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国际金融期末整理版

(完整版)国际金融期末整理版

<国际金融管理>期末整理第一章国际收支第一节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平衡表(一)国际收支概念国际收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全部国际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主要包括三个要点:第一、国际经济交易是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经济交易。

第二、国际经济交易的内容包括1)交换:一个交易者向另一交易者提供经济价值并从对方获得与价值相等的回报。

2)转移:一个交易方向另一个交易方提供经济价值并未收到对应的、具有相等价值的回报。

3)国际交易中,既包括外汇收支的交易,也包括没有外汇收支的交易,比如易货贸易、清算协定中的记账贸易等。

第三、国际收支是一个流量的概念.(与国际收支密切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是国际投资净寸头,指一定时点上一国居民的全部对外资产和对外负债的价值和构成,是一个存量的概念)(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原理概念: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一国将其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的全部国际经济交易按现代会计的复式簿记法原理编制而成的统计报表。

复式簿记法:借方以负号表示,记录一国对外负债的减少、对外资产的增加,主要反映一国对外的货币支出;贷方以正号表示,记录一国对外负债的增加、对外资产的减少,主要反映一国来自国外的货币收入。

借- 贷+负债- 负债+资产+ 资产-本国对外国支出货币的交易则记入借方。

第二,凡是引起外汇供给的经济交易都记入贷方;凡是引起外汇需求的经济交易则记入借方。

(三)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主要内容国际经济交易通常记入三大账户:经常账户、资本金融账户和官方储备账户。

经常账户➢概念:国际金融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账户,它反映了一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实际资源的转移。

➢分为四个子账户:货物、服务、收益和转移。

1)货物(贸易收支)2)服务(服务收支)经常账户的主要内容3)收入:要素收益,包括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两大类交易a)职工报酬:包括以现金或者实物形式支付给非居民工人的工资、薪金和其他福利b)投资收入:包括居民因持有外国金融资产或者承担非居民负债而发生的收入或支出。

投资收入包括:直接投资收入、证券投资收入和其他形式的投资收入。

4)经常转移:又称为无偿转让或单方面转移。

主要包括:a)各级政府的无偿转移,比如战争赔款、经济援助、军事捐助、捐款、和国际组织定期交纳的费用等。

b)私人的无偿转移,如侨民汇款、捐赠、赡养费、年金、遗产以及财产转移。

资本金融账户➢概念:记录一国与其他国家之间资本流出和资本流入的账户,它反映一国经济体的国外金融资产和负债的所有权变化或其他金融交易。

➢主要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资本1)直接投资:即一国投资者为获得长远利益向投资者所在经济体外经营的企业进行的投资,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所投资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发言权。

直接投资账户包括股本资本、用于再投资的收益和其他资本。

直接投资通常采取兼并收购方式和创建方式。

(涉及控制权的转移)2)证券投资:即对外国金融资产,如股票、中长期债券的买卖。

这类金融资产交易不涉及控制权的转移。

3)其他资本:包括短期工具如银行存款、各种货币市场工具如短期国库券、商业票据、银行承兑汇票、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以及衍生金融工具如期货、期权、互换等的交易。

对两国之间的相对利率和预期汇率的变动很敏感。

官方储备账户➢官方储备账户:又称为国际储备账户,是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对外资产以随时用以稳定汇率、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和偿付外债。

◆稳定汇率:美国和外国政府希望稳定美元汇率时,将出售外汇、特别提款权或者黄金,买进美元,记录在官方储备账户的贷方。

反之,记录在官方储备账户的借方。

◆国际收支逆差:动用官方储备资产,如黄金、外汇及特别提款权,或者向国外银行借款。

国际收支顺差:减少部分外债,或者从国外获得新的储备资产。

第二节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与影响(一)基本概念国际收支平衡: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国际经济贸易的对外收入与支出相等,即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所有账户想加的净差额为零。

⏹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所有账户的借方金额与贷方金额必然相等,其净差额为零。

但是这种平衡是经过会计处理的账面平衡,是一种形式上的平衡。

⏹判断是否实质性平衡,必须将国际金融分为两大类:自主性交易和调节性交易。

◆自主性交易:又称为事前交易,经济实体或者个人出于某种经济动机或者目的,主动自发地进行的经济交易。

主要有:商品和服务的进出口、旅游、侨民汇款、政府援助、私人捐款、购买国外证券、在国外直接投资。

◆调节性交易:又称事后交易,为弥补自主性交易的差额而进行的经济交易。

主要有:为支付进口贷款而减少在国外银行的存款或从国外的借款、收到侨汇后增加在国外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为弥补国际收支逆差而向国外政府、国际银行或者国际金融机构的借款。

◆一般,经常账户、长期资本账户属于自主性交易;官方储备资产属于调节性交易;短期资本,有的属于自主性交易,有的属于调节性交易,难以定论。

⏹就具体账户而言,借方总额与贷方总额经常是不相等的,存在一定的差额,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做法以及各国的通常习惯,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计算口径为:贸易收支差额、经常账户差额、总差额。

◆贸易收支差额:一国商品进出口的收入与支出差额。

反映一国产业结构、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的状况。

◆经常账户差额:综合反映一国商品和服务进出口的状况,被很多国家作为制定国际收支政策和产业政策的重要依据。

◆总差额:经常账户差额、资金金融账户差额以及统计误差三者想形成的综合差额。

通常所说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就是总差额,与储备资产账户有密切关系,总差额为正,储备资产增加,总差额为负,储备资产减少。

(二)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从经济角度分析,商业周期、货币供给、国民收入、经济结构a)商业周期:周期性不平衡。

