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外活动及其意义、任务

课外活动及其意义、任务

课外活动及其意义、任务
一、课外活动的概念界说
课外活动是对在教学大纲范围以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

它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必要途径,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创造能力、开拓精神、审美情趣、道德行为等个性特征的和谐发展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

有必要将课外活动和一些概念进行比较,以免混淆。

1.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活动存在异同。

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活动为了共同实现教育目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但是,课外活动绝不是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外的延续,课堂教学活动也决不能代替具有自身教育特点和价值的课外活动。

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存在异同。

校外活动是对由校外教育机构和社会团体组织的、旨在协同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

校外活动室利用课余时间和社会力量对学生进行的灵活多样、富有教育意义的教育形式,是引导学生接触社会、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两者指的都是包括学校教学大纲以外的校内外各种教育活动,它们活动的特点、目的、要求、内容、组织形式等基本一致。

因此,有些学者认为广义课外活动包括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从狭义上说,两者的区别在于课外活动主要是由学校组织的活动,而校外活动则以校外教育机构和团体组织的活动为主。

当然,区分只是相对而言,因为有许多教育活动是在学校组织、校外教育机构配合的情况下才能得以完成。

二、课外活动的意义
课外活动以其活动范围广泛、活动内容丰富、活动方式灵活的特色,在全面促进青少年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生动活泼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1.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发展智力。

处于正在成长和发展阶段的青少年儿童在课外、校外活动中,由于不受教学和教材的限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广泛阅读各种课外读物,听广播、录音,观看录像、电影,参加各种科技文化体育活动,广泛接触社会和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大量吸收来自各方面的新鲜信息。

不仅能扩宽已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而且又能扩大视野,增长知识。

同时,在解决问题时,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和欲望。

2.发挥创造性,锻炼各种能力。

在活动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就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创造性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另外,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能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得以逐渐形成,并发展成各种特长。

3.适应学生多种需要,愉悦身心,增进健康。

青少年儿童有着多种多样的精神需要,学习求知的需要只是他们精神需要的一部分,此外他们还有社交的需要,独立自由活动的需要,从事创造活动的需要,对美的追求和享受的需要,娱乐的需要,等等。

开展丰富多彩、生活活泼、健康有益的课外、校外活动,有益于青少年儿童的精神生活,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训练社会交往能力,有利于他们个性的形成和培养,并防止他们走上歧途,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4.陶冶情操,培养思想品德。

课外、校外活动以其灵活多样、寓教于乐的形象化的教育特点,对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形成思想道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于课外、校外活动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生活活泼的活动之中,学生往往能从中受
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提高道德分析辨别能力,磨练道德意志,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5.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不可或缺的途径,可以发展受教育者的体力、审美能力、劳动能力。

6.使教育者能从中及早地发现人才,促进人才的早期培养。

7.是使受教育者善于利用闲暇时间的一种有效方式。

8.是培养良好公民的一种手段。

三、课外活动的任务
1.巩固、扩大和加深学生在课堂上学得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和发展学生在科技、文艺、体育、劳动等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促进学生在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从中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高尚的情操和文明行为。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离不开实践活动的磨练。

课外、校外活动应充分利用自身的特点,有意识地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活动之中。

如通过一系列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使学生树立建设祖国的远大理想;在各种道德实践活动中,磨练学生的道德意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3.丰富精神生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创造活动、体育活动和社会活动,能调节紧张的学习生活,满足丰富精神生活的需要,实现劳逸结合,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总之,要通过课外活动,使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