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方灾难片背后的忧患意识
王鼎
新闻与传媒
[摘要] “灾难片”是以对人类造成巨大灾难的天灾人祸为题材的影片一般渲染惊心动魄的灾难,以刺激观众的恐惧感,也有的表现摆脱灾难的方法,战胜或躲避灾难的智慧,或宣扬非理性的宗教解救等。
灾难片是编剧、导演将科幻元素与情感元素融合一体的产物,是对当今工业文明的一种思考,也是因当今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危机感的表现。
作为一种通俗的电影类型,灾难片以其形象的直观性与丰富的想象力,直接揭示生态环境风险。
[关键词] 发展进程;生态文明;忧患意识;
一、西方灾难片发展进程
灾难片在无声电影时代就已经生成。
早起的灾难电影创作模式多为“灾难降临美国,民众生产自救,最终赢得胜利”。
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核战争威胁的时代背景逐渐嵌入电影,银幕上充斥着各种遭遇核辐射的变形昆虫和怪物。
20世纪70年代是灾难电影的全身时期,尤其是前五年时间。
影片注重全明星阵容耗巨资打造视觉效果,题材囊括各种灾难,使得这个类型片极大丰富。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和新世纪以后,好莱坞凭借雄厚的资金和电脑特效技术,将灾难片的画面和音响效果打造得越来越接近完美。
近年来,灾难片已经成为好
莱坞电影中最具魅力的电影类型之一。
二.灾难片涵盖的生态议题
莫·亚科沃将灾难片分为八类,即自然界的袭击、旅行灾难城市崩塌、怪物、劫后幸存、战争、历史题材、喜剧性题材。
就生态危机而言,灾难片的生态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天灾,即纯粹的自然灾害。
灾难片还将人类社会投入一种毁灭性的自然灾祸中,从最早的《庞贝城的末日》描写的火山爆发,《飓风》《旧金山》大地震、《兰奇普尔的雨》《火山》,知道20世纪90年代拍摄的《山崩地裂》。
(二)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的生态危机。
在这一灾难片中,生态环境恶化常常是人类的活动造成的,是一种“人造风险”。
全球气候变化的灾难,如《后天》《冰河世纪》《未来的水世界》等。
《后天》描绘了温室效应造成气候巨变(如自由女神、埃菲尔铁塔、伦敦大本钟都将被冻成冰柱),地球陷入第二次冰河时代的故事,其中,大自然与人构成了鲜明对立的两级,二者的冲突及共处构成了其基本主题。
环境恶化、生活紊乱导致病毒肆虐,如沃尔夫冈·佩特森执导的影片《蔓延》,他所讲述的就是一种罕见的病毒——诶博拉病毒,可以通过感染者的血液、体液、精液及各种器官迅速传播,
(三).生物技术或核子技术导致基因变异的灾难。
这类影片以人类的生物科学技术的超越式发展导致生态灾难为构思基础,DNA技术成为灾难片说依赖的理论支点之一,如同DNA技
术相关的《侏罗纪公园》《狂蟒之灾》《巨大的毒蜥》《大白鲨》。
《侏罗纪公园以非凡的想象力呈现了关于灾祸的预测和幻想,以实验室的神秘叵测表达对科学这匹无缰“野马”的担忧。
灾难可能源于原子变体,如《它们!与《未来的开始》中的巨型蚂蚁与蝗虫;或源于物种变异或巨型蚂蚁与蝗虫;或源于物种变异或放射性效应造成的灾难,如影片《哥斯拉》的开头,一次核爆试验导致小蜥蜴变种,生成一个巨型怪物。
三.西方灾难片背后的忧患意识
灾难片从更深的层次上关涉人类的苦难意识与苦难记忆。
它在某种程度上联系着人类久远的历史与对未来前途的深切关注。
灾难片是一双饱含忧郁的注视人类未来的眼睛。
众所周知,关注人与外部力量(自然、命运)的对峙与抗争是西方文化的主流精神。
在奥德修斯百折不回的归乡旅途中,在俄底浦斯在命运的捉弄下悲愤的呼喊中,在堂吉珂德与风车搏斗那荒诞而执着的身影中,在杰克伦敦笔下的猎人只身与群狼对峙那恐惧而顽强的眼神里,在海明威的老人在茫茫大海上孤独地同自然争斗的倔强中,我们不难体会到这种悲壮的文化精神。
在西方的文化精神里一直有一种野性的力量像血液一样在汩汩流淌。
今天美国的灾难片实际上正是这种精神的继承与延续。
美国人从不避讳生活中可能遭遇的不幸或灾难,在许多灾难片中,被虚拟的毁灭性的灾难笼罩的城市往往是生活中真实的地点,有时是洛杉矶,有时是纽约,有时是华盛顿,而这些城市中的人们并不觉得这是对他们的诅咒。
我们不能不承认,美国人的心态非常强健。
因为只有一个体
魄健壮的人才不会避讳可能遭遇的疾病,而一个弱不禁风的人才会讳病忌医。
美国人对灾难片的钟爱在某种程度上恰恰证明了他们心态之健康。
在美国人的整体社会意识中从来不乏苦难记忆与忧患意识。
美国的灾难片实际上是基于这样一种生活观念与逻辑:尽管我们现在过得很幸福,但我们应该记住我们来自苦难,而且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可能还会遭遇苦难与不幸。
这种忧患意识实际上一直体现于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摩门教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仪式,再现他们的祖先在迁徙旅途中历经的千辛万苦。
美国是世界上最为富有的国家,但在美国的家庭中,许多十几岁的孩子被要求去干一些诸如送报纸之类的活以换取报酬。
实际上,美国的家长们在意的并不是那点少得可怜的报酬,他们的真实意图是想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和忧患意识。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居安思危。
美国人非常明了生活的辩证法,他们清楚地意识到,努力使自己活得舒适轻松与保持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并不矛盾,而且后者正是前者得以长久存在的必要保证。
参考文献:
[1]高莉敏.“灾难片”引发的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电影文学》.2007
[2]郭小平.灾难片的生态危机——意识与生态文明的影像传播.传媒论苑.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