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碎屑岩成岩作用研究方法综述

碎屑岩成岩作用研究方法综述

碎屑岩成岩作用的主要研究方法确定矿物种类、形态、成分的方法一、电镜扫描法1.电镜扫描法的特点分辨率高,放大倍数大(一般2000-5000倍),景深大,立体感强,制样简单。

自1975 年开始用于石油地质。

2.电镜扫描法的原理以扫描方式照射到实验样品的微区上,使样品产生各种不同的信息,然后分别收集和整理。

3. 主要应用1) 观察微孔隙:普通显微镜对几十微米到几微米的孔隙不易研究,但是扫描电镜都可以做到。

据国外研究,凡是>0.2微米的孔隙都能储油, 最近的研究发现0.1微米的微孔隙也可储油。

(2) 区别孔隙类型:原生、次生、孔隙全貌、溶蚀情况、裂缝、喉道分布(3) 观察胶结物在砂岩中的分布方式(4) 辨别胶结物A. 粘土胶结☞水云母-单体为片状、丝缕状、蜂窝状、羽毛状,集合体为鳞片状、碎片状,蜂窝状,呈孔隙衬垫,呈孔隙充填。

☞高岭石-假六方板状,集合体呈书页状;部分由长石演变而来,一部分呈蠕虫状。

☞蒙脱石-单体为棉絮状,集合体为鳞片状、蜂窝状,呈粒间充填☞绿泥石-单体为针叶状,集合体为鳞片状、玫瑰花状、绒球状,呈孔隙衬垫☞埃洛石-针状、棒状、管状,集合体呈细管状,常由水云母和蒙脱石转化而来☞凹凸棒石-单体为纤维状,集合体束状或无规则缠绕B. 沸石☞斜方沸石-薄板状,板厚2-5微米,板长20-30微米,有的呈细长板条状,晶面上可见到球状硅质小晶粒,集合体呈束状☞片沸石-基本同上☞方沸石-等轴☞浊沸石-板状,短柱状,有解理,形态类似长石C. 硅质☞方英石-5微米左右的球体,注意与绿泥石区别。

自生石英加大D. 硫化物☞黄铁矿-莓球状和八面体;代表PH=8-9还原环境E. 碳酸盐:区分不同期次(晶形、大小、包体)研究成岩变化(文石-方解石)(5) 确定成岩顺序如长石溶解形成高岭石沉淀,石英自生加大后再溶蚀(6)石英颗粒表面特征-分析沉积相各种撞击坑,溶蚀坑,擦痕二、阴极发光法1.阴极发光法可以解决显微镜下不易观察的现象,阴极发光是用阴极射线管发出加速电子进行激发而产生的一种荧光。

2. 制样抛光制成两片光薄片,厚度0.05-0.06mm,岩样抛光也可以3. 阴极发光法的原理用电子轰击样品,使之发光;根据矿物的发光特征来研究其成分,晶体形态和相互关系。

4. 主要应用主要应用:区分碳酸盐、石英自生加大、孔隙、成岩顺序、微构造、物源(1) 石英次生加大:加大边不发光(2) 区分碳酸盐类型:☞方解石-黄色、橙红☞白云石-橙红、暗红☞含铁方解石-亮橙黄☞含铁白云石-橙褐色☞铁方解石-褐色、桔红色☞铁白云石-不发光(含铁量>6%)☞菱铁矿--不发光(3) 区分碳酸盐成因:A.方解石:☞氧化环境:发光昏暗或不发光☞淡水渗流环境:发光暗☞重结晶、埋藏环境:发光明亮B. 白云石☞埋藏:亮红、玫瑰红、亮橙黄、橙红☞准同生:黄、红、橘红、蓝、绿☞混和水:亮蓝☞淡水:褐色或者不发光☞高温:深红(4) 观察溶解作用及孔隙类型☞碳酸盐和长石岩屑同时溶解☞长石溶解具有选择性,蓝色的容易溶解并与蠕虫状高岭石伴生;红色的溶解较弱,杏黄色不易溶解。

☞石英溶解弱于长石,与易溶长石伴生的棕色石英易溶。

阴极发光可恢复原有的溶蚀结构,如湖北大冶下三叠统大冶群粉晶灰岩中见圆-椭圆形亮晶斑状,是被充填的溶孔、虫穴还是不均匀重结晶?在阴极发光下可见溶蚀边界十分清晰,亮晶斑块为早期溶孔。

