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童文学作品(童话)教学
首先应明确儿童文学的概念,引用姚颖讲师的看法“儿童文学是以18岁以下的儿童为本位,具有契合儿童审美意识和发展心理的艺术特征,有益于儿童精神生命健康成长的文学”。
如脍炙人口的儿歌,妙趣横生的童话,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等等。
这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具有发展儿童思维,培养儿童毅力,培养儿童审美情趣,了解认识社会等多重功能。
童话是儿童文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样式,也是文学中的一种有独特价值的文学样式。
“它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用符合儿童的想象力的奇特的情节编织成的一种富于幻想色彩的故事”。
童话具有虚拟的人物和环境,离奇的情节,并且幻想是它最重要的特征,是核心,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
在童话作品的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感悟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体会其中的审美情感,让学生体会到一种审美的愉悦。
“真正的人性不是自然具有而是在文化中形成的,它需要灌输、培养。
这正是童话、儿童文学能够提升人,因而具有一种巨大的感人力量的原因所在”,也即,作为儿童文学的童话等作品,在教学中若真能起到什么作用,那也只能通过教学的内化过程,让学生得到提升,“打下精神的底子”,而这个内化的过程,须教师潜移默化的引导,使学生通过审美体验和审美感悟得以实现。
任何幻想越俎代庖的理解或者强加给学生的定论,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
在童话体文章的教学中,就不能以简单的课文分析、乏味单调的认知活动作为课堂的主要形式,因为这样就忽视了学习主体内在的对文学形象的感知、体悟与理解的心理过程,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对文章本身的理解,而且使其不能获得真正的文学美的熏陶。
综上,我们综合并提出如下一些可运用的教与学的方式。
其一,读——体会文学语言美。
教师以生动活泼、饱含情感、富有儿童色彩的语言为儿童读童话,充分展现文学的语言美及其蕴含在语言之中的情感美。
这样不仅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更能以真情牵引情感,以情感激发想象。
其次,教师还要善于指导学生读,读那些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的段落,读出狐狸的狡猾语调,大灰狼的凶狠,小白兔的活泼,老牛的善良等。
读的过程应是语言、情感与思想和谐交融的过程。
通过这样足够量的言语实践,可以更好地帮助儿童品味并实践文学语言的情感美与形式美,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其二,感——体悟文学情感美。
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有效地激发儿童的情感,使儿童在情感的促动下牵引想象,进而在飞扬的想象中产生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
如利用音乐或画面,渲染气氛,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等。
这一再现并感悟文学
形象的过程,往往充满激情、充满想象、充满灵感。
它不仅有助于丰富儿童的内心情感世界,培养想象力,使儿童体悟到童话文学的情感美与形象美,而且直接关系到儿童对童话本身的理解与接受程度。
因为,审美熏陶、道德感化、理性思考都与对文学形象的认知、体验和感悟密不可分。
只有对形象进行了充分的再现、体验与感悟,才能真正理解到文学的蕴含。
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说过,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
我们正是要通过“感”的过程去点燃儿童心灵的火种,而决不能以抽象琐碎的分析替代这个体验、感悟的心理过程。
其三,演——感受文学形象美。
在发展儿童的智能方面,“经验和接触是真正的导师”(卢梭),儿童对客体的认识是从实践活动开始的。
因此,“演童话”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无限广阔的思维、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演”,会促使儿童更主动地去理解文章,把握形象,充分感受到童话文学的形象美,同时又在特有的情境之中进行了生动的言语训练。
揣测表演技巧以及理解角色心理的过程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社交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还能使儿童产生丰富的美感体验,并学会欣赏自己,感受成功。
其四,思——领悟文学意蕴美。
引导儿童思考并讨论童话内容,使他们能通过语言透过形象认识到童话所传达出的文学意蕴美。
与此同时,逐步养成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地认识生活的习惯。
在引导思考的过程中,教师要力求“导而弗牵”,不可轻易框住学生的思维,强求统一答案。
首先,文学意蕴本身就具有丰富性的特点。
面对同一篇作品,不同的心理基础与生活经验会导致学生解读方式的不同,从而获得的体验和感悟也就不同。
因此,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就不应仅停留在教材本身所传达出的文字信息上,而更要关注文学接受过程中学生可能获得的那些触及其精神生活的某些更为本质的东西,这才是更有价值的东西。
其次,教学的终极目的也不是要答案,而是要发展。
正如皮亚杰所说:“智能训练的目的是形成智能,而不是储存记忆;是培养出智能的探索者,而不仅仅是博学之才。
”因此,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其五,讲———初识文学表达美。
在课内外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有步骤地引导儿童练习讲童话。
比如,可以先从复述入手,指导儿童先学会合理的展开故事情节,进而融入情感,加入表情色彩。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启发并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情节去续讲童话,或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独立编(讲或写)童话。
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童话文学的情节美、表达美,也有助于儿童丰富词汇,锻炼表达能力,发展想象,培养创新思维。
我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教育的教化和塑造指导作用,还要充分尊重儿童自身的独特价值,并在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合理适当的价值观引领
和指导,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时,应细心体会,琢磨儿童情趣,要把自己置身于儿童之中,要用儿童的眼光看待事物,用儿童的心理去思索问题,认真体察儿童的童心和情感。
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儿童的情趣,真正使学生学得有滋有味。
使语文教育充满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