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记叙文写作之借物喻人.

记叙文写作之借物喻人.


一、确定题材,细描特点
在众多的事物当中,大部分同学很难系统地概括出 事物的品格、精神来,由品格、精神联想到人具有的相似品 质就更难了。所以恰当地选择所借用的事物,对其进行细致 的观察,写出事物的特点显得尤为重要。这里所说的特点, 就是所借之物的那种喻人的品格。不管写植物、动物还是写 物品,要能通过自己的认真观察,发现这种事物的特点。如 写小草从石缝中钻出,在暴风雨中经历蹂躏和打击后仍存活 了下来,我们就可发现小草的特点是顽强不屈。
二、自然过渡,揭示道理
从所借之物到所喻之人要过渡自然,要 把事物的特征和人的品德、精神,或思想、
情感有机地联系起来人,不能脱离事物,随意发挥。
【牛刀小试】
像草一样生活 如果可以,请允许我像草一样生活,不必担心狂风暴雨会将自己拦腰折 断,也不必担心来年是否美丽依旧…… ——题记
【延伸训练】
请以“做人如做 ”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
的作文。要求:补充完整题目再作文;要表达出自
己的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套作。
思路点拨:运用借物喻人法写作时,应着力刻画“物性”与 “人性”之间的相通之处,使象征物在人们心中的感受(指真假、 善恶、美丑等)与作者的褒贬情调一致。只有这样,读者才会对 作者表达的生活态度表示赞同,与作者的爱憎感情产生共鸣。
• 点评:作者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通过描绘平凡的青草, 表达了自己对安贫乐道、淡泊品格的肯定。文中,对白居易 诗句的引用,陶渊明故事的穿插,都使文章充满了诗意。全 文借物喻人,立意深远,表达含蓄,充满了艺术感染力。
【误区警示】
运用借物喻人法写作最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所描述事物的
特点要与人的品格有相似之处,让人读过文章后,能清楚地认 识到作者想要借这个“物”要说明什么或赞誉怎样的人。如蜡 烛的特点就是点燃自己照亮别人,这与老师何其相似,如果将 其喻为父母朋友之类的人,就与主题没多大关系了。
人们赞美小草,是因为它到处都能生长。被人们遗弃的荒城,常年无人
行走的古道……都成了小草的乐园,它们在那里旺盛地生存繁衍。从四季如春 的江南到千里冰封的北国,到处都可以看到小草绿色的身影。 人们赞美小草,是因为它象征着春天,象征着希望。当严冬刚刚过去的 时候,人们就会看到一丛丛嫩绿的小草从地下钻了出来,令人们感到了春的 信息,春的希望。当人们刚刚从炎热的沙漠里走出来时,看见了路边的几棵 小草,就像看到了生命,看到了希望……
记叙文写作之借物喻人
借物喻人法是指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体现人的品格的一种写
作手法。作者将笔下之物作为某种人或者某种精神的化身,以象
征、拟人手法着重揭示物的内在品质。所状之物与所喻之人之间
有某种类似点,从而使所喻之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得到含蓄 而形象的表现。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便高度赞扬了白杨树是力 争上游的树,着力描绘它“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枝叶“一律 向上,而且紧紧靠拢……决不旁逸斜出”它“不折不挠,对抗着 西北风”,以此来赞美团结一致、力争上游及坚强不屈的北方广 大抗日军民。
人们赞美小草,是因为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它们虽然体态纤 细,却经受得住大自然风雨的考验,越是风吹雨打,它们就长得越 是茁壮。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 又生”就为草的生命力作了最佳的诠释。 草的存在是渺小的,在万千株草簇成的草原中,我只是其中小 小的、不起眼的一株。但这一切,依旧令我快乐。因为我不必像一 棵大树一样,每天与其他树比谁长得更高;也不必像一朵花儿一样, 与其他花儿争奇斗艳。我只用安安分分长在一小片泥土之中,活出 自己的风采。 放眼社会,每一个工作岗位上都有人在坚守,“高处不胜寒” 的滋味依旧让人难受。正是因为有了平凡的人在做着各种平凡的工 作,才有了这个不平凡的世界。 虽说世界上最高的草——竹子比很多树都高,但那只是万千种 草中的一种,而它们在开花之后,还是难逃死亡的命运。普通的草, 只要不被钢筋混凝土所覆盖,即使在小小的缝隙中,它们依旧能自 由成长。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带来的是一份闲适, 而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勇气值得赞扬。他放弃名利,甘做 山间一株默默无闻的小草,只为跟从自己的本心,过悠闲、舒 适的田园生活。而我,亦愿追随陶渊明,做一个平凡的人,做 一些平凡的事,像草一样生活,只为自己而活。 我大可以留一点时间,体味一朵花开的瞬间;留一点想法, 做自己想做的事;留一点精力,关心自己爱的人…… 让我像草一样生活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