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京津冀都市圈规划

京津冀都市圈规划

图1-1 代表性城市通达性分析第一章 区域功能定位第一节 规划背景一、国内外发展的宏观背景(一)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我国的经济地位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未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对区域整体发展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

以市场容量和消费水平体现的市场条件、以人居环境和区域交通设施为主的基础设施条件、本土研发能力和人才供应为主的创新环境、以及当地企业的配套生产能力等等,将在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把握经济全球化机遇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

东北亚经济一体化是提升该地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整体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也是保证该区域经济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已具备一定的客观基础。

该地区的经济合作将从中日韩三国小范围、低层次起步,逐渐扩大范围并向高层次推进。

加快京津冀都市圈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层次的提升,增强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我国未来在东北亚地区经济格局中占据比较主动的地位。

(三)我国东部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

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已基本形成,东部沿海地带构成我国经济空间格局的核心轴线,在未来现代化进程中,依然发挥着统领作用。

我国北方的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和产业集聚地区的经济整体实力相对较弱。

都市圈或者说都市经济区将在我国社会经济系统组织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京津冀都市圈应在加速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履行主要支撑区域的功能。

二、规划区面临的重大问题(一)首都优势,科技创新基地和国内外交流枢纽等功能,具有全国意义和世界影响,但内部经济一体化进程相当缓慢。

表1-1北京技术合同流向情况(2003年)项数金额(亿元)比重(%)北京15976 120.0 45.2天津651 4.0 1.5河北1156 7.0 2.7京津冀17783 131.1 49.4全国32173 265.4 100.0(二)京津冀都市圈呈现世界上少有的巨型双核的空间结构形态,处理好北京-天津发展的关系是本次区域规划成败的关键。

图1-2 1984-2003年京津两市工业总产值(三)向沿海地区的空间推移和新经济增长极的出现,对区域发展空间结构的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区域统筹发展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

(四)人口产业同资源环境分布格局的特点,给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合作创造了机遇,但统筹区域资源合理配置的难度依然很大。

(五)在我国大都市区中,产业体系最为完整,但竞争力不强,产业空间合理组织的难度较大。

表1-2 2003年京津冀都市圈各地区工业行业区位商行业名称 北京 天津石家庄唐山 秦皇岛保定张家口承德沧州 廊坊京津冀都市圈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2.45 #0.38 ####28.41# 1.83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0.45 #3.09 25.75 1.26 3.15 1.56 34.53 ##2.80 食品制造业 1.23 0.793.48 1.23 0.55 0.75 1.53 1.71 0.75 2.90 1.32 饮料制造业 1.36 0.75 0.56 1.46 2.22 1.11 2.3410.16 0.45 0.50 1.13 家具制造业 0.94 1.73 1.36 0.73 0.05 0.31 #0.30 0.21 3.88 1.23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1.92 0.57 1.57 0.32 0.15 0.64 0.83 0.05 0.06 2.28 1.12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0.92 1.05 1.71 0.68 1.01 0.92 1.36 0.52 1.93 0.98 1.07 医药制造业 0.92 1.01 7.01 0.33 0.29 0.37 2.55 0.79 0.22 0.37 1.51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13 1.47 0.96 9.27 1.66 0.15 5.21 7.29 1.24 3.63 1.95 金属制品业 0.71 1.21 0.70 0.92 0.75 1.31 0.340.112.89 2.48 1.03 通信设备、计算2.161.880.210.040.010.02# #0.160.131.41图1-3 人均GDP 立体TIN 图(左:1993年,右:2003年)注:#表示城市没有该行业的统计数据;行业分类采用国标GB/T4754-2002;数据指标采用2003年各行业工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格)表1-3 京津冀都市圈发展指标与全国和长三角、珠三角的比较(2003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全国人均GDP(元)16788 26733 37984 9030第一产业比重8.6 5.1 4.8 14.4第二产业比重45.8 54.6 52 52.2第三产业比重45.6 40.3 43.2 33.4表1-4 三大都市圈对外开放度指标比较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1375.1 2565.9 537.3进出口对外依存度(%) 47.8 184.9 37.8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222.3 169.3 48.9注:2003年平均汇率是1美元兑8.277元人民币。

外贸依存度即“进出口总额与同期GDP之比”,是衡量一国经济对外依存程度的概念。

(六)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依然薄弱,构筑现代化的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是京津冀都市圈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基本保障。

三、地方政府对区域规划的需求图张家口加快大型运输通道建设。

制定优惠政策,促进京津产业转移。

补偿限制产业,支持治理项目。

鼓励开发风能等清洁能源。

提高土地产出率。

保定建设进京销售的绿色通道和七条高速公路。

将机电、轻纺、电子信息等行业作为战略支撑产业。

建立旅游业等方面的跨地区合作机制。

加快实施白洋淀综合治理,重点扶持太行山绿化。

建设京津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和京南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廊坊考虑京津城际轨道经过廊坊。

