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高三下学期语文三模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2题;共4分)1. (2分) (2017高三上·天水月考)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里约奥运会上,观众们对谌龙和李宗伟在男单羽毛球金牌争夺赛上的精彩表演留下了深刻印象,纷纷赞叹这场巅峰对决。
B . 在落实新课标教学目标中,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围绕以提高学生素质为中心,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
C . 经科学家观测,木星绕太阳公转一周大约需要十二年,比地球上的一岁大十一倍,是地球上一岁的十二倍。
D . 为了防止企业免遭破产命运,企业领导者必须研究市场新趋势,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这样才有可能在竞争中胜出。
2. (2分)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A .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这两句是说“固执”能够战胜失望,“美丽的雪花”暗含冬天来了,春天不再遥远的希冀,表现了作者坚定地相信未来的情感。
(《相信未来》)B . “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
”重复“法语”一词,写出了作者身处法语环境的极度烦闷,并将之比喻成一座监狱,表现了作者在异国“失语”的苦闷孤独。
(《我心归去》)C . “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
”把“晨霜”形象地比作“黑女脸上的脂粉”,描写出江南冬天晨霜白、多、厚的特点。
(《江南的冬景》)D . “‘念终始典于学’”。
“念终始典于学”,意思是自始自终想着学习,这题词强调的是作为统治者或国家的领导人,要高度重视教育,通过教育来教化民众,化民成俗。
(林损)二、综合题 (共1题;共4分)3. (4分) (2019高三上·南开开学考)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
毛家峪是个山清水秀的世外桃源,来到这里,迎接你的是葱绿的绵亘山峰、粗犷的乡野民居、悦耳的潺潺泉水;环绕你的是清新的空气,缥渺的山水,累累的硕果。
尽管是秋天,但绿水和青草依然崭露着它们的风彩;澄澈的溪水着青山绿树,蓝天白云;深邃幽静的山谷远处偶尔传来的山鸟的啁啾,给大山带来生机活力。
闲瑕时来毛家峪小住,可读云,可饮泉,可听籁,令人耳根、神轻气爽、,静下心好好品味“,野人居处决尘嚣”的山野情趣。
(1)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注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A . 绵亘(gèn)品味世外桃源B . 粗犷(kuàng)缥渺山清水秀C . 尽管(jìn)风彩硕果累累(léi)D . 啁啾(jiū)闲瑕神轻气爽(2)依次填入横线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 . 映照清净见而忘俗云里寒溪竹里桥B . 映照清静脱胎忘俗柳烟横飞满城絮C . 映衬清静见而忘俗柳烟横飞满城絮D . 映衬清净脱胎忘俗云里寒溪竹里桥三、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4分)4. (6分) (2017高一上·成都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诗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
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所以“变”是新诗的根本。
对新诗的“新”的误读,造成了新诗百年发展道路的曲折,造成了在新文学中充当先锋和旗帜的新诗至今还处在现代文学的边缘,还在大多数国人的艺术鉴赏视野之外。
在一些论者那里,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
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
“变”就是“常”,而且是一种永恒的“常”。
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取决于它对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新诗的“变”又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
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
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
重新认领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振衰起弊的前提。
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
也就是说,“常”不是诗体,不是古典诗歌本身,“常”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
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崇尚家国为上。
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
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和同情,常常是和对家国的兴衰的关注联系在一起的。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是古诗发展的一个规律。
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
没有“走出”,没有审美距离,就没有诗美体验,也就没有诗。
但这是创作状态。
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从来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
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
新诗可以不都写现代格律诗。
但是,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
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
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这是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
