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年高考一轮复习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教师版

2014年高考一轮复习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教师版

2014----2015学年高三第一学月考试
历史试题
第I卷(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4广)“宗”是一个会意字。

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
可能表示()
A.祖先牌位 B.皇帝宝座
C.青铜兵器 D.铁制农具
2.仔细观察下面两幅不同时期的山东地图。

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主要说明了古代山东地区()
A.受中央政府的控制加强 B.行政区划范围由小到大
C.在全国的政治地位提高 D.行政机构设置由繁到简
3. “唐太宗在未登极前,曾做过尚书令,及太宗即位,朝臣无敢再当尚书令之职,因此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常虚悬其缺。

”这反映出唐代( )
A.宰相有职无权
B.皇权至高无上
C.三省六部制不成熟
D.尚书省地位下降
4.(2014北)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

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 )
A.文官任知州 B.设三司使
C.设枢密院 D.施行将兵法
5.(2014广)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

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A.秦朝御史大夫 B.汉朝丞相
C.唐朝六部尚书 D.明朝内阁大学士
6.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

”这一定程度上说明科举制度
A.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 B.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
C.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D.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
7.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以一个《南京条约》的签署告终。

而战争的那些当事人
是怎样看待这场战争的结果的呢?据史料记载:清政府极力地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从历史的角度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清政府对鸦片战争影响的实际反思有限
B.清政府理性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影响
C.清政府逐渐放弃天朝上国的思维
D.清政府想尽量保持自己的颜面
解析:A 清政府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说明清政府尽量保持自己的颜面,这是问题的表面现象,从本质上说明清政府缺乏对鸦片战争的深度反思。

8.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

其主要依据应是( )
A.北洋海军的参战
B.战争由朝鲜引发
C.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近代化国家
D.《马关条约》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
解析:A 这里的“形式近代化”是中日两国宣战,这里的“内容近代化”是指战争武器以近代武器为主,海军参战等。

A项属于洋务运动时期引进西方的军事技术创办海军之措施,与近代战争特征符合;B、C两项与题意无关;D项属于甲午战争的结果,与材料中“形式和内容”不符。

9.如图所示为蒋介石的一封信件,来源于国民政府军委会战时新闻检查局档案。

由此可见,当时( )
A.蒋介石反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蒋介石主张“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C.国共第二次合作破裂,内战开始
D.国共两党既相互合作又相互斗争
解析:D 陕甘宁边区是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

蒋介石下令不允许刊登与之有关的新闻,实际上反映了国民政府在社会舆论方面对中国共产党的压制,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即1943年,国共两党相互合作,坚持抗战。

因此反映了国共两党既相互合作又相互斗争。

10.下图两部文献有其共性的一面,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都反对封建地主压迫,但都没有真正地落实
B. 都成为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反映了农民强烈要求土地的愿望
C. 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D. 都以绝对平均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以建立民主政治为奋斗目标
11.下图是近代一幅名为《望风而起》的漫画,它反映了( )
A.维新变法得到全国支持
B.武昌起义后各地积极响应
C.新文化运动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井冈山根据地的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
解析:B 本题考查武昌起义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图片的能力。

图片中的“民权”应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权力,由此可以排除D;维新变法运动受到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拥护,也得到了爱国知识分子的支持,但由于没有广泛发动群众,最终失败,故A项说法不正确;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在辛亥革命后,排除C;B的表述符合图片含义,故为正确答案。

12.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的春联是:“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

”该春联反映的历史本质是( )
A.民国从未试图要改善民生,农民怀念清王朝
B.辛亥革命未在农村造成影响
C.辛亥革命脱离农民阶级,反封建不彻底
D.袁世凯称帝,资产阶级反对,农民却拥护
C 解析:民国成立了两年,农村还张贴封建时期的春联,这说明辛亥革命在农村地区的影响有限,反封建不彻底。

第Ⅱ卷(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别子(嫡长子)为祖,继别为宗,继弥者为小宗。

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

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

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

——《礼记·大传》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史记·秦始皇本纪》柳宗元曰:天下之道……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

今夫封建者,继世
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

——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三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

……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

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四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选举二》材料五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

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

”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

……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该制度是什么?并对维护周天子权威有何积极作用?(8分)
(2)据材料二,分别概括李斯和柳宗元的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秦到唐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他们的观点?(6分)
(3)比较材料三和材料五,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说明两者的关系。

(6分)
(4)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重要选官制度有哪些?选官制度主要标准的演变。

(10分)
答案:
(1)宗法制作用: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政治联系具有向心力;有利于加强周天子的权
威;有利于西周王朝的长治久安。

(2)李斯认为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导致封建制无法有效运行;柳宗元认为在世袭封建制下统
治者的素质得不到保障。

郡县制、科举制。

(3)察举制:考试并不决定取舍,而只决定高下。

科举制: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

科举制由察举制发展而来。

(4)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6分)演变:由以德行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直至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4分)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

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张謇《张季子九录·文录》材料二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军民协商统一办法。

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义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清帝逊位诏书》材料三法学教授高全喜谈道:“清帝不是逊位给一家一姓的王朝,而是逊位给了一个未来的立宪共和政体,这是它与中国传统禅让的不同之处。


——《立宪时刻》(1)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之革命”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替的根本区别,并分析造成“孙中山之革命”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的主要原因。

(12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帝逊位诏书》颁布的意义。

(6分)
(3)有人将《清帝逊位诏书》看成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论断的?(4分)
答案:
(1)根本区别: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制定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

(6分)
原因: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立宪派和革命派的发展壮大。

(任答三点6分)
(2)结束了清王朝统治,逊位给了一个未来的立宪共和政体;为民国全面继承清朝统治权和疆域提供了重要法理依据;有助于民国中央政府尽快获得国际承认。

(3)答出下列一种答案即可。

答案1:同意。

清帝和平逊位,南方革命党人和北方政府达成妥协合作,中华民国建立。

答案2:不同意。

《清帝逊位诏书》是形势所迫的结果,作出的政权安排和南北合作没有为民国奠定坚实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