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与空间距离资料
A、远离这人的另一边坐下 B、靠近这人的旁边坐下
调查结果——
自修教室座位选择
1、当你走进一间空教室自习,你会选择以 下哪个座位?
远2 离 门 口1
3
5靠
12
近
10
31 窗
户
7
9
分析结论——
个体在室内环境中的生活、生产活动,也 总是力求其活动不被外界干扰或妨碍 。所 以在选座位时,大家通常会选择远离门口、 靠近窗户的位置,这样可以保持个体一定 的私密性,不受到别人的干扰。
第四个人就没那么幸运了,他通常 只能选择与第一个人相对的位置1而坐;
剩下的两个位置,外侧的、与车开 动方向一致的6通常会先被选走;
最后一个人只能坐在另一侧中间的 2。
在火车站人们等车时选择的位置 (依托的安全感)
在餐馆人们选择位置的频度 (私密性与尽端趋向 )
人际关系与 空间距离
+ 问卷调查
心理学理论
人类的与“领土”有关的距离有以下四种
1. 亲密距离 2. 个人距离 3. 社会距离 4. 公众距离
亲密距离:指与他人身体密切接近的距离
接近状态:指亲密者之间发生的爱 护、安慰、保护、接触、交流的距 离,此时身体接触,气味相透;视 觉过近,反而分辨不清。
正常状态:(15—45厘米),头脚部 互不相碰,但手能相握或抚触对方。 在各种文化背景中,这一正常距离 是不同的。
人们是不愿在陌生环境下选择背对其他人 入座的 ,因为当你坐在前面就会失去对后 面情况的控制,所以人们会比较喜欢坐在 能够通览全局的靠后的位置,所以选择坐 在后排的人会比较多。
2、一整排长椅子空着,你会选 择什么位置?
选择坐边 上, 42
选择坐中 间, 18
分析结论——
数据显示,人喜爱逗留的空 间是有边界的区域,因为边 界给个人空间划定出领域, 使个人空间受到庇护。
社会距离:指参加社会活动时所表现的距离
接近态为130—210厘米,通常为一 起工作时的距离,上级向下级或秘 书说话便保持此距离,这一距离能 起列传递感情力的作用。
正常态为2l0—360厘米,此时可 看到对方全身,在外人在场下继 续工作也不会感到不安或干扰, 为业务接触的通行距离。正式会 谈、礼仪等多按此距离进行。
3、如果这一长排座位的一边已经 有人,你会选择什么位置坐下?
45 40
39
35
30
25
20
15
10
5
0
的人 择远离 选
11 的人 择靠近 选
分析结论——
无论何时何地人都需要有一个能受 到保护的空间 ,尤其是公共场合, 心理学上把这个空间叫做“人际气 泡”。而且这个气泡会随接触的人 不同而改变大小,面对陌生人时这 个气泡相对熟人来说会更大。每个 人都不想别人侵犯自己的个人空间, 所以在公共场合选择位置时都尽量 远离被打扰到。
~互动 ~
车厢座位你选哪一个?
4
6
2
1
3
பைடு நூலகம்
5
根据研究发现:
在面对面的两排空座位前,第 一个人通常会选择靠窗并与车开动方向 一致的位置4;
第二个人则选择与第一个人对角的 3,也就是离他最远的座位,这就是保 持安全距离原则,即不对面原则;
第三个人则选择与前两个人不对面 并与车开动方向一致的位置5,这样可 以更舒服,腿也能伸开,而且还能避免 面对面产生的对抗感;
朋友之间,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太远了,就不成为朋友;太近了, 不分你我,不分彼此,不分原则, 久必生厌;真正的朋友,应该不远 不近,不亲不疏,不分不离,让各 自都有自己的空间和秘密。
恋人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这距离,不是隔离,不是隔阂,而 是在行动上、感情上、交往中,不 宜过于亲密,否则容易因爱生恨。
夫妻之间,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夫妻之间的距离不能太远,太远了, 关系难免冷淡;但太近了,也容易 随便,随便了,也就乏味了,一乏 味,便容易产生厌倦。
人与人之间,只有彼此保持一段 距离,那么我们的关系才能更融洽,
因为距离产生美!
总结、把握好“空间距
离”
根据美学的审美距离论,审美主体要获得最佳的 审美效果,还必须使主体和客体之间保持合适的 空间距离。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 山中。”说明距离太近,就领略不到事物的整体 美。如果距离太远,看不清事物的细微之处也难 以欣赏事物的美。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总是 处在一定的空间距离的位置关系上,这种空间关 系在特定的环境中传递着不同的心理感受,人们 在友好时接近,在对立或关系疏远时保持一定距 离。所有这些都说明:在审美活动中保持适当的 空间距离是必要的,必须把空间的远与近有机地 结合起来。
个人距离:指个人与他人间弹性距离
一种是接近态(45—75厘米), 是亲密者允许对方进入的不发 生为难、躲避的距离,但非亲 密者(例如其他异性)进入此距离 时会有较强烈反应。
另一种为正常状态(75—100厘 米),是两人相对而立,指尖刚 能相触的距离,此时身体的气 味、体温不能感觉,谈话声音 为中等响度。
3. 以身体为中心
4. 对侵入行为进行躲避 或抗议
1. 地点比较固定 2. 界限处有标记(粪便、尿液等) 3. 以家族为中心 4. 与入侵行为斗争或逃避
二 不同的关系,不同的空间 距离
就一般而言,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 及所处情境决定着相互间自我空间的范 围。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划分 了四种区域或距离,各种距离都与对方 的关系相称。
公众距离:指演说、演出等公众场合的距离
接近态约360—750厘米,此时须提高声音说话, 能看清对方的活动。
正常态7.5米以上,这个距离已分不清表情、声音 的细致部分,为了吸引公众注意,要用夸张的手 势、表情和大声疾呼,此时交流思想主要靠身体 姿势而不是语言。
三 距离产生美的成因分析
没有距离,便没有美。美,依赖于 距离来塑造。
Part 1:问卷调查
1、当你走进一间空教室自习,你会选择以下哪个座位?
讲台
门
1
口
1
6
2
3
4
2
3
4
7
8
9
5 5
窗
10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1
门
16
口
16
12
13
14
17
18
19
17
18
19
15
20
户
20
2、一整排长椅子空着,你会选择什么位置?
A、中间
B、边上
3、如果这一长排座位的一边已经有人,你会选择什么位置坐下?
类比思考
“领域性” 是从动物的行为研究中 借用过来的,它是指动物的个体或群体 常常生活在自然界的固定位置或区域, 各自保持自己一定的生活领域, 以减少 对于生活环境的相互竞争,这是动物在 生存进化中演化出来的行为特征。
人的距离保持
人类的个人空间
动物的领地
1. 可以随身携带
2. 有肉眼看不见的界限
Part 2:心理学理论
一.“私人空间”
所谓“私人空间”,是指环绕在人 体四周的一个抽象范围,用眼睛无法看 清它的界限,但它确确实实存在,而且 不容他人侵犯。
无论在车厢或电梯内,你都会在意他人与 自己的距离,当别人过于接近你时,你 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位置来逃避这种近 距离的不快感。但是当狭小的空间挤满 了人时你就很难改变,于是就只能以对 其他乘客漠不关心的态度来忍受心中的 不快,故而看上去神态木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