,市场也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调整与规制。
而从反方向说,例如像第三节中的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本来就已经限定好了,主体为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根本就不可能再加入一个单位进去。
其次,非典型性原则。
即一般来说,单位能够作为主体的罪名,一般不具有非常强烈的、自然人才能构成的罪名的典型性。
这主要是由单位犯罪的起源与发展所形成的。
全世界中,只有聪明的英国人最先让单位法人对不履行义务由此所造成的公害事件负责。
一直到了19世纪,他们就开始借用侵权法中代理责任理论追究法人雇员在职责范围内实施犯罪行为的法人刑事责任。
到现在英美法系原则上都承认单位有犯罪能力。
除了仅仅自然人能犯的罪行——例如重婚、强奸等罪外,单位几乎能够成为所有犯罪的主体。
单位只能在法律直接说明它可以成为犯罪主体的情况下才能成为名正言顺的犯罪行为实施者。
这些理论主要是基于传统观念下的只能由自然人才能构成的犯罪,单位不可能构成的思想。
例如本章第五节的金融诈骗罪,基本都无单位可以构成的罪。
主要因为本来诈骗类型的犯罪是典型的自然人犯罪,单位不具有典型性。
最后,尽量保留原则。
受单位主体处罚原则,即双罚为主,单罚例外的影响,往往要是该罪允许单位作为主体,就意味着处罚方式为单位的罚金加上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
当然,不排除少数单罚自然人的情况。
一旦确定为单位犯罪,那么意味着只要单位交出罚金,自然人仅有“直接负责的主管,其他难以确定的直接责任人员来承担刑法意义上的责任即可,很有可能让某些真实的参与者、协助者、实践者逍遥法外。
因此,要确定一个罪可以由单位构成,必须谨慎。
如伪造货币罪。
很明显它的性质本来就非常恶劣。
而譬如在一个单位集体意志下实施的伪造货币各种行为,最终的责任承担还只是落在了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身上,其次单位缴纳罚金,而很可能在大批生产、制作、加工的实施者身上,完全没有刑事责任,这是不合理的。
所以这时就需要对这些罪名增加单位犯罪的观点加以保留。
(三)根据以上原则看本罪能否满足加入单位主体的条件第一,相信大多数人都知道,信用卡按照被发卡的相对人来区分的话,那么它就有两种卡,即单位卡3、个人卡。
单位卡也是由个人进行持有等系列行为的,所以相应的就该系列行为而言,理所应当也可以是由单位意志加以自然人实施的。
在实际效果上来说,单位信用卡犯罪案件或许在数量上不能和自然人信用卡犯罪相提并论,但是它的危害性却不可小觑。
根据上述的首要原则,即实践可行原则来看,妨害信用卡管理罪从实际操作上来说,完全可能由单位构成,况且在原本的法律规定之中,对于自然人主体并没有任何的限定。
我们应当遵循的是,刑事立法应具有协调性。
以单位为主体实施妨害信用卡管理罪的这一情况在现实生活中也并不特殊。
而且许多在行为手段、行为对象方面都比较类似的罪名都有单位作为主体。
本罪客观方面的行为之中有运输、出售行为。
然而这一系列的行为都可以由单位意旨施加以自然人来实施。
可以从非法运输枪支、弹药、爆炸物罪来加以讨论。
刑法法律条文当中规定的是它的犯罪主体既有自然人,亦有单位。
一系列伪造类型的犯罪当中,单位也能够成为它们的主体。
例如伪造信用卡犯罪,犯罪主体通过各种行为伪造信用卡之后,再进行那些被伪造信用卡的运输与出售,那么此时的行为就是先行行为的后续行为。
而出售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罪也可以由单位构成。
如果不能在整体立法上有一个统一,那么刑事立法将显得涣散混乱。
3单位可以申领单位卡,但必须在中国境内的金融机构内开立基本存款账户,并按规定填制申请表,连同有关资料一并送交发卡银行。
其二,妨害信用卡管理罪并不具有典型性。
因为它并不是仅自然人能犯的罪行,况且,如前所述,在信用卡之中,还有单独为单位所设置的单位卡。
有单位卡的设置,就表明单位很可能为了自身利益去进行单位的犯罪。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无论是依法成立的法人组织还是非法人实体,它们一旦成立就有谋求生存、追求发展、渴求扩张的使命和内在冲动。
”因此,我们不得不对此有充分的重视。
有些典型性的犯罪如强奸、抢劫犯罪很明显是在一般情况下都是自然人才能构成的犯罪。
那么,如果拿本罪与这类罪名进行一个对比,相信明显可以得出本罪并不具有典型性的结论。
不具有典型性,就意味着本罪增加单位主体并不受到历史形成的这个观点的影响,在本罪中增加单位主体是合理的。
第三,妨害信用卡管理罪也非保留之列。
妨害信用卡管理罪并非性质十分恶劣,这从它的法定刑即可看出。
在一般情况下,对该犯罪行为处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一万元到十万元的罚金;而在犯罪行为的对象,即信用卡数量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情况下,处三年到十年的有期徒刑,并处二万元到二十万元的罚金。
类比于伪造货币罪,在一般情形下,伪造货币的行为将被处3年到十年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到五十万元的罚金;在情节特别严重的情形下,则处以10年以上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5万元到50万元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再类比于一百七十七条的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相信已有定论。
从它的一般法定刑来看,本来就属于轻罪,那么并无像伪造货币罪的顾虑。
既然在这些原则之下,妨害信用卡管理罪适用单位主体并无不妥之处,为何还要在立法之时留一个遗憾?因此,笔者认为,只要在本罪中加入单位作为主体,才不会造成立法上的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