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天津卷文言文文学徐君家传注解试题答案解析译文【学生自学、教师讲评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文学徐君家传[清]魏禧徐君讳谦尊,字玄初,吴县附学生(明清科举生员名称之一。
清俞正燮《癸巳存稿·释社》记载,官立社学学生有五等:学生亦曰廪生,一也;增广生,二也;附学生,三也;青衣附学生,四也;社学俊秀生,五也。
①廪生,“廪膳生员”的简称。
明代府、州、县学的生员最初每月都给廪膳,补助生活。
名额有定数,明初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每人月给廪米六斗。
②增广生员,简称增生,与廪膳生员享受同等待遇,只是廪生有廪米有职责,增生无之,故增生地位次于廪生。
③附学生员:明代正统元年,生员名额打破定数,额外增取,附于诸生之末,则称附学生员,省称附生。
清代凡童生入学者皆称附生,即秀才。
④青衣附学生:学政到任后第一年按临各地,在主持院试之前对生员进行考试,旨在检查其学习情况,府、州、县学的附生、增生、廪生均须参加,称岁考。
岁考实行“六等黜陟法”,即将考试成绩评定为六等,根据成绩对生员的身份进行黜陟,如增生、附生补为廪生,廪生降为增生、附生等。
此外,对成绩考列五、六等者,还有青衣和发社两种惩黜。
着蓝衫本为生员身份的象征,“青衣”处分是让被惩生员改着青杉,曰“青衣”;“发社”即由县学降入乡社学;最严重的处分是革黜为民。
⑤社学俊秀生:简称为社生。
这里的“社生”并非指社学学生,而是地方儒学中对岁考中劣等生员的一种处罚措施,即“发社肄业”,也就是将其发回学社重新学习。
不过,这实际上只是处罚的一种名色而已,并非真的要发回社学)①。
君天资英敏(聪慧而有卓识),读书观大略,慕古侠烈之士,好施与,矜然诺(谨守诺言。
矜:jīn,谨守,慎重)。
里(乡里)有争,必造(到,去。
梁启超《谭嗣同》:“径造袁所欲之法华寺。
”)门征(争夺,争取。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曲直,君一言折(折服)之。
家既落,君委曲(殷勤周至。
《青泥莲花记》:“聂胜琼至,即弃冠栉,损妆饰,委曲事主母,终身和悦。
”)以奉甘旨(ɡān zhǐ,美味的食品),故(所以)乡望公(对徐谦尊父亲的尊称)②得与二三故旧歌啸山水间二十余年。
一切徭役皆身(亲自)经理(料理)之,不以科.(科派,摊派,分摊)兄弟。
君之伯性刚卞(刚强急躁),君事之弥(更加。
成语有“欲盖弥彰”)谨。
季(指兄弟姐妹排行最后者,泛指弟弟。
唐·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群季俊秀,皆为惠连。
”)读书,君不以.贫故竭力佽助(cìzhù,帮助。
唐·杜牧《唐故歙州刺史邢君墓志铭》:“日夕闻渔思佽助并州,钜细合宜。
”)。
明末赋役重,首事者(指出头主管其事的人或头面人物)往往破家(耗尽家产。
《东周列国志》第九十九回:“此男承嗣为王,赢氏的天下,便是吕氏接代,也不枉了我破家做下这番生意。
”),君条(分条陈述)利弊上(呈报,呈送)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打拍子。
后用来形容对别人的诗、文或艺术等的赞赏)曰:“此真读书人。
”于是广(形容词用作动词,广施)义田(指中国古代士绅为赡养族人所置的田产)以资(资助)通区(整个地区,这里指整个地区的百姓),置役田(官田的一种。
土官需要各种劳役,故将官田之一部分分成各种“役田”,给服劳役的农奴耕种)给诸甲(各甲,每一甲。
甲:旧时的一种户口编制单位。
如:保甲、甲长),至今犹食其利焉。
崇祯末,旱蝗相仍(接续,连续。
南宋女词人朱淑贞《减字木兰花》:“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民殣(jìn,饿死。
《大戴礼记》:“天之饥馑,道无殣者。
”)于.道路,君岁减廪食(官府供给的粮食)以资乡里,又劝助有力之家,全.(使动用法,使……保全)活甚众。
妻兄弟有老而独者养之二十年,没(通“殁”,死)葬而岁(名词用作状语,每年)祀之。
君友黄某父子死非所(不是人能够正常生活的地方。
指监狱﹑边荒之地等),遗二寡妇一女,君悉心护之,以其女字.(旧时称女子出嫁。
如:待字闺中)君从子(侄子。
从: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亲属。
从父:伯父、叔父的通称。
从祖父:祖父亲兄弟的儿子称为从祖父,父亲的堂兄弟。
“从祖父”大己一辈。
简称从父。
从父幼于父者称从叔,从父长于父者称从伯),故黄氏终身不知有孤寡之苦。
黄之姻某喜(喜欢)豪举(指有魄力或阔绰的行动),忽罹(lí,遭受苦难或不幸。
清·方苞《狱中杂记》:“或同系,情罪重者,反出在外,而轻者无罪者罹其毒。
”)大祸,君营救之为破家。
其教子以亲贤友善为第一务。
鼎革(“鼎”与“革”也分别是《易经》中的两个卦象,鼎革一词在古时特指改朝换代)③初,州郡望人义士多辟(通“避”)地邓尉山、太湖中,君为谋舍馆(指住房)资(资助)饮饩(yǐnxì,吃喝的东西。
饮:这里指能喝的东西。
饩:泛指粮食等食物)不倦,不复以利害嫌疑介意。
而乙酉丙戌(指乙酉年之后,丙戌年之前。
古代以干支纪年,60年为一轮)间,群盗大起。
君以身保障一方,每闻盗则挺身出,纠.(集合,聚集)里中(街坊。
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壮士为守御,贼大恨,卒(最后,终于)杀公。
乡里人皆欷歔(xūxī,哭泣后不由自主地急促呼吸)流涕(眼泪)曰:“斯人死,我辈无所恃矣。
”或曰:君古游侠之流也。
魏禧曰:游侠士以好义乱国,君以好义庇(bì,遮蔽,掩护,保护。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民,此其不同也。
世之盛也,上洁己(使自己行为端谨,符合规范)砺治(励精图治)以利其下,下尽职以供其上,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
其衰也,大吏贪纵(贪婪放纵)武威(军事威力)以督其下,小吏朘削(juān xuē,剥削、盘剥。
清·林则徐《谆劝殷富平粜并严禁牙行铺户囤米抬价告示》:“若再高抬价值,朘削平民,是天理之所不容。
”)百姓,自奉以奉上,细民(平民。
《晏子春秋·谏下二十》:“遂欲满求,不顾细民,非存之道。
”)无所依倚。
