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自然主义象征主义
• (三)代表作家 • 波 德 莱 尔 ( Charles Baudelaire,1821 - 1867 )《恶之花》( 1857 )、《巴黎的忧 郁》( 1869 );对应理论:“我们的世界 只是一本象形文字的字典”,只有诗人能 够读懂这部字典,把自然中的万物之间、 自然与人之间、人的各种感官之间存在的 隐秘的、内在的、对应的关系揭示给世人;
Les Fleurs du mal
恶之花
• “美是这样一种东西:带有热忱,也带 有愁思,它有一点模糊不清,能引起人 的揣摩猜想”;诗“不以真实为对象, 它只以自身为目的”,“艺术愈是远离 教诲,就愈是朝着纯粹的、无所为的美 上升”。
应和
自然是座庙宇,那里活的柱子 有时说出了模模糊糊的话音; 人从那里过,穿越象征的森林, 森林用熟识的目光将他注视。 如同悠长的回声遥遥地回合 在一个混沌深邃的统一体中 广大浩漫好像黑夜连着光明—— 芳香、颜色和声音在相互应和。
• “文学中的自然主义是回到任何自然,是直 接的观察、精确的剖析以及对世上所存在的 事物的接受和描写。” • 遗传对人的智力与情感有很大影响。 • “小说是事实的记录”,小说家只是记录员, 更加注重真实性与客观性,尤其是事实材料。 • 把自然科学试验的理论方法应用在文学创作 上。“由科学来确定文学”。
• 王尔德( 1856 - 1900 ):著有《谎言的衰 落》、《道林 · 格雷的画像》( 1891 )、 《莎乐美》( 1893 )等。艺术家没有任何 功利目的,“艺术在其自身之外,不存在 任何目的,艺术自有独立的生命”,“形 式是一切,它是生命的奥秘”;生活对艺 术的摹仿多于艺术对生活的摹仿,艺术家 为生活提供了美的形式,现实社会是丑的, 只有美具有永恒的价值;“唯一美的事物, 就是与我们无关的事物;“诗歌应像一只 水晶球,它应使生活显得更加美丽而不那 么真实。”
三、象征主义文学
• (一) 背景 • 1、康德、叔本华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和非 理性主义。 • 2、唯美主义的启发。 • 3 、 1886 年,诗人让 · 莫雷亚斯( 1856 - 1910)发表《象征主义宣言》; • 4、法国诗人们以马拉美为中心,形成了 一股新的文艺思潮。
• (二)特点 • 1、以丑为美,化丑为美,丑中见美; • 2、运用通感和象征手法挖掘人的精神 世界; • 3、追求音乐效果,诗画结合,寻求语 言的纯粹美; • 4、神秘的、暗示的、晦涩的。
•
• 小提琴幽幽咽咽如受伤的心; 温柔的心,憎恶广而黑的死亡! 天空又悲又美,像大祭台一样。 太阳在自己的凝血之中下沉。
温柔的心,憎恶广而黑的死亡! 收纳着光辉往昔的一切遗痕! 太阳在自己的凝血之中下沉。 想起你就仿佛看见圣体发光!
魂
就像长着野兽眼睛的天使, 我会回到你幽会的卧室, 我会和夜的黑影为伴, 无声无息地滑到你的身边。
•
U,碧海的周期和神秘的振幅, 布满牲畜的牧场的和平,那炼金术 刻在勤奋的额上皱纹中的和平; O,至上的号角,充满奇异刺耳的音波, 天体和天使们穿越其间的静默: 噢,奥美加,她明亮的紫色的眼睛!
