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身边的素材——写作的源泉

身边的素材——写作的源泉

身边的素材——写作的源泉
【摘要】对于初中生而言,要把作文写好,就一定要善于捕捉身边的生活素材。

这就要留心观察、亲身体验、及时笔录,学会把日常的积累运用到写作中去,同时学会对生活的思考、感悟,这样就能打开写作的活水源泉,让创作的文章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运用素材感悟生活
分析近几年的茂名市中考作文题,都非常贴近初中生生活实际,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是首选的素材。

如《榜样就在我身边》,《_____与我的成长》、“倾诉”话题、“倾听”话题……均以“我”为主体写作,侧重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感悟。

08年本市中考作文题《因为有了爱》无形中注入了在特定生活背景下感悟人生的要素,在感性中融入理性的思考;09年本市中考作文题《我发现了_____的美》更有着“我”独特的视角和感悟。

这也进一步说明,只要指导学生善于捕捉生活素材,让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去叩开生活大门,就能打开写作的活水源泉。

一、留心观察,善于捕捉身边生活中的闪光点。

写作素材源于观察。

叔本华认为,教师不去发展学生的分辨力、教他们独立判断和思考问题,只是一味地给他们灌输别人的现成的思想,是本末倒置。

他强调“我们不能只把书本,且仅仅是书本塞到孩子们的手里,应该让他们逐步地去认识事物,认识人类生活的真实情况。

我们首先应该让他们对世界具有一个清楚且客观的认识,教育他们直接从实际生活中获取概念。

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一棵树的叶子,看上去是大体相同的,但仔细一看,每片叶子都有不同。

有共性,也有个性,有相同的方面,也有相异的方面。

”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的习惯,使他们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善于找出事物的特征,捕捉到生活中的闪光点。

观察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观察要细致。

即培养学生善于从身边平凡的生活中看到殊异,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现象,从而达到“一叶落知天下秋”的目的。

在细致的观察中,还要抓住稍纵即逝的现象。

事物之妙在于应时而生。

有的是千载难逢。

机不可失,时不我待,“清景一失永难摹。

”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好习惯,我采用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

比如,提倡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观察记录本,不管看到什么,只要觉得有趣,或突发奇想,就记录下来。

过一个时期,来一次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我还提倡学生坚持写观察日记,内容可长可短,这也能够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七、八年级时可利用每天课前几分钟进行“信息交流”,鼓励学生把自己在学校、家庭、社会中观察到的事物和在各种媒体中得到的最新信息,向全班汇报。

(2)观察要全面。

在观察中,要引导学生避免管中窥豹的毛病。

在观察时,既注视事物的正面,也窥测它的反面;既精心观察它的部分和细节,也注意它的全貌和总体;既不忽视它的表象,又思考其本质;既观察该事物的特征,又观察它在所属系
统中的上下左右联系和衔接;既看到它目前的状态,又要预测它今后的趋势。

这样可以避免以偏概全的错误,才会有理性的认识,才能有创造性的发现。

(3)要学会比较。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

”人与物总是千差万别的,完全一样的人与物是不存在的。

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发现差异,把各种不同的事物区别开来,展现其独特的一面,使每一种事物都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达尔文是擅长“同”中求“异”的佼佼者。

他能写出《物种起源》是得力于他有这种素质。

从“异”中求“同”对一个人的成才也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这说明,在观察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对比,善于寻找异同点,认识事物的区别和联系。

这往往能成为你成功写作的法宝。

二、多体验,以亲身经历充实写作素材。

在写作训练中,我发现,每当学生经历了一次活动,如军训、校运会、篮球赛等,那段时间的周记或作文就围绕着这些事件展开,可见,自己亲身体验过的生活,是最容易写出感触的素材。

所以要充实写作素材,就必须积极地去体验生活。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对于身边的生活不单要留心观察,还得充分去体验,否则写作素材就过于局限了。

历经“安史之乱”,杜甫写下了不朽之作《三吏》、《三别》;在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中,鲁迅为世人留下了《呐喊》与《彷徨》。