当是时,千家之乡,百室之聚(指聚集的地方),苟(假如)有巨室(世家大族,也指富家)魁士(大学者),好义轻财利,能缓急(是复词偏义,表示“急迫”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指救助危急)一方者,则穷民饥寒有所资,大兵大寇(这里有所省略,指大兵大寇来犯时)有所恃,不肯失身遽(jù,立刻,马上)为盗贼。
又或畏威怀德(畏惧声威,感念德惠。
出处《国语·晋语八》:“民畏其威,而怀其德,莫能勿从。
”),不敢为非,不忍负(辜负)其人。
故乡邑(上古指乡遂的城邑。
犹乡里)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泛指官吏)之失,而有功于生民(人民。
三国·魏·曹操《蒿里行》:“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
若徐君者,其.(语气副词,表示推测语气,与句末的“与”构成固定句式,可译为“大概……吧”)庶几(差不多;近似)于是者与?嗟乎,是非独为徐氏言之也。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硎节)【注】①附学生:明清科举生员名称之一。
②乡望公:对徐谦尊父亲的尊称。
③鼎革:指改朝换代。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以科.兄弟科:分摊B.全.活甚众全:全部C.以其女字.君从子字:许嫁D.纠.里中壮士为守御纠:聚集【答案】B(全,使动用法,使……保全。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一下几点:1.分析形旁,推求字义。
2.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
3.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
4.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5.注意词类活用和通假。
6.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
7.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君不以.贫故竭力佽助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民殣于.道路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其.庶几于是者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答案】A (A 介词,因为;B 在/到;C 表结果,因而/表转折,但是;D 推测语气,大概/祈使语气,一定。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一下几点:1.把文言虚词翻译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
2.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
3.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
4.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
11.以下各句子中,全都表现徐谦尊侠义之风的一组是①君天姿英敏,读书观大略②好施与,矜然诺③广义田以资通区④君岁减廪食以资乡里⑤君为谋舍馆资饮饩不倦⑥每闻盗则挺身出A .①②④B .②③⑤C .③④⑥D .②⑤⑥【答案】D (①说徐谦尊聪明,③是巡抚张公的行为。
)A.B.C.D.【解析】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一下几点:1.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
2.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
要注意从离中心最远的选项开始排除。
3.必须注意每一个句子和题干规定的中心要形成因果或解证关系。
4.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注意主人公、关键词、“正面”、“侧面”等词语。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
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家境中落后,徐谦尊悉心奉养父亲,想方设法维持家庭生计,极尽孝悌之义。
B.徐谦尊为人重义轻财,亲贤友善。
明亡后,他资助州郡中有名望忠义之士,不计个人利害。
C.作者认为,徐谦尊在群盗大起之际,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一方百姓,最终被害,是值得敬佩的游侠士。
D.文章选用多个典型事例,有叙有议,肯定了徐谦尊这类人在乱世中对国家的积极作用。
【答案】C(作者说:“游侠士以好义乱国,君以好义庇民,此其不同也。
”所以说徐谦尊“是值得敬佩的游侠士”错。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一下几点:1.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
2.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
3.总体把握文意。
4.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错误翻译、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5.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
”〔3分)译文:(2)乡里人皆欷歔流涕曰:“斯人死,我辈无所恃矣。
”(2分)译文:(3)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
(3分)译文:【答案】(1)徐君分条陈述利弊,呈报给巡抚张公,张公看了击节赞赏说:“这是真正的读书人。
”(注意“条”“上”“览”“击节”、判断句的翻译。
)(2)乡里的百姓都哀叹流泪说:“这个人死了,我们这些人没有可依靠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