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庄子美学思想

庄子美学思想

虚静一、中国古代文论概念。

“虚静” 就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

所以“虚静”可以理解为审美活动时的心理状态。

二、中医名词:心无旁念。

《素问·脉要精微论》:“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虚静的解释“虚静”是自然的本质,是生命的本质,亦是艺术的本质,从而“虚静”成为中国传统艺术创作所需要的一种必要的态度。

“胸怀像山谷一样深广。

胸襟宽大得像山谷一样宽广。

形容非常谦虚,能容纳很多意见。

谷:山谷”。

浅谈“虚静”从远古至今,中国艺术已经有数百万年的历史,在这艺术发展的岁月长河中,上一眼望去,似乎不见源头;下一眼望去,好像永无尽头。

如若对中国的艺术思想进行探源,那么老庄“虚静说”的提出和发展,则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支,其认为“虚静”是自然的本质,是生命的本质,亦是艺术的本质,从而“虚静”成为中国传统艺术创作所需要的一种必要的态度。

正是无数的中国艺术家通过对这种态度的内心关照,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从而使艺术回归到生命和自然中的本质状态,从而在艺术长河中激起了无尽美丽晶莹的浪花。

一、老庄“虚静”学说的产生早在先秦时期,老子提出了道家修养的主旨为“致虚极,守静笃”。

他认为世间一切原本都是空虚而宁静的,万物的生命都是由“无”到“有”,由“有”再到“无”,最后总会回复到根源,而根源则是最“虚静的”,从而认为“虚静是生命的本质”。

因此人们要追寻万物的本质,必须达到“无知、无欲、无为、无事、无我”的状态,回其最原始的“虚静”状态。

老子把“虚静”作为一种人生态度还提出了“涤除玄览”观点,他认为只有排除一切杂念,让心灵虚空,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澄明,才能以更明了的目光去观察大千世界。

此后,庄子在吸收老子“虚静”思想的基础上,对老子有关“虚静”的论述做了进一步的发展,他指出要达到“致虚守静”的境界必须做到“心斋”与“坐忘”,庄子认为“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在庄子看来人要达到“虚静”的境界必须忘了世间万物,忘了自己的存在,远离世俗切利害关系,不受私欲杂念干扰,以无知、无欲、无求的心态去感受世间的“道”达到物我同一达到“物化”的状态,才能真正的体会自然,认识自然,创作出真正与自然相通的艺术作品。