许多新诗人对此有所感悟。
徐志摩在《翡冷翠的一夜》的创作中加强了音乐性,闻一多说,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
从“感情泛滥”到“情感羁勒”,说明徐志摩的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
没有形式感和音乐感的人绝对称不上是诗人。
中国诗歌在传播上也有“常”。
在诗歌创作寻言的时候,总是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诸如此类的诗章在我们民族中流传千年,和言说方式非常有关。
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这是新诗必须注意的我们民族诗歌之“常”。
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
新诗在“变”中就有时时回望“故乡”的必要。
在“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
(选自吕进《新诗的“变”与“常”》)(1)下列关于中国诗歌的“常”的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合的一项是()A . 中国诗歌的一种“常”就是精神上崇尚家国为上,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
B . 新诗无论怎么变,“常”都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所以新诗在“变”中继承“常”就非常重要。
C . 中国诗歌在传播上,必须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写诗需要难度,而读诗需要易度。
D . 中国诗歌的“常”总是存在的,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它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 中国诗歌一直讲究以“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为评价标准,而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
B . 在创作过程中,诗人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
有了“走出”就有了审美距离和诗美体验。
C . 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是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
D . 当徐志摩的诗从“情感泛滥”到“情感羁勒”时,证明了他在诗歌创作上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变是新诗的根本,于是有人就认为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
B . 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是民族诗歌之“常”,在新诗未来发展创作过程中也同样值得我们重视。
C . “常”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
现今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取决于新诗对新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
D . 在“变”中继承“常”,在“变”中时时回望“故乡”,新诗就会在未来文学中充任先锋和旗帜的作用了。
5. (18分) (2017高二上·江苏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横八字巷的人们黄蓓佳①奈保尔在《米格尔街》中写道:生活如此绝望,每个人却都兴高采烈地活着。
横八字巷里的人们也是。
他们生活在那个荒凉又贫瘠的年代,随波逐流地游荡在这个世界上,生命中从来没有“希望”这个奢华的词语,却也竭尽所能把自己的日子过出了动静。
②横八字巷长仅有50 米,窄到至多二人并行,还得是两个瘦子。
巷子阴暗潮湿,青苔漫地,碎砖嵯峨。
外婆家就在横八字巷里。
③外婆家曾是小城里的富裕家族,可惜好景不长,外公50 岁上染病离世,儿女们一个接一个夭折,亲戚们觊觎外公的遗产,之后是日本人来了……可怜我的孤寡外婆,半个世纪风雨飘摇,拐着一双半大的“解放脚”,养大了我母亲,顺带养大了小叔子遗下的孤女,还为她寡苦的妯娌和小叔子送了终。
外婆最后落下横八字巷里一套宽敞院落,以为能终老在此,谁料“文革”中被扫地出门,带着我和弟弟蜗居在曾是门房的两间小屋。
④家中斑驳潮湿的墙壁,墙缝里手一抠便簌簌掉落的石灰,梅雨天满天井的积水,睡一觉起来鞋子里的粘粘虫,冬天屋顶瓦楞上瑟瑟抖缩的草,屋檐下细溜溜的晶莹剔透的冰凌,满脚满手的冻疮……⑤即便如此,春节时父母回家,家里必定要晒腊肉灌香肠,做馒头蒸米糕,自制花生糖芝麻糖。
清明摊一锅杨柳叶子油香饼。
端午包粽子,熏艾草。
中秋吃月饼。
重阳买一块枣泥糕。
立冬要吃汤圆。
腊八肯定煮腊八粥。
此外,春天要吃杨梅,夏天用井水冰西瓜,秋天菱角上市,冬天萝卜赛梨。
一个季节有一个季节的新鲜,一样下市了,另一样再上桌,有板有眼,纹丝不乱。
那些日子虽然清贫寒酸,我们却过得一丝不苟,庄严排场。
⑥我有个四叔公,膝下无子,解放后摆小人书摊为生。
“文革”开始,书摊不让摆了,靠一点微薄积蓄过日子;母亲隔三差五给他们十块八块钱。
叔公家也住横八字巷,春节去拜年,两位老人穿戴得格格正正,裤缝都用搪瓷缸子盛了热水熨得笔挺。
桌上一碟糕一碟糖是再也少不了的,甭管是不是做个样子。
⑦邻居的一个姐姐会踩缝纫机,买块花布就能裁剪出各种合体衣服。
有一回她用立体裁剪法帮我做了两条花短裤,我左看右看,惊叹世界上有这等聪明之人!我恨自己不及她十分之一的心灵手巧。
⑧横八字巷头上,高门楼儿里,黑漆大门偶尔打开,走出来一位斜眼的退休私塾老先生。
他年轻时教过我母亲,因为这层关系,他在巷子里惟一走动的就是我们家。
他是头一个欣赏我的人,大概在那个年代,我是个比较少见的喜欢看书写字的女孩子吧。
他总是在有太阳的日子里出门,拄着拐杖,踱进我家小院,靠壁坐下,跟外婆聊几句,再询问我几句。
他有一张十分自负的沧桑的脸,还有斜视的眼睛——看起来望向别处,实际上却是紧盯住我,这让我觉得像是被别人偷窥,心里一阵阵发紧。
⑨还有位麻脸老太太,是外婆的好朋友,她有一双粽子大的小脚,真正的三寸金莲。
老太太和外婆有一桩共同爱好:看戏。
像什么越剧、锡剧、扬剧、沪剧、京剧,不挑不拣,来者不拒。
《珍珠塔》《打金枝》《西厢记》《白蛇传》这些传统剧目,她俩讲起来头头是道,余味悠长。
⑩六七十年代横八字巷的往事,没有多少让人兴奋的瞬间,是我那些兴高采烈的长辈和伙伴们,他们喜笑怒骂皆成趣味的家常琐事,让我的童年记忆五彩缤纷。
成年后,走过很多国家,结识过很多人,能够让我刻骨铭心的,深夜想起来心里发紧发疼的,真是没有,实实在在都是过眼云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