要写出真实感人的作品,就必须积极地去体验生活,虚情假意,无病呻吟的文章是不能引发读者共鸣的。

俗话说得好:“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

”宋朝诗坛泰斗陆游深谙此道。

他在教子诗中写道:“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诗外的功夫就是生活与知识。

古人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目的也在于此。

教师要提倡学生多参与课堂内外有意义的活动,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丰富的人生经历将是一个人写作中的巨大宝藏。

在写作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很关键,我曾尝试进行体验性作文教学,就是在教学中积极创造现实的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激起学生写作的热情和欲望,对体验形成表象记忆,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归纳、感悟,将表象内化为认识,将“眼中之物”转变为“心中之物”。

到一定程度,让学生产生一种“欲吐而后快”的思维,根据实际的写作要求把握写作要点,培养学生实际的操作技能,可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勤笔录,及时积累身边素材。

“身边应当时时刻刻有一支铅笔和一本笔记簿,无论到哪里,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录下来。

”这是大作家茅盾的座右铭。

观察、体验还不是目的,而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手段。

记录之后,还要学会归纳素材,将大量的有价值的观察、体验笔记通过有效地整理、概括、抽象,就可开拓新的创造园地。

在阅读中也可积累素材。

鲁迅先生提出,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脑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教师平时可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读书活动,引导他们读好书,多读书。

读书动笔,能够帮助记忆,掌握书中的难点、要点;有利于储存资料,积累写作素材;也有利于扩大知识面,提高分析综合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语文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读书做笔记的习惯,并指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摘录好词语、好句子、好段落,写上自己的一些看法、体会,并会运用这些素材,把一些好的语句、语段摘录下来,灵活地运用到作文中去。

这种寻章摘记的要求还应扩大,利用自习课等一些空余时间,让学生朗读自己摘录的语段和喜欢的作文,可以是写人记事的,可以是描绘天气节令的,可以是写景抒情的等等。

我还引导学生上网获取获取信息、资料,补充素材的积累。

熟练方能生巧,想写好文章,非多练不可。

看到美丽的景物,经历有意思的事情,听到有趣的笑话——随手写几句话、一段话、一篇文, 长久下来,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运用得当,作文的内容和题材广了,内容丰富了,语句表达也会顺畅了。

再加上自身独特的情感体验,下笔就会逐步有神了。

四、会运用,在写作中体现素材的价值。

学生借助自身生活经历,积累了一定的素材,如何把素材运用到位,写出一篇打动人心的文章是写作的难点。

这就需要学生学会感悟。

所谓“感悟”,是一个经过严密思考,精心体会,科学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后获得真知的过程。

这种过程的完成,也就是理性概括的完成。

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认为:感悟是以他所经历的生活中得来的果实。

这表明感悟要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汲取形象化的信息。

古人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及“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等名言佳句无不印证了感悟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学会对生活的思考、感悟,体现了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凸现,学生在生活中的道德观念正是作文的思想灵魂,是作文价值的最直接的体现。

因此,只有让学生在现实生活感悟做人的道理,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生活作文,而非是教师千辛万苦所预设出来的标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虚假。

积极的感悟,能增强教与学的效果;反之,消极的感悟,则对教与学起着阻碍作用。

因此,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积极的写作感悟。

如朱自清的《背影》,抒发了“父爱子,子爱父”的真情;茅盾的《白杨礼赞》赞扬了北方抗日军民力求上进、伟岸正直、坚强不屈的精神。

主题深化了,也就更加感人了。

同时,这样的文章流露的情感又都是健康的,使人在受到文章情感的感染时受到启发,受到教育,得到熏陶。

这样用真情实感写出来的文章,才会令人百读不厌。

部分学生在写作中,常会出现“为文而造情”的现象,有时还有“盲目崇拜”的现象,会使人觉得不真实,甚至无意无情无味。

在写作中积极的感悟,运用好身边的素材,就可展现素材最大的价值。

作文不是单纯素材的堆积,它是生活的提炼与浓缩,是情感的升华与创造。

因此,放手让学生接触社会生活,进行生活实践,学会积累、运用身边的素材。

“泉源不竭而溪水不歇”,让你拿起自信的笔,让创作的文章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从而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境界。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