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学生辍学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内容摘要:少年儿童辍学情况的严重与否是一个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性指标之一。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现象严重,其主要原因是农村教育缺失、学生厌学、农民经济困难以及观念蔽障等。
农村中小学在当前流失现象较严重,控流防辍工作相当艰难。
可以说,这项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工作的成败。
本人认为要控制农村中小学辍学的现象,一是落实“三农”政策,强化教育扶贫力度;二是依法治教,加强政府责任;三是加快农村中小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四是建立大区域的管理优势。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辍学原因对策一、预防农村中小学学生辍学的重要性调查发现,农村中小学辍学率均高于城镇。
2006年,全省普通初中辍学率为1.5%,而农村普通初中辍学率为1.5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在辍学学生中,男生要多于女生。
2006年,农村普通初中男生辍学率为1.81%,比女生高0.57个百分点,比全省普通初中男生辍学率高0.24个百分点。
大众日报记者从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张炉集镇中学所了解到的情况代表了近几年辍学的新动态:1996年至1997年“普九”之初,辍学现象严重。
当时,张炉集镇中学初一入学500多人,毕业时不足200人,平均一个年级一个学年要流失100多人。
时至今日,农村初中辍学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有的地方遏制住了辍学倾向,有的地方辍学率反而上升。
另一则报道是关于辽宁省新民市芦屯乡的辍学情况:芦屯乡目前只有1所初中,初一新生入学时有学生170人左右;到了初二,就要减掉30多人;升到初三,就剩下110人了;最后参加升学考试的仅100人而已,其中只有一半的人能升入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
新生入学时,学校将他们分成4个班;到了初二便重新编班,减成3个班;等到初三,又将3个班编成2个班。
其中有些人还不能顺利毕业。
而《青年报》2004年2月18日刊登了一则关于浙江省海宁市许村镇沈土中学的辍学情况报道:该校今年开学时多达49名学生没有到校报到,此现象引起了学校和当地政府部门的震惊。
据称,这次“流生事件”绝对不是一场虚惊,事件已经在当地乃至整个浙江省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还引起了浙江省教育厅的高度重视。
农村中小学生辍学,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近日在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报告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实施情况时指出,我国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总体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
全国2861个县级单位中还有431个未实现“普九”;已经“普九”的部分农村初中生辍学率居高不下,一些省、自治区农村初中生辍学率在5%以上,个别地区达15%左右。
农村学校防辍控流是一项比较棘手的工作,难度相当大。
一提到辍学,人们就很自然地想起了贫困。
但国家近年来对贫困学生实行了“两免一补”,经济方面的原因应有所缓解。
但为什么许多农村中小学的巩固率仍远远达不到98%呢?我们通过调查分析,掌握了农村学生流失的主要原因:家庭经济困难、读书观念淡化、厌学情绪严重、法律意识淡薄。
针对上述原因,要对症下药,广辟控流渠道,确保控流到位,以求收到良好的成效。
它事关“两基”评估工作的成败,更重要的是关系着我国民族素质的提高和整个基础教育的成败。
二、农村学生辍学原因的探究(一)社会原因1、家境贫困。
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不均衡,特别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缓慢,有的农民尚未脱贫,面对几百元的学杂费,家长只好望而却步,2、学习毅力不强。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上一些天灾人祸,使少儿产生危机感。
其应对挫折的能力自控能力又偏低,容易产生自暴自弃行为。
而且“读书无用论”在社会还有一定市场,升学无望,使少儿产生失望感。
3、挡不住下海淘金的诱惑。
有的中小学生未完成学业就去打工,外资企业、合资企业进不去,就去个私企业、家庭作坊或餐馆、舞厅。
农民法律意识淡薄,有的农民错误地认为:义务教育就是读书不要钱,读书要钱,有钱就读,没有钱就可少读或不读,你管不着,这也是造成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的原因之一。
4、传统观念影响。
“重养轻教”,“重男轻女”的封建残遗思想仍在作祟。
导致许多女生辍学,辍学女生远多于男生。
5、周边环境因素。
农村中小学学校周边环境令人担扰:第一,周边治安环境欠佳,学生缺乏安全感。
第二,一些个体业主利欲熏心,出租一些不健康书刊,向学生推销酒,还引诱学生进入录像室、游戏室。
第三,一些社会腐败现在也对家长和学生产生影响。
比如,走后门、拉关系、送礼品等。
(二)家庭原因首先,有的婚姻破裂家庭的子女连生活都无人料理,别说监护读书了。
子女多的家庭,有的家长不但有重男轻女的思想,而且还有重小轻大的思想,家长认为:男孩读书谋出息,女孩打工置嫁衣,过早地把女孩推向社会,导致学生辍学。
其次,一般说来,农村家长的受教育水平较低,不懂得教育的重要性,一方面是对子女的受教育状况漠不关注,另一方面是矫枉过正,对孩子要求过高,过于溺爱又不注意引导。
前者听之任之,孩子产生放任心理而辍学。
后者则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产生极端行为来与家长对抗。
再次,广大农村多子女的家庭不在少数,在相同经济收入的情况下,生活相对比较困难,负担多子女上学读书几乎不可能。
