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州沙面建筑群

广州沙面建筑群

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
法国 巴黎圣母院

法国 沙特尔大教堂


英国 索斯伯里主教堂
德国 科隆主教堂
德国最早的哥特式教堂之一科隆主教堂于1248年兴工,由建造过亚眠主教堂的法 国人设计,有法国盛期的哥特式教堂的风格,歌坛和圣殿同亚眠教堂的相似。 它的中厅内部高达46米,仅次于法国博韦主教堂。西面双塔高152米,极为壮 观


概述
法国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欧 洲新古典建筑活动的中心。法国大 革命时在巴黎兴建万神庙是典型的 古典式建筑。拿破仑时代在巴黎兴 建了许多纪念性建筑,其中雄师凯 旋门、马德兰教堂等都是古罗马建 筑式样的翻板。 英国以复兴希腊建筑形式为主, 如伦敦的不列颠博物馆。德国柏林 的勃兰登堡门、柏林宫廷剧院都是 复兴希腊建筑形式的。其中勃兰登 堡门仿制雅典卫城的山门建成。美 国独立以前,建筑造型多采用欧洲 样式。独立后,美国借助于希腊、 罗马的古典建筑来表现民主、自由、 光荣和独立,因而新古典建筑大兴。 美国国会大厦仿照巴黎万神庙建成, 极力表现雄伟,强调纪念性。华盛 顿的林肯纪念堂等则充分体现了希 腊建筑形式,这种形式在其他一些 纪念性建筑和公共建筑中表现比较 突出。

仿哥特式建筑也称哥特式复兴或者是浪漫主义。 特点:是高大而复杂,以石柱和门窗向上的尖拱 为标志,多用于教堂建筑。 代表建筑:沙面的浪漫主义建筑不多,只有沙面 南街46号露德天主教堂是沙面唯一的典型的浪漫 主义建筑,位于沙面大街14号,正面分上中下三 段式,墙面上有数不清的垂直线条,门和窗都是 向上的尖券状,顶上是一个重重叠叠的尖顶。这 些都是浪漫主义建筑的特点
建筑形式有新巴洛克式,新古典式以及所谓 殖民式,但已不再使用砖瓦和木材,而是用 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解放后,沙面回到人 民的手中。1959年周恩来总理视察沙面时, 指示要保护沙面的原貌和环境。国家曾拨款 1000万元测绘和规划保护,拟建立历史文化 保护区。1996年底,国务院将沙面列为国家 级文物保护区。
起源 哥特式建筑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在12—15世纪, 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相当发达,城市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 主政体,市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争胜来表 现自己的城市。另外,当时教堂已不再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 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 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 的赛会场地。 特点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 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 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以及新的框架结构 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 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 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




折衷主义建筑在十九世纪中叶以法国最为典型,巴黎高等艺术学院是当时 传播折衷 主义艺术和建筑的中心 。而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期,则以美 国最为突出。总的来说,折衷主义建筑思潮依然是保守的,没有按照当时不 断出现的新建筑材料和新建筑技术去创造与之相适应的新建筑形式。 巴黎歌剧院 折衷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有:巴黎歌剧院,这是法兰西第二帝国的重要纪念物, 剧院立面仿意大利晚期巴洛克建筑风格,并掺进了繁琐的雕饰,它对欧洲各 国建筑有很大影响; 罗马的伊曼纽尔二世纪念建筑 罗马的伊曼纽尔二世纪念建筑,是为纪念意大利重新统一而建造的,它采用 了罗马的科林斯柱廊和希腊古典晚期的祭坛形制; 巴黎的圣心教堂 巴黎的圣心教堂,它的高耸的穹顶和厚实的墙身呈现拜占廷建筑的风格,兼 取罗曼建筑的表现手法;芝加哥的哥伦比亚博览会建筑则是模仿意大利文艺 复兴时期威尼斯建筑的风格。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成为20世 纪影响最大的建筑潮流。 特征:是摆脱历史上建筑式样的束缚,注重功能 需要,平面和里面都很自由,形体为简单的几何 组合,墙面光滑,很少有有装饰。 代表建筑:沙面南街12号,沙面一街16-20号, 四层住宅,是典型的现代主义风格建筑,已经是 “国际式风格”(InternationalStyle)的平屋顶多 层单元住宅。


折衷主义建筑是十九世纪上半叶至二十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流行的一种 建筑风格。折衷主义建筑师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 建筑形式,他们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 介绍 折衷主义建筑 :19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流行折衷主义建 筑的一种建筑风格。折衷主义建筑师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 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他们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 美。
新古典主义 仿哥特式建筑 折衷主义 现代主义 拱券廊式



代表建筑: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 新古典主义也称古典复兴,它是文 在沙面比较多,沙面南街18号的法 艺复兴运动在建筑界的反映和延续。 国东方汇理银行、沙面南街60号的 新古典主义提倡建筑要复兴古希腊 英国圣公会教堂以及沙面大街54号 胜利宾馆,新荔枝湾酒家等。 和古罗马的建筑艺术装饰。 其中,胜利宾馆是沙面西洋建筑群 中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最典型代表。 该建筑建于1920年,曾作英国汇丰 银行,前身是二十世纪初英国人建 造的“维多利亚大酒店”,是广州 市目前唯一一家保存西欧古典建筑 风格的星级酒店。这栋建筑在正面 檐口或者是在门柱上,有三角形的 特点:是构图规整,追求雄伟、严 山花装饰,与底层的重块石有互相 谨。一般以粗大的石材砌筑底层基 呼应的效果,屋顶沿街或转角部位 础,以古典柱式和各种组合形式为 还加有穹窿顶阁楼亭,很有古希腊 建筑主体,加以细部装饰。 建筑的韵味

