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孔子美育思想的一点看法

对孔子美育思想的一点看法

对孔子美育思想的一点看法
江苏省丹阳市第五中学陈方敏
美育,即审美教育。

这个概念虽然是近代以来才从西方引入(王国维、蔡元培首倡“美育代宗教”),但在中国古代,就一直有着美育的传统。

《尚书·尧典》中就有舜帝命夔“典乐”(掌管音乐)以“教胄子”(教育子弟)的记载。

这可算是中国传统美育的发端。

后来的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更加重视美育了。

通常情况下,美育的实施主要是通过对文艺作品的鉴赏来实现的,孔子非常重视文艺作品的审美功用,他认为审美和艺术在社会生活中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论语·阳货》)其中的“兴”,朱熹注曰:“感发志意。

”也就是说,通过欣赏诗歌(在这里指《诗》,即《诗经》),可以感动人、鼓舞人,激发人的心志。

这表明,孔子已看到了诗(文学作品)对人的艺术感染作用。

“观”是通过诗歌可以了解社会生活,政治风俗的情况(盛衰得失);“群”是说诗歌可以在社会人群中交流思想感情,从而使社会保持和谐;“怨”是说诗歌可以引起欣赏者对社会生活、政治风俗等否定性的情感。

“兴”侧重于个人心志的感发,而“观”“群”“怨”则侧重于对社会生活的关注。

这实际上指出了个人需要借助文学作品而实现两个方面的需求:个体自身情志的熏陶提升和对社会群体的责任感。

“兴”是基础,“观”“群”“怨”是延伸,是个体视野和心胸的外向作用。

正因如此,受儒家文化支配的中国古代美学史便形成了这样一个传统:对艺术欣赏,总是先强调人的精神从总体上产生的感发、激动、净化和升华,而不是首先强调某一局部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功用。

如清代思想家王夫之所说:“能兴即谓之豪杰。

兴者,性之生乎气者也。

……圣人以诗教以荡涤其浊心,震其暮气,纳之于豪杰而后期之以圣贤,此救人道于乱世之大权也。

”就阐明了“兴”对灵魂的净化激励作用,它可使人变得有志气,有作为,从而上升到豪杰、圣贤的境界,最终实现“救人道于乱世”。

孔子同时也很重视《诗》的启发性,如《论语·八佾》中的一段: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启予者商(子夏名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孔子认为子夏由他对“巧笑倩兮”等句的解释而引申出“礼”后于“仁”的见解对自己是一种启发,当然这是他自谦的话;反过来说,正是他的解释启发了子夏。

除了教导学生以外,孔子教育自己的儿子孔鲤:“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地也与?”(《论语·阳货》)这正是他身体力行贯彻自己主张的有力表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古代的统治者和许多思想家都很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

如荀子认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而“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

”(《荀子·乐论》)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也十分重视对音乐的学习和鉴赏。

他曾向乐官师襄学习,在齐国闻《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他评论《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论语·八佾》)“美”是就声音(即形式)而言,“善”是就内容而言,可见他对音乐也有极高的鉴赏力。

孔子所追求的理想的完美的音乐应是“美”和“善”的统一,即于形式美之外,还强调艺术要应包含道德内容,这个道德内容
主要就是仁。

孔子认为只有符合仁的要求的艺术才能在人的主观意识修养中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他评论《韶》“尽善尽美”,是因为《韶》表现的是舜接受尧的“禅让”,能继承尧的德业;而评论周武王时的《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则是因为它表现的是武王伐纣建立新王朝,而孔子看重的是“以德服人”。

同时,由于孔子认为“礼之用,和为贵”,所以,在他看来,音乐重要的不在于音调本身的和谐,而在于音乐表现的情感要受到“礼”的节制,要适度。

文学作品应“发乎情,止乎礼义”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因此,孔子重视诗乐,更是看重它们的教化作用,看重它们对个人修养和社会政治的影响。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他的美育思想的最终目的是为德育服务、为实现“礼”和“仁”的政治理想服务的。

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和主张首先强调的是“修身”即注重个人的道德学问的修养,而“诗”和“乐”正是实现“修身”的根本途径。

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也就是说,君子修身从学《诗》开始,(“诗”主要给人以语言智慧的启迪与感发)在“礼”的基础上修身、立身,(“礼”给人以外在规范的培育训练)最后在“乐”的陶冶中完成品德的修养。

(“乐”给人以内在心灵的塑造、完成)如前所说,《诗》可以“观”,即可以通过诗来观察社会民生,了解政治得失,又因为《诗》“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内容纯正(“思无邪”),合乎德治仁政的标准——这当然是孔子亲自编审删定之后的结果,所以利于君子的修身和树立政治理想。

同样,对音乐的鉴赏和评价也体现着孔子的思想主张。

所以孔子提出修身的施行准则和方法:“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即“六艺”,为六种技艺,包含"诗"和“乐”)。

”(《论语·八佾》)就是要以“德”和“仁”为核心。

他甚至认为:“人而不仁,如乐何?”如果没有“德”和“仁”,学习音乐也是没有什么意义和作用的。

不仅是文艺作品,就是自然山水,孔子也与道德品质挂上钩。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就是说智者从水的形象中看到和自己道德品质相通的特点——“动”,而仁者则从山的形象中观照到和自己道德品质相通的特点——“静”。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等等也都是在欣赏自然美的时候把自然物的某些特点和人的道德品质联系起来,即“比德”。

因此,近代的王国维指出:“其(孔子)审美学上之理论虽不可得而知,然其教人也,则始于美育,终于美育。

”(佛雏《王国维哲学美学论文辑佚》)然而,在孔子那里,美育实际上只是实现德育的一个手段,并没有提到本体的地位,这是与他的政治思想紧密相关的。

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归根结底,孔子是思想家、教育家,也是政治家,他一生都在为他的政治主张而奔走,都在谋求为国家、为社会、为统治者服务,所以他更看中“仁”和“德”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这种偏差却伴随着儒家思想传统在历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使得文艺为政治服务的观念一直成为主流,而美育的地位也未能得到应有的认识。

现在,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作为素质教育内容之一的美育已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然而真正的实施和进展却不尽如人意,其原因之一就是整个社会并没有形成合适的环境。

社会风气日下、就业机会相对减少(对知识技能的要求愈来愈高),使人们将希望聚于学校教育上,而急功近利的追求升学率以及和实际相脱节的德育并不能对此有所改变,美育在实际中更是没有被正视(基本上是从属于德育)。

实际上孔子也并非不懂得欣赏自然人生中的美--超脱了现实的功利主义的美。

有一次在与子路、曾点等人的谈话中,孔子问到各自的理想时,曾点回答:“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子喟然长叹,曰:“吾与
点也!”(《论语·先进》)这里表现的,也是他对于人生的体验。

人生中并不是只有知识、道德、理性,还有许多情感、体悟和非理性的东西。

正如有的论者所指出的,美育是关涉人的情感和生命体验的,它更注重生活本身,它的目的在于使人们看到理性生活之外的另一层面,充分领略生活中的美,以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

今天,我们来谈孔子美育思想,不仅是为了了解,更是要批判地继承,如他对文艺作品社会功用的重视,我们要发扬;而他提倡的艺术创作和欣赏以“仁”“礼”为核心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我们应赋予其新的历史内涵。

我想,除非社会上的主流观念开始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个体存在,重视人的生活体验和生的意义—当然,学校教育也不再只为升学、不再压抑个性—我们的美育才能真正得以施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