在农村,靠种地维持生活并供一个孩子读书就已不轻松,多生、超生,导致家庭贫困加重,也是学生辍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后,家长、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超过学生的能力范围。
“精英教育”,望子成龙心切,这是有前车之鉴的。
长春市二道区十佳少年,周晓旭曾获20多枚奖章及奖牌,最后却因“超前学习”“第二课堂”等过重的课业负担导致脑血管畸形、破裂,而离开人间。
悲剧足以引起人们警醒。
(三)学校原因1、学校培养目标的偏差,是造成辍学现象的主要教育原因。
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生,占全国中小学生总数的70%以上。
绝大多数农村学生,在接受过一定的学校教育后都要留在或返回当地。
可以说,目标农村教育的培养目标,突出地表现为单一性、应试性、离家性和唯城市性。
正是这种目标定位,使农村教育呈现出种种不合理的现象。
2、办学条件差:有的学校设施不全,连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都没有,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办学思想单一: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衡量一所学校质量的标准是成绩----特别是中考成绩,为此,学校领导、教师都把抓成绩,抓优生成绩放在重中之重,对于成绩差的学生就很少搭理,甚至无暇顾及了。
因此,成绩差的学生差的学生不免产生失落、厌学情绪,反正初中文凭不值几文钱,不如趁早收场,另找出路。
3、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或教育态度不佳。
调查中,有41.7%的同学认为教师采用辱骂、体罚的办法来教育他们。
导致他们赌气不学,基至逃学,来逃出“学习”的阴影。
农村教育缺失。
农村学校教育还远没有离开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理念还没有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更没有成为教育的实际行为。
为了追求合格率和升学率,很多学校让教师动员学习不好的学生退学。
农村学校教师整体素质偏低,时有伤害学生的行为发生。
近些年农村教师学历有所提高,但是,教师的实际学识水平、能力和思想素质与其学历并不完全相称,这是相当普遍的一种现象。
(四)自身原因1、学生学习缺乏责任感。
这些学生往往认为,他是在为别人学习,而不是在为自己学习。
他们把学习看作是枯燥的“读书”,学习就是争分数。
争分数的目的就是给长辈和老师看。
再来是对所学的学科缺乏兴趣。
对学科不感兴趣的结果是学生偏科现象严重。
往往在擅长的学科上被表扬,却在别的学科上被狠狠地批评,久而久之,就对什么学科都不感兴趣了。
2、性格原因。
有的孩子性格内向、任性蛮横,一旦遇到不顺心者,就会选择辍学出走这种极端方式来发泄心头的不满。
不顾辍学会造成一些严重伤害后果。
辍学的实质是儿少发泄情绪、逃避现实、无价值的表现,是他们与社会沟通的一种独特方式。
3、耐挫能力低。
学生学习屡遭失败,缺乏坚忍不拔的意志。
长期的失败,将自已夜以继日的辛勤当泡影放飞,最终偃旗息鼓了。
学业的失败,不仅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而且是造成农村学生厌学、逃学进而辍学的直接心理原因。
4、学习观念的迷失。
学生对“读书为何用?”存在盲区。
这些年大中专生毕业不包分配,就业难,加之社会上存在没有文化也能挣大钱现象,这对一些学生影响很大。
且缺少正确的读书观,对去不去读书持中立态度。
三、预防辍学的对策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明天,关注他们,就是关注祖国的未来。
拥有3亿多少儿的中国能否在竞争中取胜,是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前途的大事。
所以必须采取有效对策使辍学业率降低限度。
那么,如何有效解决农村中小学的辍学问题呢?笔者认为,参照以上的原因分析,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措施:(一)关爱学生,消除辍学心理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使之发挥出来。
教育,说穿了,应该是一种发现。
教育者首先应该是一个伯乐。
要善于发现,发现每一个人特别是有特长的学生的特点;而且不但善于发现,还善于使有特长的学生得到超常发挥。
教育者不会发现学生,学生不会发现自我,都是一种很可悲的事情。
1、应懂得赏识自己的学生。
尤其要懂得赏识学困生的优点。
其实一位成功的老师应该以欣赏的眼光去看你的学生,其实,有些就是当你指出后,学生未必都能改正,而学生受到鼓励和赏识之后,所产生的不懈努力会一直持续。
赏识能产生动力、动力产生不懈的努力,最终获得能力的提高。
笔者曾遇一个差生在他的是日记里写道:“谁愿意当坏学生?只不过稍有点儿错,老师就批评,就让请家长;班上一有啥问题,不管是不是我做的,就将往我头上扣。
我偶尔也想做一点好事,但知道做了也不会有老师表扬。
想着心里就来气。
”为此千万不要吝啬你赞美的语言和行为,它们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大的鼓励作用。
2、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
并鼓励他们独立思考,不依赖别人。
教育要使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生活有鉴别能力。
最终使学生勤学好问,成为“有用的人”。
3、要让学生在乐中求学。
不要“强迫”学生学习。
孔子所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如果老师、家长对学生的学习逼得过紧的话,学生就会变得比较焦虑,不耐烦。
最终也就谈不上对学习有兴趣了。
4、狠抓学生“减负”工作。
就是要在教材上下功夫,要少而精。
既要督查所属学校随意征订格纳课本外的资料现象,也要对某些部门“送”给学校一些“换汤不换药”的资料予以抵制。
(二)加大贫困生的资助力度,坚持助贫截辍1、建立政府的或民间的助学积金会。
筹措资金,对家庭经济实在困难的学生予以资助。
对特困生的学费、杂费等实行减、免、缓政策。
2、坚决制止学校乱收费现象。
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利用学校开学之机以任何理由向学生搭车收费。
3、继续抓好“希望工程”建设。
实施“希望工程”以来,建起数千所希望小学,使很多贫困地区学生持续读完小学、中学。
所以应加大“希望工和”、“春蕾计划”等救助活动力度,广泛发动社会积各界开展扶贫助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