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面
1941年12月8日,美、英对日宣战,当时占领广州 的日伪军遂实行军事接管沙面,把英、法、美等外国 人都关入集中营。 1942年3月军为了笼络人心,虽然名义上将沙面移 交汪伪政府接管,但从1941年至1945年日本投降这四 年多时间,沙面实际上是操纵在日本人手中。日本投 降以后,国民党政府虽然接收了沙面,但是整个沙面 仍然是美、英、法等外国人的势力范围,直到1949年 广州解放,沙面才真正回到中国人民的怀抱。 广州解放初期,广州军事管制委员会军事接管沙 面,曾一道作为特区建制。1950年沙面特区并入太平 区,沙面成立街道办事处。1952年成立中区,沙面划 为中区管辖。1960年中区撤销,沙面转属荔湾区,与 清平、岭南等街道同属清平行政街。1961年10月6日沙 面成立办事处。直属广州市人民委员会领导。1970年9 月,成立沙面街革命委员会,转为荔湾区管辖。1980 年10月1日撤销革命委员会,成立荔湾区沙面街办事处, 作为荔湾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英国雪厂
英国雪厂,又称HK牛奶公司制 冰厂,位于沙面北街29号、31号, 建于20世纪初,坐南朝北,前部结构 是外砖承重墙,内钢筋混凝土框架; 后座是纲筋混凝土框架;早期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本栋建 筑地上4层,前部有半地下层。 原HK牛奶公司制冰厂是现存沙面近代建筑中唯一的一 座厂房,分成前后两部分。前部为办公住宅,后部为厂 房。前部还有半地下室。厂房地面分东西两个车间,中 间隔一个天井。东车间现加建多层,当时的吊车牛腿还 在。东车间后部有一钢筋混凝土螺旋楼梯可直上车间天 台。现下部楼梯已拆,但上部旋梯仍在。车间天台现还 保存天台房子和屋顶水池。
新古典式
特点是模仿西方古典复兴手法,追求雄伟、严谨。 一般以粗大的石材砌筑底层基础,以古典柱式和各种 组合形式为建筑主体,加以细部装饰。如沙面大街54 号的汇丰银行,平面规整,立面处理采用不同的柱式 组合,转角处顶楼为小逊顶,底层入门处为装饰性的 门框及圆窗。沙面南街18号的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沙 面南街60号的英国圣公会也是新古典主义作品。
景区历史
1925年6月23日,广州的几万工人、学生和各界 人士举行反帝大游行示威,沿惠爱路(现中山路)、财 厅前转入永汉路(现北京路)、泰康路、一德路、太平 南路(现人民南路)到长堤直趋沙基(现六二三路)。 下午二时四十分,当游行队伍前队已经过西桥附近转入 内街,后队亦将到西桥的时候,帝国主义在西桥桥头的 碉堡、水塔以及在屈臣氏汽水厂等高楼大厦架设机枪, 立即向我示威游行队伍疯狂射击。停泊在白鹅潭河面的 英、法、葡等国的炮舰也卸下炮衣,开炮向示威游行队 伍轰击,当场中弹被害死亡者五十二人,重伤一百七十 余人,这就是“沙基惨案”,又叫“六二三惨案”。 1927年广州公社革命起义时,美、英、日等帝国 主义又直接参与镇压,他们用机枪、大炮和停泊在白鹅 潭的军舰帮助国民党反动派向革命起义者进行炮击。
露德天主教圣母堂
露德天主教圣母堂属于法租 界内的建筑,原名沙面天主堂, 因该堂花园南边原建筑一座圣 母山,安放露得圣母像而得名。 是法国驻穗领事馆的教友过宗教生活而设立的。该教堂位 于沙面大街与沙面一街交界的东北转角。由大堂,神父 楼、修女楼、圣母山组成,大堂在前,神父楼在后偏东, 修女楼在后偏西,圣母山在大堂偏东。现有附属建筑二 幢,一幢为两层楼房,一幢为平房。教堂基本保存完好。 立面主要门窗的山尖和塔楼四角的小尖塔,八角形攒尖 顶上复杂的采光窗和棱垛,还有下连续的小尖拱和由上 向下授粉的扶壁柱。反映出天主教堂神秘而向往“天国 ”的特征。
自然环境
南濒珠江白鹅潭,北隔沙基涌,与六二三 路相望的一个小岛,有大小街巷八条,面积 0.3平方公里。沙面原名“拾翠洲”,在一八 五九年以前原是与六二三路相连的一块沙洲。 这里曾是渔民小艇聚居之地。沙面岛上绿化 较好,有古树150多株,空气清新,环境卫生 甚佳,可以称得上是广州的世外桃源。
人文环境
海关馆
•
• 海关馆舍属法租界内的建 • 筑,沙面 海馆曾用作海关馆舍。解放前“红楼”是粤海关 俱乐部,只有中、高级以上官员才有资格入住。解放后, 它被用作海关员工宿舍。 • 该建筑是由治平洋行,来自澳大利亚的建筑师帕内设计 及建造。该建筑坐北朝南,位于沙面大街东端,因其所处 的特殊位置以及建筑独特的造型和鲜明的色调,使它成为 沙面标志性建筑。因主色调为红色,人们称之为“红楼”。 又因沙面岛西端的苏联领事馆的主色调也是红色,故此称 为“东红楼”。
券廊式
其特点是平面简单,立面是连续的拱廊组合,形式简 洁,线脚明朗而无其他装饰。这种形式是西方建筑传入 东南亚后适应当地气候而产生的,故称为殖民地式。沙 面大街48号即为此式典型代表。
仿哥特式
