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作文常见问题分析及指导一、立意首先,表现为审题不清。
许多中学生在拿到作文题时不能做到看清题意、咬文嚼字,看到题目就不加思索,急忙下笔,加上平时的积累少,语文素养低,因而行文时不能紧扣题意,或偏题或甚至与作文要求背道而驰。
其次,立意欠深刻新奇。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如何立意,立何意,至关重要。
可是许多学生在写作文时急于完成作文,匆忙审题,轻视题干,或经验主义,审题浮光掠影,自然难深刻,四平八稳,老生常谈,这些都会造成立意平淡、雷同。
再次,重点不突出。
缺少全盘把握的能力,抓住一点,不顾其他;或者眉毛胡子一把抓。
那么,如何解决立意上存在的问题呢?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审题的重要性。
不管是何种类型的作文题,一般都包含两部分:题干和要求,所以审题可分两步走:审题干和审要求。
题干的内容是作文题的核心,行文前应逐字逐句的看清楚,真正做到咬文嚼字,弄明白写作的中心、材料的范围等问题。
例如:《我终于笑了》,在审题时就要注意:“我”表明只能写我的事,以第一人称写作;“终于”表明经历了一番努力之后;“笑”指经历这件事后很高兴;“了”表明这件事已经发生。
只有这样,才可能既审题准确,又能出新意。
另外,作文题一般都有几点具体的要求,这是命题者对考生的人文关怀,为的是让考生在具体的构思过程中少走弯路。
所以一定要利用好这些要求。
比如下题:作家刘心武在《为你自己高兴》一文的最后写道:“为你自己高兴,因为你的努力奋进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为你自己高兴,因为你能够如现在这样也真是挺不错;为你自己高兴,因为你不为自己设置徒添烦恼的标杆,更不受他人出于好意而设置的缥缈标杆的蛊惑;为你自己高兴,为你那平凡而充实的问心无愧的存在而高兴!”相信你也有作家笔下所写的值得高兴的事,或者你还有作家没写到的高兴事,那么,请拿起你的笔,以“我真为自己高兴”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把你自己高兴的事写出来。
基本要求:(1)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结构完整。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校名。
(3)600——800字。
这道作文题分两部分。
引题部分引用了一段话,这段话绝不能忽视,因为它提出了值得高兴的几个方面,对考生选材有很大的启发。
正题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提醒考生不要受引题几个方面的限制;二是写什么,这最核心——写自己的高兴事。
就这一句话,就透露出两个重要信息:写自己,不能写别人;要写的必须是件事,而且是值得高兴的事。
不符合这两个要求,就会偏题。
再看“基本要求”。
第一点三层意思个个重要:既是写事,内容就得具体,前因后果必须交代清楚;既是写自己的事,就必须写出自己真实的体验,没有感情谈何高兴;既是作文,就应该有作文的规矩,结构完整是最基本的要求。
这就是审题。
其次,根据题目要求妥善立意。
(1)立意要正确。
中考作文评级标准中对立意的要求是:记叙文要思想感情健康,议论文要观点正确,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只有那些健康的思想、全新的思想,才会把人引领到一个较高的境界。
(2)立意要深刻新颖。
要想写出好的作文,就不能人云亦云,要以独到的视角去审视题目中所蕴含的另类内容,避开他人所常写,写别人所未写。
即使同一写作对象,可以从许多角度切入,打破思维的定式,同时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出更深层的意蕴。
例如在以“温暖”为题写一篇作文,亲人的亲情、同学的友情,都是可写之材,然而如果只停留在大千世界的表象,就难免浮于表面了。
如果深挖温暖的内涵,不难理解,温暖可以是自然界的温暖,构思时可以借助自然界的物象(比如阳光的温暖、春风的和煦等)并赋予这些物象一定的象征性意义,来表现人情的美好,也可以描写真挚的社会人情来表现人心的温暖,这样立意也就显深刻、新颖了。
再次,要尽可能的凸显中心,紧围中心写作。
行文时要做到紧贴写作中心,目标始终如一,着墨于材料与中心的结合点,使材料蕴涵的力量直指中心。
二、选材、组材中学生在选材组材上常犯的毛病有:一是选材欠典型、新颖。
举例多为身边同学的俗套事例,缺乏典型性、新颖性,或者一看就知道是瞎编乱造的假大空的材料,难以引人入胜,更难以“例”服人。
二是结构不紧凑,条理不清晰。
表现为段落之间、事例之间因缺少过渡的句、段而成一盘散沙。
三是取舍不当,详略不当。
只选自己感兴趣的,自己有兴趣的就详写,忽略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如何克服这些毛病呢?一要建立自己的资料库。
中学生尽管生活在社会的各个层面,所见所闻各不相同,各自的生活经历也不同。
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熟悉的生活内容,对生活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甚至都有自己的爱好,或者还有一技之长等,这当中或许有感人的事情,或许记载着你的酸甜苦辣,你把它们收集起来,筛选整理以备写作之需。
比如,如果你喜欢集邮,集邮过程中的一切就是你写作的材料库中的材料,这些材料在写作中都用得着,可以适合不同的主题需要:集了不少邮票,长了见识——收获;为了求一张好邮票——心愿;集邮中的酸甜苦辣——体验(感受);参加邮展——成功···只要根据题目的要求,注意从自己的材料库里“挖掘”材料,是不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
二写文章一定要分段落。
段落是你思路的外在表现,不能只有开头、主体和结尾三个段落,一篇文章最少不能少于六个段落。
三段落的安排要井然有序。
写作时要纵观全面,要按一定的顺序写作,不能东扯一点西拉一点。
比如写记叙文时,或顺叙或插叙或倒叙,写说明文时或按时间顺序或按空间顺序或以逻辑为顺序。
同时上下段落的写作对象或内容若不同时,要注意插入一个过渡句或过渡段,以起到衔接作用,使全文浑然一体,有紧凑之感。
比如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作者先写在百草园的生活,后写在三味书屋的生活,在两个内容中间就用了一段过渡段,既很好的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又使上下文衔接自然。