经济衰退期间,总需求下降和物价下跌促使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导致贸易收支,乃至国际收支状况好转,甚至出现顺差。

经济扩张期间,总需求上升和物价上引起进口增加,出口减少,导致国际收支恶化,甚至出现巨额逆差。

b)货币供求:货币性不平衡货币供给大于需求时,造成通货膨胀,一方面引起商品价格上涨,导致出口减少,另一方面,导致进口增加,从而出现贸易逆差。

反之,出现贸易顺差。

c)国民收入:收入性不平衡国民收入增加,总需求上升,引起进口增加,出口减少,导致国际收支出现逆差。

(对外贸易依存度高的国家会大幅进行进口,导致大量逆差)d)经济结构:结构性不平衡各国资源分布、要素禀赋、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形成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以及进出口贸易结构的不同,进而决定了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一般,国际分工中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大体上能保持国际收入平衡,甚至出现顺差,反之,出现逆差。

(三)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影响中国出现国际收支顺差的影响:积极效应和负面效应积极效应:1)增强了偿还外债和干预外汇市场的能力,提高了该国在国际上的荣誉和地位。

2)顺差引发的本币对外升值,不仅有利用国内紧缺和急需物资的进口,从而使出国旅游者从本币对外升值中受益。

负面效应:1)外汇供过于求,造成本币升值的压力,削弱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力。

2)出口减少,出口行业不景气,导致投资需求减少,失业增加。

3)为保持本币汇率稳定,需大量购进外汇,导致外汇储备进一步增加。

大量购置外汇,导致国内货币供给量的迅速增加,加剧通货膨胀。

4)为控制通货膨胀,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利率,引起国外投机资金流入,造成金融市场动荡,同时,造成国内总需求下降,经济衰退,失业增加。

5)本币升值,外汇贬值,本国的外债负担增加,同时外汇储备资产价值减少。

6)长期的贸易顺差会加剧与贸易逆差国之间的摩擦。

第二章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与政策第一节直接控制政策及其效应分析(一)直接控制概念与类型直接控制:一国政府通过实施相关的法律、规章以及行政手段,限制和干预对外经济活动,以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包括:外汇限制和外贸限制。

外汇限制主要有三种:1)数量性外汇限制:通过集中外汇收入、控制外汇支出,实行外汇分配,以达到限制进口商品品种、数量和国别的目的。

2)成本性外汇限制:对外汇买卖采用复汇率制,利用外汇买卖成本的差异,简介影响不同商品的进出口。

3)混合性外汇限制:同时采用数量性和成本性的外汇限制。

外贸限制:一国政府通过实施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和鼓励出口等措施。

⏹关税措施:虽然多数国家名义关税降至较低水平,但仍然通过征收反补贴税和反倾销税,限制进口、平衡贸易收支。

⏹非关税壁垒⏹鼓励出口政策:主要有,出口信贷、出口信贷担保制、出口补贴、商品倾销、外汇倾销等。

(二)直接控制政策效应分析(见P45)第二节外汇政策及其效应分析汇率政策:一国货币当局通过本币汇率的变动以达到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目的。

一般,本币贬值有利于扩大出口。

首先,本币对外贬值,使等量的外币收入可以兑换到较多的本币,出口企业受益,调动其积极性。

其次,本币贬值后,出口商品显得便宜,使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下降,有利于增加出口。

本币贬值有助于减少进口,本币贬值后,进口商品价格上涨,进而减少进口需求。

注意:本币对外贬值必须满足一些必要条件,否则不会改善贸易和国际收支状况,甚至可能恶化。

(一)弹性分析法弹性分析法: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和美国经济学家勒纳提出。

马歇尔-勒纳条件:弹性分析法认为,在进出口商品供给弹性成分的条件下,一国货币贬值要达到改善贸易收支的目的,必须满足进口和出口需求弹性的绝对值之和必须大于1,否则本币贬值不仅不能达到改善贸易收支的目的,甚至可能导致贸易收支的恶化。

弹性分析只考虑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不考虑资本流动的影响,是一种静态分析方法,假定进出口商品供给具有完全弹性,忽视了汇率变动的时间滞后效应。

(二) 毕肯戴克-罗宾逊-梅茨勒条件根据毕肯戴克-罗宾逊-梅茨勒条件课得出的结论:当进出口商品供给弹性趋于无穷大时,本币贬值导致本国贸易条件恶化;当进出口商品供给弹性等于0时,本币贬值可使本国改善贸易收支。

当进出口商品需求弹性趋于无穷大时,本币贬值可以改善本国贸易条件;当进出口商品需求弹性等于0时,本币贬值将导致贸易条件恶化。

当供求弹性不在极端时,本币贬值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决定于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乘积的大小。

1)出口供给弹性与进口供给弹性的乘积小于出口需求弹性与进口需求弹性的乘积,可以改善贸易收支2)如果大于,导致贸易收支条件恶化3)如果乘积相等,对贸易收支条件不起作用。

(三) J 型曲线效应(P58)时间根据马歇尔-勒纳条件,从长期看,一国贬值可以改善本国贸易收支,但是,在短期内可能产生J 型曲线效应(如图):本币贬值初期并没有引起进口数量的变动,因而本国出口值减少和进口值增加,从而扩大贸易收支逆差。

当贬值一段时间后,出口数量开始逐渐增加,进口数量逐渐减少,贸易收支开始好转,直至贸易收支出现顺差。

J 型效应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时间滞后因素,本币贬值对进出口贸易的滞后效应一般在一年以下,通常为六个月时间,即本币贬值六个月后才会使贸易收支出现好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