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管理案例分析

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管理案例分析

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制度要充分体现农村特点,体现便民利民和以人为本,满 足农民生产和生活需要,遏制农村无序建设和浪费土地。 有利于保证有关的建设工程能够依据法定的乡规划和村庄规划; 有利于为土地管理部门在乡、村庄规划区内行使权属管理职能提供必要的法律 依据; 有利于维护建设单位按照规划使用集体土地的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 《城乡规划法》第四十一条
申请《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一般程序
乡、村庄建设 宅基地内建农宅 乡镇政府审批 市县规划部门审核 省自定管理办法 占用农用地
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用地审批手续
农用地转用审批
申请《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一般程序
(1)凡在乡、村庄规划区内进行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 设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持批准建设项目的有关文件,向乡、镇人民 政府提出建设用地申请,由乡、镇人民政府报县级人民政府建设规划主管 部门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2)县级人民政府建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乡、村庄规划的要求和项 目的性质,核定用地规模等,确定用地项目的具体位置和界限; (3)根据需要,征求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对用地位置和界限的具体意见; (4)建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乡、村庄规划的要求向用地单位和个人 提供规划设计条件; (5)审核用地单位和个人提供的规划设计图; (6)核发乡村建设规划用地许可证。
申请《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一般程序
在原有宅基地上建房的申请程序 (1)经乡级人民政府核实,向县级人民政府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 建房申请; (2)根据需要,征求四邻对用地位置和界限的具体意见; (3)县级建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乡、村庄规划的要求,向用地建房 人提出设计要求; (4)核发乡村建设规划用地许可证。
案例一:
被告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政府于2012年5月2日强制拆除了原告陈某位于宁波市鄞州区高 桥镇芦港村房屋的围墙。被告于2012年8月13日向鄞州区人民法院提供了以下作出被 诉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四十一条、第六十五条, 《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第三十八条、第六十条及《宁波市城乡规划条例》第三十四 条、第六十四条,用以证明原告于2012年5月建造的围墙未经规划审批,被告对在乡、村 庄规划区内未依法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规定所 建造的建筑物依法享有拆除的职权的事实。 原告陈某起诉称,2002年9月6日,原告经申请取得坐落于宁波市鄞州区高桥镇芦港村地 号为0557250的集体土地使用权,2012年5月1日,在上述集体土地使用权上兴建的房屋 外开始建造围墙。同年5月2日,被告鄞州区人民政府未经任何通知,将上述房屋的围墙予 以强制拆除。原告认为被告在没有履行任何法定程序的情况下,强制拆除了原告所有的 房屋围墙,系违法行政,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十一条、《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十七条的规定,请求确 认被告强制拆除原告房屋围墙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
THE END
解析:
我国集体所有的土地在未办理国家征收手续转为国有土地之前,禁止进入房地产市场。 农村村民住宅用地,应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核发乡村建设规 划许可证。 双方未提交涉案房屋合法用地批准手续,其转让土地使用权的行为违反了土地法的强 制性规定,为无效合同。合同法规定,无效的合同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因此,对于 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双方应当予以返还;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造成的损失, 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按照无效合同互相返还原则,被 告应腾出占用的12间房屋。法官同时指出,由于地上建筑物及因无效合同给被告所造 成的经济损失,被告可另行主张,提起诉讼。
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管理
20114072 赵胜波
《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概念:
《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是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在进行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 和公益事业建设前,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城市、县城乡规划行政主管 部门确认建设项目位置和范围符合规划的法定凭证,是建设单位和个人用地的 法律凭证。
பைடு நூலகம்
意义:
案例二:
2009年10月31日,某村村委与金某签订出资建房协议书一份,双方约定:村里出地约 3亩,由金某出资,共建18间房子,村委得6间,金某得12间。双方均按合同履行义务, 房子各归各方,合同约定属于金某的12间房屋永久归其所有,享有所有处分权,包括 房屋出卖。当时,这种“借鸡下蛋”的建设办公房模式还受到了肯定。今年1月15日, 该村委会以原告的身份诉至法院,请求法院判令与被告金某签订的协议无效,理由是: 原告所属山林地(农用地)无权出让,被告建房既无建设用地手续,也无规划、建设施工 手续,原被告双方均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被告金某则辩称,原告与 被告签订的《合作建房协议书》,是双方自愿协商一致的结果,并没有违反国家法律、 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并且符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村土地利用的精神,应依法 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经法院审理查明,原被告所签订的《协议书》,名义上是双方合作盖房,实际上是原 告以土地使用权作为投资,合同性质应为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纠纷;而且,涉案房屋所 占土地性质为农村集体所有土地。
解析:
农民在原有宅基地上建房同样需要申请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申请程序如下: (1)经乡级人民政府核实,向县级人民政府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房申请; (2)根据需要,征求四邻对用地位置和界限的具体意见; (3)县级建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乡、村庄规划的要求,向用地建房人提出设计要 求; (4)核发乡村建设规划用地许可证。 对于在乡、村庄规划区内未依法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乡村建设规划许 可证的规定所建造的建筑物,人民政府城市规划主管部门依法享有拆除的职权。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责令停止建设或者限期拆除的决定后,当事人不停止建设或者 逾期不拆除的,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以责成有关部门及时采取查封施工现场、 强制拆除等措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