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混凝理论(第一讲)

第二章 混凝理论(第一讲)


2.4 混凝剂与助凝剂
2.4.1 混凝剂 (Coagulant) 混凝剂应符合以下要求:①混凝效果好; ②对人体无危害;③使用方便;④货源充足, 价格低廉。 目前混凝剂的种类有不少于200-300种, 分为无机与有机两大系列,见表2-1。

表2-1 常用的混凝剂
硫酸铝 明矾 聚合氯化铝(PAC) 聚合硫酸铝(PAS) 三氯化铁 硫酸亚铁 硫酸铁(国内生产少) 聚合硫酸铁 聚合氯化铁 阳离子型:含氨基、亚氨基的聚合物 适宜pH:5.5~8
2.3 水的混凝机理与过程 2.3.1 水的混凝机理
水的混凝现象比较复杂,至今尚未有统一认识。 凝聚(Coagulation)、絮凝 (Flocculation) 混凝:包括凝聚和絮凝
不同的化学药剂能使胶体以不同的方式脱稳。使胶体脱稳的 机理可归结为以下四种: (1)压缩双电层 (2)吸附电中和作用 (3)吸附架桥作用 (4)网捕作用
{[胶核]电位形成离子,束缚反离子},自由反离子
吸附层 胶粒
扩散层
胶团 ξ 电位决定了胶体的聚集稳定性 一般粘土ξ 电位=-15~-40mV 细菌ξ 电位=-30~-70mV
2.2.3 DLVO理论

胶体的稳定性和凝聚可由两胶粒的相互作用和间距评价。由一 下两个方面的力决定: 静电斥力:ER-1/d2 范德华引力:EA-1/d6(有些认为是1/d2或1/d3) 由此可画出胶体颗粒的相互作用势能与距离之间的关系,见 图2-2。当胶体距离x<oa或x>oc时,吸引势能占优势;当oa <x< oc时,排斥势能占优势;当x=ob时,排斥势能最大,称为排斥 能峰 [ Emax(势垒)] 胶体的布朗运动能量 Eb=1.5kT,k:波兹曼常数,T:温度,当 其大于排斥能峰时,胶体颗粒能发生凝聚,一般Eb<Emax(势垒) 以上称为DLVO理论,只适用于憎水性胶体,由德加根derjaguin) 兰道(Landon)(苏联,1938年独立提出〕,伏维(Verwey)、 奥贝克(Overbeek)(荷兰,1941年独立提出)。
(3)胶体类型: 憎水胶体: 吸附层中离子直接与胶核接触,水 分子不直接接触胶核的胶体。 亲水胶体: 胶体微粒直接吸附水分子 极性集团: -OH,-COOH,-NH2
2.2.2 胶体的双电层结构
胶粒 滑动面
电位离子
反离子 胶团边界
胶 核 吸附层 扩散层
? φ电 位
Ⅱ δ d

ξ 电 位
图 2-1 胶体双电层结构示意
胶粒:通常将胶核与吸附层合在一起称为胶粒。 胶团:胶粒与扩散层组成的电中性胶团,称为胶团。 由于胶粒内反离子电荷数少于胶核表面电荷数,故胶粒总是带 电的。 其电量等于表面电荷数与吸附层反离子电荷数之差。 其电性与电位离子电性相同。 胶体的电动电位( ξ 电位 ):当胶体粒子运动时,扩散层中 的大部分反离子就会脱离胶团,向溶液主体扩散。其结果必然 使胶粒产生剩余电荷(其量等于脱离胶团的反离子所带电荷数 值,符号与电位离子相同),使胶粒与扩散层之间形成一个电 位差,此电位成为胶体的电动电位,常称为ξ 电位 。
排 斥 势 能 ER
r
Er E Emax
r
(a)
c
间距x
0
a b
吸 引 势 能 EA
Ea
(b)
图 2-2 相互作用势能与颗粒距离关系
(a)双电层重叠; (b)势能变化曲线
胶体的凝聚:
本节思考题
(1) 胶体为什么会稳定? (2) 疏水性胶体和亲水性胶体在稳定性上有何特点? (3) 胶体的ζ电位对混凝工艺有何意义? (4) 采用什么方法可以使胶体脱稳?
铝系 无 机 铁系
适宜pH:5~11,但腐蚀性 强
国外开始增多,国内尚少
人工 合成 有 机
阴离子型: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 非离子型:聚丙烯酰胺(PAM),聚氧化乙烯 (PEO) 两性型: 淀粉、动物胶、树胶、甲壳素等 使用极少
天然 微生物絮凝剂
(1)最常用的无机混凝剂是铝盐和铁盐
铝盐:是以硫酸铝、明矾、聚合氯化铝等 代表。
(1)压缩双电层理论 根据DLVO理论,加入电解质对胶体进行脱稳。 电解质加入——与反离子同电荷离子↑——压缩双电 层——ξ电位↓——稳定性↓——凝聚
原理:向水中投加电解质,水中与胶粒上反离子具有 相同电荷的离子浓度增加了。这些离子可与胶粒吸附 的反离子发生交换或挤入吸附层,使胶粒带电荷数减 少,降低ξ电位,并使扩散层厚度缩小。这种作用称 为压缩双垫层。