(颜回说:“我没法提出更好的主意了。

请问先生有什么好方法?”孔子说:“先斋戒,我再告诉你。

有心去做事,难道容易吗?太容易了,就不合自然之理了。

”颜渊说:“我家贫困,已经好几个月不喝酒、不吃了。

像这样可算得上斋戒了吧?”孔子说:“这叫做祭祀之斋戒,并非心斋。

”颜渊问:“请问什么是“心斋?”孔子说:“你致志专心,不是用耳听而是以心去体会;非以心去体会而是以气去感应。

耳的作用止于听觉,心的作用止于感知。

气呢,虚空而容纳万物。

惟有“道存在于虚空之中。

虚的心境,就是‘心斋’”。

)《庄子∙人间世》心斋译文“心”的自由是一种空明灵透的心境,这种心境用庄子的“道”来理解,便是“玄虚”之“虚”。

庄子在《庄子∙人间世》中借颜回孔子的对话表达出白己对心的观点。

孔子认为,这仅仅是祭祀的斋戒而不是心斋。

庄子通过孔子之口说出,所谓斋,就是虚静。

“虚者心斋也。

”在庄子看来,对物的认识要用心去体会,心的作用源于感知,感知源于气的感应;而气,则是虚空而能容纳万物。

因此,庄子能“我以为妙道之行”在“游乎尘垢之外”,即体悟妙道的途径,要求心神遨游于尘俗之外。

(南伯子葵问女偊:“您的年龄很大了,可是神色却像小孩子,奥妙在哪里呢?”女偊说:“我悟得了道。

”南伯子葵说:“道能够学得到吗?”女偊说:“不!不行,你并非学道之人。

卜梁倚不乏圣人的才质却没有圣人的底蕴,我不乏圣人的底蕴却没有圣人的才质。

我想以我的圣人之道来教他,或许他真的能够成为圣人吧!即使不能这样,以圣人之道传授于圣人之才,也是容易的。

我告诉他,守持着,三天以后而能够忘怀天下;已经忘怀天下了,又守持着,七天以后而能够忘怀万物;已经忘怀万物了,又守持着,九天以后而能够忘怀心性;已经忘怀心性了,而后能够一旦间豁然开朗;一旦间豁然开朗以后就能见常人所不见的境界,从而体悟大道;体悟大道,而后能够超越古与今的时间界限;超越占今界限,而后能够泯灭死生的观念,无所谓死,无所谓生。

能够把一切生命之物杀死的,它本身自然不会死;最先产出生命之物的,它本身白然未曾生。

道之为物,往者无不送,来者无不迎,一切皆其所毁灭,一切皆其所成全。

这就称做撄宁’。

所谓“撄宁’,就是说不撄不宁,无乱无静,于万物生灭成毁的纷扰之中保持着宁静自如的心境。

)这个过程就是《庄子·大宗师》所说的“外天下”、“外物”和“外生”。

外天下就是忘却世事,外物就是不为物役,外就是无虑于生死。

能够做到这些,心境如朝阳初起,清明洞彻。

“坐忘”和“坐驰”的概念相对立。

《庄子·人间世》写道,“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

“坐驰”是形坐而心驰,心和形相分离。

心境不能宁静,就是“坐驰”。

(颜渊说:“我进步了!”孔子问:“怎么个进步呢?”颜渊说:“我忘掉了仁义!”孔子说:“可以了,但仍然不够。

”过了几天,颜渊说:“我进步了!孔子问:“怎么个进步呀?”颜渊说:“我忘悼了礼乐!”孔子说:“可以了,但仍然不够。

”过了几天,颜渊说:“我进步了!”孔子问:“怎么个进步呢?”颜渊说:“我已经坐忘了!”孔子惊异地问:“什么叫坐忘?”颜渊说:“忘却了肢体的存在,废黜了聪明,抛弃了形骸,去掉了智慧,与自然大道浑融为一,这就叫坐忘。

”孔子说:“与万物同一就没有偏爱,因顺万物变化就没有偏执。

你果真是贤人啊,我愿意步你的后尘!)坐忘译文庄子在《大宗师》中谈到“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不着意自己的肢体,不摆弄自己的聪明,超脱形体的拘执,免于智巧的束缚,和大道融通为一,这就是坐忘。

庄子的‘堕肢体’、‘离形’,实指的是摆脱由生理而来的欲望。

‘黜聪明去知’,实指的是摆脱普通所谓的知识活动。

二者同时摆脱,此即所谓‘虚’,所谓‘静’,所谓‘坐忘’,所谓‘无己’,‘丧我’。

”庄子的虚静源于《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

(尽量使自己的心灵排除杂念,达到虚空的极点,坚守清静的笃诚,万物齐生长发展,我借以观察循环往复之理。

说起物的万千纷杂,各自又回归到自己的根上归根就是大静,静就是交还使命,交还使命是常理,知道这个常理的就是看事明。

不知道这个常理,荒诞乱兴作,结果必凶。

知道这个常理,才能有包容的精神;有包容的精神,才能坦然大公;坦然大公,天下的人心才能归从;天下归从,才能符合自然的天;符合自然的天,才能符合“道”;符合了“道”,才能长久,至死没有危险。

)第十六章译文对“心”的自由。

庄子的教育哲学也讲求“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提出不言之教能无形化育而使人心领神会的教学方法。

此外,庄子还提出要保持宁静心境的自由,指出“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的心“静”观,希望能排除凡俗杂念,保持心“静”而获得“心”的自由。

只有这样,达到“心的自由,才能如《大宗师》中所言“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庄子的“心”的自由应是精神的自由,主要通过个人的体会和感悟而获得。