成为京津冀都市圈八大产业基地之一。

建立统一的防疫体系。

恢复官厅水库向廊坊供水指标。

明确在京津城镇带的次中心地位。

沧州加强与京津的快速交通联系和黄骅港的建设。

与京津唐三市化工产业进行分工。

放松京津对沧州的供水要求,加强京津对沧州产业的技术支持。

加强现有的海水、苦咸水淡化建设。

放宽沿海盐碱地、滩涂、低产盐田的使用政策。

秦皇岛尽快建设京秦、津秦高速客运铁路,新建民航专用机场。

建设全国最大的煤炭交易中心和北方最大的粮油食品加工基地。

创立京津冀人才一体化机制。

支持建设LNG站线和燃气电厂等清洁能源项目。

建设为首钢和曹妃甸工业区提供配套服务的滨海新城区。

唐山建设京津到秦皇岛和东北的快速客运通道。

建设北方重化工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建立圈域经济合作协调委员会。

增加水资源分配量,加强沿海环境保护。

增加建设用地指标。

石家庄扶持石家庄机场物流园区建设。

与京津在医药、纺织、化工等方面展开合作。

协调京津冀区域机场建设。

增加天然气指标额度;统筹协调水资源利用。

重估基本农田基数,增加建设用地指标。

(一)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各地区普遍关注以快速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和机场为核心的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以及与北京、天津之间快速交通通道的规划和实施。

(二)在产业分工与布局方面,各地区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发展状况提出了希望能够在未来发展的重点产业。

图1-4 京津冀都市圈二、三次产业空间密度(三)在区域协调机制和政策体系设计方面,提出建立水资源有偿使用的长效补偿机制、无障碍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以及区域性的组织协调机制等。

(四)各地区均对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并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具体建议,其中对水资源的关注程度普遍较高,包括水资源的分配、全流域水资源的管理等。

同时,要求尽快出台具体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并增加生态工程建设的投入。

(五)在土地利用方面,多数地区希望放宽对土地利用的限制,增加城市建设用地,为产业发展提供空间。

四、国外都市圈发展与规划的经验借鉴(一)国外都市圈的发展趋势。

①自然本底和区位条件对都市圈的发展潜力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人居环境状况正日益成为核心指标。

②培育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控制力和影响力的产业,是都市圈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

③都市圈应该是科研机构和高素质人力资源集中之地,科技创新能力和高端服务业越来越成为体现都市圈竞争力的主要内容。

④都市圈内部能否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体系,依旧是衡量都市圈发育成熟程度的主要指标。

⑤区域交通运输体系是都市圈高效运行的重要载体。

⑥都市圈建设新城要防止外来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聚,分散中心城市部分职能要防止中心城区的衰落。

⑦都图1-6 都市圈发展水平评价标准示意图市圈发展出现类型分异,主要有欧美国家聚集适度型、日韩东亚高度集中型、南美发展中国家无组织型等,不存在京津冀都市圈完全可以照搬的发展模式。

(二)区域(空间、国土、地域)规划。

区域规划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是仅次于法律、约束政府和民众行为的准绳。

①把国家整体区域开发战略、或者是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作为区域功能定位和规划目标确定的依据。

②不同时期的规划目标、以及不同区域层次的规划内容是不同的、相互衔接的。

③促进区域发展在空间分布上的合理化是规划的核心任务。

其手段是通过政府可调控资源的空间配置,引导或约束区域分布格局向既定方向发展。

④政府可调控的资源主要集中在财政和税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领域。

⑤注重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的保障体系建设,包括管理机构、法律程序、理论方法、以及人才培养。

第二节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一、指导思想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贯彻落实“五个统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注重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努力实现公平与效率间的最佳结合,重视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统一规划、统筹协调、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共同发展;从宏观、长远和空间的视角,协调人口增长、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二、编制原则(一)科学性原则。

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运用区域发展和区域规划的前沿思维和理论;借鉴国内外区域发展与规划的经验教训,注重尝试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规划理论和内容体系;运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和现代空间分析方法。

(二)可操作性原则。

针对规划区整体发展关键问题和区域内各地方政府共同关注的问题,充分兼顾现行规划体制和法律环境的支撑程度,着眼中央政府在跨行政区发展中可调控资源及其政府的职能,确定区域综合规划的有限目标、有限内容和可行的实施途径。

(三)指导性和约束性相结合原则。

按照区域规划要求和我国规划体制改革的总体趋势,将规划目标和规划内容,按照实施规划措施的性质,划分为柔性和刚性两类,突出区域综合规划的指导性和约束性相结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