铝盐投入水中后,会离解出三价铝离子Al3+。 在pH ≤ 4的条件下,由于水是极性分子,水溶液中的Al3+ 以六水合铝离子[Al (H2O)6]3+为主要存在形态。 如pH 值升高, [Al (H2O)6]3+就会发生水解,生成各种羟 基合铝离子。随着pH值升高,水解逐级进行,最终将形成 氢氧化铝沉淀。 [Al(H2O)6]3+ → [Al(OH)(H2O)5]2++ H+ [Al(OH)(H2O)5]2+ → [Al(OH)2(H2O)4]++ H+ [Al(OH)2(H2O)4]+ → Al(OH)3(H2O)3 ↓ + H+ 实际反应要复杂的多。
总电位或φ 电位:胶核表面的电位离子与溶液主体之间 的电位差则称为总电位或φ 电位。 在总电位一定时,扩散层愈厚, φ 电位愈高,反之,扩 散层愈薄, φ 电位愈低。 电位引起的静电斥力,阻止胶粒相互凑近和接触碰撞, 并在水分子的无规则撞击下做布朗运动,使胶粒长期稳定 地分散于水中。 ξ 电位的大小反映胶粒带电的多少,可以用来衡量胶体稳 定性的大小。 ξ 电位愈高,胶体的稳定性就愈高。
2.2 胶体的性质
⑴ 胶体的稳定性 ⑵ 胶体双电层结构 ⑶ DLVO理论 ⑷ 胶体的凝聚
2.2.1 胶体的稳定性
(1)动力学稳定性: 胶体在水中作布朗运动,在水分子在热运动的撞击下作不 规则运动,即布朗运动。这是胶体在水中保持稳定的因素之一。 (2)聚集稳定性: 运动中的胶体带电荷:电泳现象可以说明胶体微粒是带电的; 带正电的微粒: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粒吸附阳离子, 胶粒带正电,如氢氧化铁、氢氧化铝等; 带负电的微粒: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的胶粒吸引阴离子, 胶粒带负电。 同种胶体微粒带同号电荷,静电斥力相互作用,不易凝聚。 粘土胶体一般带负电荷:因粘土微粒是硅酸盐类的晶体颗粒,它 优先选择吸附与其相近似的分子,如水中硅酸分子,后者是弱酸 分子,部分解离,将H+释放到水中,所以粘土微粒作为一个整 体,带负电。
(2)吸附电性中和作用机理
吸附电中和作用是指胶粒表面对异号离子、 异号胶粒或链状高分子带异号电荷的部位有强 烈的吸附作用,由于这种吸附作用中和了它的 部分或全部电荷,减少了静电斥力,因而容易 与其它颗粒接近而相互吸附。 这种现象在水处理中出现的较多。胶核表面 直接吸附带异号电荷的聚合离子、高分子物质、 胶粒等,来降低ζ电位。其特点是:当药剂投 加量过多时,ζ电位可反号。
Φ (-) 负离子 滑动面 原有正离子 投加的正离子 Φ (-)
滑动面
滑动面
胶核表面(固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电位Φ
电位Φ
Ⅱ Ⅰ δ Ⅲ δ δ δ
Ⅰ δ
Ⅱ 距离 Ⅲ
(1)
距离
(2)
距离
(3)
图 2-3 压缩双电层和吸附-电中和作用
ξ电位=0,等电状态,实际上混凝不需要ξ电 位=0,只要使Emax=0即可,此时的ξ电位称为 临界电位。 例如:河川到海洋入口处,由于海水中电解质 的混凝作用,使胶体脱稳凝聚,形成三角洲。
但该理论不能解释: 1)混凝剂投入过多,混凝效果反而下降; 2)与胶粒带同样电号的聚合物或高分子混凝效果好; 这些都与胶粒的吸附力有关,绝非只来源于静电力, 还来源于范德华力、氢键及共价键力(多出现在有聚 合粒子或高分子物质存在时)。 各种电解质离子压缩双垫层的能力是不同的。在浓 度相等的条件下,电解质离子破坏胶体稳定的能力随 离子价的增高而加大。 这种能力大致与离子价数的2~6方成比例。 实验表明,对同一胶体体系,要获得相同的压缩双 电层效果时,用一价离子,浓度需25~150mmol/L, 用二价离子浓度只要0.5~2mmol/L,而用三价离子则 浓度可小到0.01~0.1mmol/L。
氢氧化物胶体 粘土杂质 水 水


悬浮杂质
网捕
在实际水处理过程中,往往是几种机理综合作用。 目前仅限于定性描述,有关定量研究近年已开始关 注。
2.3.2 混凝过程
(1)凝聚(coagulation) 带电荷的水解离子或高价离子压缩双电层或 吸附电中和 胶体ζ电位↓――胶体脱稳――脱稳胶体凝聚 ――生长成d=10μm的小矾花(Floc) 特点:剧烈搅拌,使混凝剂快速分散在混合设 备中完成。
(2)絮凝(flocculation) 高聚合物的吸附架桥 脱稳胶粒→ 生长成大矾花(Floc) (可以通过沉淀去除) d=0.6mm~1.2mm 特点:需要一定时间使矾花长大,搅拌从 强→弱→→在絮凝设备中完成。
本节思考题
(1) 铝盐在水中的化学反应行为对混凝有何意义? (2) pH在无机盐水解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3) 几种混凝机理如何影响混凝过程? (4) 混凝过程由几阶段构成?对水力学条件有何要求?


2.1 混凝去除的对象
混凝可去除的颗粒大小是胶体及部分细小的悬浮物,是一种 化学方法。 范围在:1nm~0.1µm(有时认为在1µm) 混凝目的:投加混凝剂使胶体脱稳,相互凝聚生长成大矾花。 水处理中主要杂质:粘土(50nm-4 µm) 细菌(0.2µm-80µm) 病毒(10nm-300nm) 蛋白质(1nm-50nm)、腐殖酸 1637年 我国开始使用明矾净水 1884年 西方才开始使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