庄子哲学的最基本精神是追求个体精神的自由。

这种自由在“道”的理解过程中成为“游”的体验游”既是思想的自由,也是行为的自由。

庄子在《逍遥游》中谈到“以游无穷者”,“登天游雾,挠挑无极”,“游夫遥荡恣睢转徙之涂”。

他在《在宥》中说道:“挈汝适之,挠挠以游无端,出入无旁,与日无始。

颂论形躯,合乎大同。

”希望能摆脱功利的枷锁,遨游于无限自由、变化无穷的境界,在无拘无束中获得精神的快乐。

“忘”的自由主要体现在“忘我”和“忘形”两个方面,外则忘形,内则忘心,以寻求对“意”的自由庄子在《齐物论》中重点谈到了“忘我”的自由:“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汗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而不能伤,飘风振海而不能惊。

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

”要达到自由的境界,就应该忘记“我”的不适与困境,从而达到“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的自由精神之境界。

坐忘和心斋是同一个意思。

对于庄子的这两个概念,有些学者批评了它们的消极意义。

有人指出庄子陷入了宿命论的错误,因为庄子抹杀了“生死、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毁誉、饥渴、寒暑”的区别,主张只要对它们“安之若命”人就得到一种自由了。

庄子借助“心斋”、“坐忘”,以精神的虚假自由代替现实生活中的不自由。

也有人指出庄子虚静说的消极处世思想,他坐忘到“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的地步,以自己为马、为牛都可以。

不过,研究者们都充分肯定了“心斋”和“坐忘”的积极意义。

这两个概念强调了主体的审美知觉是超实用、超功利的,是对此前主张美的功利性和实用性的一种否定,是美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无论从审美观照来说。

还是从审美创造来说,“心斋”和“坐忘”的精神境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认为,“心斋”和“坐忘”理论虽然不是专门针对审美观提出来的,然而它的最大价值和意义在于,它极其准确地、并且很有深度地捕捉到和描绘了审美观照所必须的空明虚静的心理境界。

这就是康德所说的审美经验中的“无所为而为的观照。

朱光潜指出:“美感经验是一个极端的聚精会神的心理状态全部精神都聚会在一个对象上面,所以该意象就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宋元君要画画,各位画师都来到,接受国君揖礼而就位,濡笔调墨来的画师很多,还有一半在外面没有位置坐。

有一位画师后来,安然徐行,他受揖却不就位,随即返回住所。

国君派人去看,见他解衣露身交叉着脚坐着。

国君说:“行呀,他才是真正的画师。

”就在这个故事前面,《庄子》也讲了一个故事:“百里奚爵禄不入于心,故饭牛而牛肥,使秦穆公忘其贱,与以政也。

”百里奚不把爵禄放在心上而是按照养牛本身的规律来养牛,所以把牛养得肥。

这使秦穆公忘了他的卑贱,将政事授予他。

那位解衣盘礴的画师,也像百里奚一样,爵禄不入于心,不为君王的喜恶所左右,只为画画而画画,达到了心斋和坐忘的境界,所以见了君王也安之若素、从容淡定。

他在画画时光着身子盘腿而坐,一副无拘无束的样子,和其他缩手缩脚、受命唯谨的众史大相径庭。

他忘记了自己的四肢体,达到大画家的精神境界。

所以,宋元君断定他“是画者也”。

“衣盘礴”已经成为中国画家的口头禅,指真正的画家应该心有主宰,不受世俗束缚,勇于创新才能有不朽之作。

庄子这为后来的艺术创作者切入艺术体验的境界找到了理论渊源,也对后人的艺术创造产生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虚静”说在艺术领域的引入老庄的虚静思想,最早只是作为一种人生态度的哲学思想,还没有应用到艺术领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虚静”说被引入了审美的视野,进而渗透到艺术创作实践中,这时“虚静”不仅仅成为创作之前所要必备的心理状态,而且在艺术创作的各个环节中都渗透着“虚静”的思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