意大利
锡耶纳主教堂 米兰大教堂Fra bibliotek
也可称为新巴洛克式。 折衷主义建筑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 式,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由于折衷 主义建筑往往在古典等风格上加上巴洛克装饰,故也可称为新巴洛克 式。巴洛克即西班牙语“不合逻辑”的意思,主张大胆创作。 特征:是在拱券上加以弯曲的巴洛克装饰,或者在阳台、窗楣等处加 以流畅弯曲的巴洛克线条。例如沙面基督教堂、沙面大街68号原苏联 领事馆等等。 代表建筑:折衷主义建筑在沙面也比比皆是,如现在的广东省外事办 公室、沙面小学、沙面英国领事馆以及沙面英国亚细火油有限公司以 及沙面伪招商局等等。沙面南街46号、48号、28号、103号、58号; 沙面大街1号,沙面四街8号也都属折衷主义式建筑。其中最容易发现 的就是白天鹅宾馆对面的沙面大街59号,原来是英国亚细亚火油公司, 也做过德国领事馆。


露德圣母教堂,


哥德式建筑(英语:Gothic architecture),或译作歌德式建筑,是一 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它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 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 哥德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Opus Francigenum), “哥德式”一词则于文艺复兴后期出现,带有贬意。哥德式建筑的特 色包括尖形拱门、肋状拱顶与飞拱。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 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 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最富著名 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 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

目前,沙面是广州著名的旅游区、 风景区和休闲胜地,也是白天鹅宾 馆所在地。岛上绿化较好,有古树 150多株,空气清新,环境卫生甚 佳,可以称得上是广州的世外桃源。 建筑方面,多为19世纪末建造,并 带有西方风格,基本上都是文物建 筑。现在的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馆也 同样位于沙面岛,这使得沙面岛上 有不少外籍人士在此办公,且该领 事馆是美国在中国唯一可以办理中 国公民移民美国签证的场所。建国 后市政府成立了专门机构管理。该 建筑群于1990年国家建设部、国家 文物局、中国建筑学会核定公布为 全国近代优秀建筑单位。1996年国 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沙面西洋建筑风格千姿百态:
最具异国情调的欧洲建筑群



广州沙面,可能是广州最富有欧陆风情的地方,沙面岛上有150多座 欧洲风格建筑,是我国保存完整的、总体以英式和法式为主的西方古 典建筑群。今天的沙面,四面环水,一幢幢西方古典建筑,散布在绿 荫花丛之中,环境十分幽美,成为与周边烦嚣都市形成鲜明对比、不 可多得、恬静休闲的欧陆风情地。 广州荔湾沙面是中国广州市珠江上的一个人工小岛,地处白鹅潭北部, 面积约0.3平方公里,宛如一颗翡翠点缀着整个城市。目前是多个国家 驻广州领事馆所在地和在穗外国人的主要活动地区。 沙面岛上有150多座欧洲风格建筑,其中有42座特色突出的新巴 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风格建筑,是广州 最具异国情调的欧洲建筑群。建国后市政府成立了专门机构管理来管 理广州沙面建筑群。



艳丽而丰富 一是艳丽而丰富的色彩。如格雷夫斯的波特曼市政厅和(Lcos Pegase Winery,加州, 1988),波菲尔的意大利广场,摩尔的游泳池与桑那浴室更衣室(加州, 1967,Klotz,160)、文丘里和约翰· 洛奇的纽黑文狄克斯威尔消防站(1970~ 1973,Klotz,158)、文丘里、约翰· 洛奇和斯科特· 布朗的BASCO超级市场(费城, 1976,Klotz,157)和BEST超级市场(宾西法尼亚,1977,Klotz,157)等作品,通过色彩的 巧妙对比,创造美妙的画境效果。尤其是文丘里等人设计的BASCO超级市场和BEST超 级市场,或以体形巨大、色彩艳丽的字母装饰店面,或以巨大的梅花图案装饰墙体, 不避雅俗,构思大胆,充分显示了他所标榜的“要素混杂”的美。 古典元素抽象化 二是把古典元素抽象化为符号,在建筑中,既作为装饰,又起到隐喻的效果。如菲利 普· 约翰逊、文丘里、格里夫斯和雅马萨基的一些作品,古典的柱式、拱券乃至山花和 线脚,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历史与现实、建筑与环境之间建立一种文脉上的勾连,并 产生修辞效果。 粗与细,雅与俗 三是粗与细,雅与俗的对比。在许多新古典主义建筑师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 看到,一方面是高雅精致的细部,一方面又有低俗粗犷的浑朴,两种对比鲜明的风格 既互相对抗,又互相统一。文丘里的作品,主要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美丽的混乱;而斯 特恩的一些作品,则为我们提供了浑朴与典雅完美结合的范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