另外,有些孔隙在偏光镜下溶蚀特征明显,似为溶孔,但在阴极发光下却是受重结晶改造的生物介壳。

(5) 确定成岩顺序:根据交代关系确定先后顺序☞氧化硅(浅棕色或不发光)和方解石(发光明亮)的交代作用☞高岭石化作用:蓝色长石易高岭石化(蠕虫状、靛蓝色光)☞粘土环边成分的确定:S→I/S → I☞长石交代钾长石:长石发蓝色光,交代方解石发深红色光,充填方解石发橙黄色光☞方解石、铁白云石、菱铁矿交代:橙黄-暗红-不发光☞硬石膏:浅黄色、灰白色光、不发光或棕色☞重晶石:亮蓝色-暗蓝色,发光不稳定☞利用石英加大判断成岩顺序:石英加大早于晚期胶结,早于机械压实(6) 构造的恢复☞恢复微沉积构造:收缩缝、缝合线、愈合构造☞恢复由于重晶石和交代作用而消失的微裂缝☞判断裂缝的性质、期次和产状☞区别裂缝充填序列(7) 物源区的判断☞石英:蓝紫色光-火山岩、深成岩>573 ․C棕色光-变质岩、300-573 ․C不发光-沉积岩、<300 ․C☞长石:发红色、蓝色、黄色、草绿色、杏黄色等光☞发光强度:岩浆岩最大(含长石越多越大),变质岩最小三、电子探针法1. 电子探针的特点☞元素分析范围广,能谱Na11-U92,波谱Be4U92☞灵敏度高,为0.002%,精度高于X光荧光光谱、激光光谱、BA法误差1-5%,ZAF法误差为1%☞对微细矿物分析研究有利,在同一块样品上可获得较全面的物理化学数据,不破坏样品,可多次重复分析。

☞能在光、薄片上进行分析(光面)2.电子探针法的原理高能电子束轰击固体样品表面时,电子与激发区内元素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发生弹性与非弹性碰撞,产生二次电子,背散射电子,透射电子,间歇电子及吸收电流,还产生X衍射,用这些信息进行物质组分、形态、及部分晶体表面构造的研究。

将电子枪发射的电子束经电磁透镜聚焦成直径0.1-1µm的微束作为X射线激发源,轰击样品,使之产生各种元素的X光射线,从而确定矿物的化学成分。

3. 样品制备普通薄片不盖片,将所做区域用笔圈出来,镀碳后观察,薄片需抛光4. 主要应用有些矿物光学特征、形态、阴极发光颜色相近,就必须借电子探针对其进行成份分析。

四、 X光衍射法1. X光衍射法的特点☞能准确的定名自生矿物,对粘土矿物定性定量分析,鉴别混层及混层比;☞制样复杂,可分泥岩和砂岩两组,泥岩需要量很少(10)克,砂岩一般需500克左右,泥岩的演变比砂岩的要慢;☞按间距取样。

2. X光衍射法的原理矿物均有独特的晶体结构,其粉未照片的衍射数据不同,以此可区分不同矿物。

确定古地温、成岩阶段的方法五、镜质体反射率法1. 镜质体反射率的特点精确,具不可逆性,与其它参数有较好的对应性,制样简单(只要有镜质体存在)。

2. 镜质体反射率的原理在反光镜下测定镜质体的反射率,用以判断变质程度,由于石油演化和煤变质有很大相似性,D.怀特首次提出定碳比,对固态煤和液态油进行了成功的对比。

60年代开始把煤岩学和有机地化学结合起来应用于油气勘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

六孢粉颜色及色变指数的特点1. 孢粉颜色及色变指数的特点对温度敏感、数据可靠、测样简便、可对比性强2. 孢粉颜色及色变指数的原理孢粉(广义),即所谓孢粉型Palynomorphs,包括高等植物的孢子和花粉、沟鞭藻、疑源藻及某些绿藻。