沙面大街14号的露德教堂是梁柱结构。外形仍仿哥特 式,具有哥特式风格。哥特式建筑(英语:Gothic architecture),或译作歌德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中 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它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 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 至十六世纪,哥特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 (Opus Francigenum),“哥特式”一词则于文艺复兴 后期出现,带有贬意。哥特式建筑的特色包括尖形拱门、 肋状拱顶与飞拱。
折衷主义式
19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初,西方流行折衷主义风格。 折衷主义建筑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 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 均衡,注重纯形式美。由于折衷主义建筑往往在古典 等风格上加上巴洛克装饰,故也可称为新巴洛克式。 沙面英国领事馆以及沙面英国亚细火油有限公司、沙 面伪招商局都属折衷主义式。
著名景点
苏联领事馆
苏联领事馆位于沙面大街68号, 楼高三层,砖、钢筋混凝土结构, 坐北朝南,英国维多利亚风格。原苏联领事馆 主楼有小院和围墙。正立面和东西侧立面各层都 设外廊,后立面第二层设悬挑通阳台并有混凝土 天桥通向副楼。整栋建筑外立面除了,挑檐、栏 杆、女儿墙外都用高质量清水红砖装饰,不加油 漆,水泥石灰勾缝,故有沙面“西红楼”之称。
沙面
The sand
简介
沙面,曾称拾翠洲,因为是珠江冲积而成的沙 洲,故名沙面。 沙面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市区西南部, 南濒珠江白鹅潭,北隔沙基涌,与六二三路相望的一个 小岛,有大小街巷八条,面积0.3平方公里。 沙面在宋、 元、明、清时期为中国国内外通商要津和游览地。鸦片 战争后,在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后沦为英、法租界。 沙面是广州重要商埠,已被开发成国家5A级景区,是广 州著名的旅游区、风景区和休闲胜地。
汇丰银行
原汇丰银行位于沙面大街与沙面四街交界的东 北转角处。建筑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东南部 与西南部作削角处理.下段的出入口采用西方 灰白色花岗石古典山花门,山花门上方勾出放 射状饰线.为了左右对称,有3个窗也做成山花门状。其他长万形窗 上部都开大圆窗。墙角是灰白色花岗石,窗间墙用仿花岗石的水 刷石护面,并勾出横线条仿古典叠砌巨石。上段由第四层和屋顶 组成。第四层立面重点突出屋顶西南角的塔楼。塔楼顶和搭身都 采用古典夏兴武凤格。半球壳的穹顶加在圆筒鼓座上构成塔顶, 弯顶上还竖立着旗杆。从塔身的四条结均方柱由立在栏杆上用于 装饰的帕拉迪奥式柱左右伴着。而塔座采用巴洛克凤格,从塔身 四条结构方柱下部上下两段反向弧线形肋脚。中段为了强调竖线 条,竖立贯通第二、第三层外廊巨拄列。西二面对称地排列图柱 和方柱,方柱采用叠柱,图柱采用罗马式多立克双柱,方图柱交 界采用方圆柱叠合。南立面的方圆柱的排列规律与西立面相同, 只是图柱采用单柱。罗马式多立克巨柱,严格遵循古典程式。
建筑方面,多为19世纪末建造,并带有西方风格,基本 上都是文物建筑。荷兰驻广州总领事馆也同样位于沙面岛,这使 得沙面岛上有不少外籍人士在此办公,且该领事馆是荷兰在中国 唯一可以办理中国公民移民美国签证的场所。1996年国务院公布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一个是荷兰领事馆,荷兰驻广州 的领事馆还在沙面岛上。 沙面岛上有150多座欧洲风格建筑,其中有42座特色突 出的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风格 建筑,是广州最具异国情调的欧洲建筑群。沙面大街2号-6号的楼 房,俗称红楼,原是海关洋员华员俱乐部,高三层,红砖砌筑, 南面和北面建有尖顶阁楼,仿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建筑风格;沙 面大街54号的建筑,原是汇丰银行,仿西方古典复兴建筑风格, 高四层,二层的外墙砌有通柱到三层顶,在西南面楼顶建有穹窿 顶的亭子;沙面大街48号的楼房,是最具代表性的券廊式建筑, 高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四周的走廊均为券拱形,外墙刷水洗 石米;沙面大街14号的露德天主教圣母堂,规模虽小,结构简单, 但在其入口处仍然为仿哥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