飞白 译
• 兰波把单词分成若干个音节,力图证明每一个 单独的母音都代表着某种意义丰富的色彩。他 将五个元音与五种颜色一一对应,表现视听通 感:“A黑,E白,I红,U绿,O蓝”。缓 慢的旋律和伤感的语气深刻地表现出了诗人的 痛苦和忧伤:人不过是命运的玩物,死神无处 不在。让颜色有声响,让声音有形象,让气味 有棱角,通过这种写作方式,兰波为读者创造 出了鲜艳夺目的意象。他的诗采用了变幻不定 的“自由体”,摆脱了单调的“段”的制约以 及传统诗歌体裁的局限。
我会给你—我的棕发美人, 象月亮一样寒冷的吻; 我会给你以蛇的爱抚, 象蛇一样缠着墓穴匍匐。
等那铅色的黎明刚欲萌动, 你会摸到我的位置已空, 衾席将一直冷到日暮。
让别人凭借一片温存, 主宰你的生命青春, 而我呢,我情愿凭借恐怖。
• 马拉美(Mallarme,1842-1898):《一 个农牧神的下午》(1876) • “诗在于创造”,“诗写出来原就是叫 人一点一点地去猜想,这就是暗示,即 梦幻”;“诗永远应当是个谜,这就是 文学的目的所在——不可能是别的—— 必须再现对象。”诗歌由暗示、梦幻状 态而形成神秘性;通过音乐性来达到暗 示的效果。
• (英)罗斯金(1819-1900):美的理想就 是道德的目的,对美的感受力,不是智力和 感官,而是“道德知觉”,著有《建筑的七 盏明灯》(1849); • (英)佩特(1839-1894):艺术美是脱离 社会现实的、孤立的、独特的;艺术的生命 始于感觉、印象的生动丰富,而归于无关现 实的形式之美或纯美;著有《文艺复兴:艺 术和诗的研究》(1873)。
第八章
19世纪末各种文学思潮
一、自然主义文学
• (一)背景 • 哲学家孔德提出实证主义哲学。 • 批评家泰勒(Taine,1828-1893)在《艺术哲 学》( 1865 - 1869 )中提出“种族、环境、 时代”理论。“种族”指人先天、遗传、生 理倾向;“环境”包括地理、气候条件,也 包括政治、社会条件条件,如国家政策、政 治格局、军事战争、宗教信仰等;
• 魏 尔 伦( Verlaine,1844 - 1896 ) : 《忧 郁诗章》( 1866 )、《智慧集》( 1880 ); • 兰波( Rimbaud,1854 - 1891 ):《元音字 母》《醉船》;
元音 • A黑、E白、I红、U绿、O蓝:元音们, 有一天我要泄露你们隐秘的起源: A,苍蝇身上的毛茸茸的黑背心, 围着恶臭嗡嗡旋转,阴暗的海湾; E,雾气和帐幕的纯真,冰川的傲峰, 白的帝王,繁星似的小白花在微颤; I,殷红的吐出的血,美丽的朱唇边 在怒火中或忏悔的醉态中的笑容;
二、唯美主义文学
• (美)爱伦 · 坡( Edgar Allan Poe,1809 -1849):著有《诗歌原理》(1850)。 “纯诗论”主张诗歌与真理、道德无关, 只与趣味、美的韵律和形式有关;至高无 上的作品是“诗歌自身”,是一首“只为 诗歌而写的诗歌”。
• (法)戈蒂埃( Gautier,1811-1872): 《<莫班小姐>序》是唯美主义宣言,主张 “为艺术而艺术”,“唯有不为任何事物 服务的东西才是美的,凡是有用的东西都 是丑的。”“光芒四射的字眼,加上节奏 和音乐,这就是诗歌”;《珐琅和雕玉》 (1852)用罕见的形式和尽可能完美的技 巧处理纤细题材,赋予诗歌以色、光、线 条、浮雕等效果,以画家的眼光处理诗歌。CORREPONDANCES ••
有的芳香新鲜若儿童的肌肤, 柔和如双簧管,青翠如绿草场, ——别的则朽腐、浓郁,涵盖了万物, 像无极无限的东西四散飞扬, 如同龙涎香、麝香、安息香、乳香 那样歌唱精神与感觉的激昂。
黄昏的和谐
那时候到了,花儿在枝头颤震, 每一朵都似香炉散发着芬芳; 声音和香气都在晚风中飘荡; 忧郁的圆舞曲,懒洋洋的眩晕! 每一朵都似香炉散发着芬芳; 小提琴幽幽咽咽如受伤的心; 忧郁的圆舞曲,懒洋洋的眩晕! 天空又悲又美,像大祭台一样。
• “时代”指的是“精神的气候”,包括民族 和时代的思想情感、社会制度、政治文化 等时代性因素。 • 这三要素是构成文化精神以及艺术创造的 原始力量。其理论是对孟德斯鸠、黑格尔、 史达尔夫人等主张的系统化与理论化。
• (二)代表作家 • ( 法 ) 左 拉 ( Emile Zola, 1840 - 1902 ):自然主义小说家、理论家。 20 卷小说《卢贡 — 马卡尔家族》( 1870 - 1893 ),《试验小说》( 1880 )和《自 然主义小说家》( 1881 )奠定了自然主 义小说创作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