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条件和小农经济的特点
(1)条件
①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特点:
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纳税);脆弱性(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弱的简单落后小生产模式)等特点。
2.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如何以及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
(1)地位和作用——
①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②其发展状况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古代政权的安危;但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2)影响因素——有利因素
①生产力因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②生产关系因素:在小农经济下,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部分劳动产品,具有较高生产积极性。
③自身发展动力: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促进农业向精耕细作方向发展。
④政府政策因素: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2)影响因素——不利因素
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资金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这就严重地阻碍了农业的扩大再生产。
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
④严重的自然灾害。
3.影响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因素和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
(1)因素
①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
②北方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
③南方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调整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④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
⑤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对经济重心的南移也有一定的影响。
(2)特征
①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②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期最突出。
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4.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重要影响
(1)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的元明清时期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致使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口进一步南迁。
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推动了教育科举的发展,也促进了南方地区科举文化事业的发展。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
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5)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中国古代三种手工业经营形态不同点
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品流通方式地位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
营、集中、大作
坊
军用品和官府贵
族生活用品
不在市
场流通
至明代中期前占据主
导地位,代表我国古代
手工业最高水平
民营手
工业民间私人经营民间消费的产品
在市场
流通
明中叶后占据主导地
位
家庭手
工业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
纳赋税的产品
剩余部
分出售
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
生活中
6.结合中国古代手工业特点,分析中国的手工业成就突出却未导致生产领域出现技术革命的原因。
(1)中国古代手工业与农业一样以自给自足为目的,规模小,社会需求不大,缺乏革新工具的动力和社会基础。
(2)代表当时手工业最高水平的官营手工业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技术的发明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使行业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
(3)官营手工业对工匠的束缚和压迫,使工匠缺乏改进技术的积极性;而私营手工业的小规模经营和世代严守技术秘密,使生产技术难以交流提高。
(4)统治者往往对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加以限制,阻碍了生产的发展,不利于新技术的研制与发明。
7.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与农业、手工业发展联系紧密.
(2)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中的市、夜市、晓市和乡村中的草市等形成和发展.
(3)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各朝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市镇.
(4)对外贸易发达.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 (5)货币种类不断丰富.如北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6)商人群体活跃.明清时期,徽商和晋商的出现.
(7)商人地位低下,商业发展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
8.古代城市发展规律
(1)从城市功能上看,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来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
(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看,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出现了大批的工商业市镇.
(4)从城市分布上看,城市的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在江南地区.
9.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主要因素
(1)腐朽的封建制度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2)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课以重税,影响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积累和国内市场的扩大,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3)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0.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比较
名称不同点
相同点
时间目的作用
重农
抑商
战国时期出
现并贯穿封
建社会始终
稳固封建统
治基础
封建社会前期促进了农业经济的
发展,巩固了地主阶级政权;封建社
会末期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都是封建统治者实行
的政策,促进了传统经
济的发展;都重视农业
发展,抑制商品经济发
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
世界发展潮流
海禁、
闭关锁
国
明代出现,
清朝进一步
加强
抑制中外交
往,维护封
建专制统治
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侵略,维护
了国家主权;限制了中国与世界的
交流,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