借用化石孢粉型来恢复古沉积环境以及确定油气生成的成熟度,查明孢粉和油气生成关系方面的研究是近十多年来的新课题。

2. 孢粉颜色及色变指数的原理过去用干酪根颜色评价有机物质成熟度,现只对孢子和花粉作颜色测量,随成熟增强,孢子颜色从淡黄通过金黄、橙、褐到不透明,共12种色级,不同作量测量的指数级不同,斯塔普林和科瑞阿根据颜色的明显变化,使用从0-5级别。

巴纳德根据随深度呈均匀线性的增强分出10个级别,由于孢粉在化学性质上比镜质组更接近腐泥质,因而是烃类形成阶段理想的指示剂。

孢粉经热解产生石油已为大家接受,孢粉、浮游植物沉积于海底、湖底,在隔绝空气的还原环境下,保存在地层中转化成干酪根,再经热降作用形成油气。

如胡罗卜素和胡罗卜素酯的氧化共聚物是最好的生油母质之一。

含孢粉丰富的地层均为较好生油层(生成油含蜡高)。

英国阿布登大学的巴登(D.Batten)研究孢粉相和产油母质的关系:①以Classopollis孢粉相占优势,共生多为裸子植物花粉,特别是双囊粉和无口器粉,岩性为石膏蒸发岩,碳酸盐、硬石膏、泥灰岩,为热而干的条件下泻湖,水体含盐度大,对生油不利。

②蕨类孢子,植物表皮及本质组织也很丰富,岩性为浅色细砂岩、粉砂岩、其次为页岩和泥岩,厚度变化大,反映网状冲积砂平原和泥质淤积的泻湖,这种孢粉相生气。

七、稳定同位素法的原理1.稳定同位素法的原理各种同位素的物理、化学性质有所不同,当受到各种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时,同位素组成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则根据在岩石、矿物、生物中测得到同位素值变化来推断地质历史中所发生的变化。

2.制样单矿物同位素,纯度98%以上,样重0.2克,最好用胶结物中的样(微区取样技术)。

泥岩氧同位素,样品磨碎到200目,加热420 ℃,消除有机碳,再在25 ℃时收集 CO2。

八、流体包裹体测温法1. 流体包裹体测温法的原理矿物生成时,一部分成矿溶液流体被包在矿物晶体缺陷、窝穴或裂缝中。

它是成矿作用流体的原始样品,可反映成矿的流体的本质-温度(用均一法测温)。

将镜下所见的气相(烃类,直径35-40μm)-液相(直径<15 μm)包体加热至某一温度,包体恢复为单一相,该温度代表矿物形成时的最低温度。

九、自生矿物演变1. 混层比及粘土矿物含量的演变☞早成岩:蒙脱石、高岭石☞中成岩:I/S、C/S☞未成熟:I/S中I<20%☞半成熟:蒙脱石消失,I/S中I<65%☞成熟:蒙脱石消失,I/S中I<85%(针状、毛发状), C/S出现(绒球状、花瓣状)☞高成熟:蒙脱石消失,I/S中I>85%☞超成熟:高岭石消失,I/S中I>85%,C/S出现(片状),混层消失2. 沸石的演变☞早成岩:火山玻璃钙十字沸石菱沸石、钠沸石☞未成熟:斜发沸石丝光沸石☞半成熟:毛沸石☞成熟期:方沸石片沸石浊沸石钠沸石超成熟:浊沸石、钠长石沸石的转变温度:沸石的形成温度变化较大,在不同地区不同井段差别较大,如日本晚第三纪粘土中沸石的转变温度是:火山玻璃变成斜发沸石是56 ℃,斜发沸石变成方沸石或片沸石是116 ℃,方沸石、片沸石变成浊沸石是138 ℃;陕甘宁延长统浊沸石80 ~ 120 ℃;松辽下白垩浊沸石120 ~ 140 ℃;克拉玛依上二叠方沸石70 ~ 80 ℃;南阳周口盆地方沸石约70 ~ 90 ℃;美国加利福尼亚始新-中新世3100m浊沸石104 ℃;Cache Greek晚中生代1000m处浊沸石130 ℃;Kettleman North Dome第三纪4000m处浊沸石100 ℃。

3. 氧化硅的转变米特休(1977)总结成岩期氧化硅化硅的转变次序是:非晶质氧化硅→低温方英石→低温石英,其相应温度为45℃和6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