四详略安排要得当。
关于这一点,只要把握“与中心无关的不写,与中心关系不大的略写,与中心关系密切的详写”这一原则就可以了。
三、文采中学生作文在文采方面的不足主要有:由于中学生词语蕴藏量小,所以运用时不够准确,表达模糊、僵硬;词语过于枯燥、单调,缺典雅,少韵味;通篇自说自话,少修辞。
在作文时,我们怎样才能裨补缺漏呢?1.语言上注意辞藻的堆砌——恰当使用修饰语(形容词或副词)。
一些修饰语的使用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不仅能够很好的刻画出人物当时的心情、性格特点或思想感情,还能增添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和可读性。
例如:“老师面色凝重地对大家说”一句中的“面色凝重”就很好的表现了老师的严肃,同时营造出一种紧张、严肃的氛围,如果去掉该词,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再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描写百草园景色的语句“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中的“碧绿”、“光滑”、“高大”、“紫红”,这些词语从颜色形状等不同的方面对景物进行修饰,给读者以直观的印象,使事物更具体可感,也使文章更饱满、生动。
2.用词力求准确传神。
福楼拜是莫泊桑文学创作的启蒙老师,他曾对莫泊桑说:“你所要说的事物,都只有一个词来表达,只有一个动词来表示它的行动,只有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它。
因此就应该去寻找,直到发现这个词,这个动词和这个形容词,而决不应该满足于差不多···”中学生在写作文时,应养成推敲词语的习惯。
如鲁迅的《孔乙己》一文中的“排”和“摸”,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动词同是写孔乙己拿钱时的动作,却准确形象地表现了孔乙己前后不同的生活境况。
3.巧用修辞。
一篇文章从头到尾自说自话,没有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就会使文章有呆板、单调之感,削弱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依据行文要求巧用修辞,不但能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还能调节音节,增强语言的音乐美和感染力,使读者爱读、乐读。
比如《安塞腰鼓》一文大量使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等等,这些句子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安塞腰鼓所表现出的磅礴的生命力量,读之让人为之亢奋不已。
4.引用古代诗词句或运用名言警句。
在文章中恰当引用或改用古诗词、名言警句,就好比借用他人现成的丽装来装扮自己,不费太多的精力,但只要选择得当,照样能使自己光彩照人。
例如冰心在《观舞记》中,就借用白居易的两句诗“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斗薮龙蛇动”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卡拉玛姐妹舞姿的优美。
做文时引用古诗词或名言警句,确实能使文章富有诗情画意,增添情趣。
5.巧用长短句。
长短句结合能避免语言的呆板单调,使文章富有跌宕变化之美。
许多学生写作文时多用长句,殊不知短句能使文章显得干脆利落。
两者结合起来,文章会增色不少。
例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句中长短句夹杂,一气呵成,语言凝练、生动,高度赞扬了闻一多先生的高贵品质。
四、表现形式这类问题表现在五个方面:题目欠新颖。
表现为拟题用语干巴巴的,缺少修饰性语言;缺乏拟题的技巧、手段;开头平淡。
老生常谈、司空见惯地平铺直叙,缺少方法;结尾平淡。
与开头平淡情况一样;格式单一,不能有所创新。
作文三段式,平淡开头、繁琐叙事、匆忙收尾,缺少变化,不讲技巧;不能合理运用某些写作方法。
全文一叙到底,繁琐僵化。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只要在写作时注意以下几点就可以了:1.标题要醒目。
题目犹如文章的眼睛,题目不醒目,犹如人二目无神。
一个好题目往往是内容的的高度概括,它可以总领全文,带动各个部件运转,同时也可以调动阅卷人的接受意识,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
“题好一半文”就道出了拟题的重要性。
作文要特别注意拟好题目。
那么拟题有哪些技巧呢?首先题目中运用修辞手法,这样的题目新颖,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如:《青春是一首歌》(比喻),《春天的脉息》(拟人),《千年月色万年情》(夸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反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偶),《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引用)。
其次以文章的主旨为文题,如:《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就以文章的主旨命题,如果改成《脱险》就不够深刻了。
第三以文章的中心事件为题,如《孙权劝学》,这类题目让人一目了然,起到很好的概括作用。
第四以叙事线索为题,如《羚羊木雕》,《风筝》等。
最后话题作文的拟题方法还可以是在宽泛的话题前面或后面增补适当的内容,如以“选择”为话题,可以拟题为“无悔地选择”、“痛苦的选择”、“明智的选择”或为“选择坚强”、“选择忍让”、“选择认真”。
值得注意的是,任何方法都不是绝对的,一定要根据自己对题目的理解,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文题。
2.开头要精彩。
开头是展现给读者的第一缕“阳光”,尤其需要悉心打造。
它不仅奠定了行文的基调,而且也带给读者一份好心情。
新颖的开头往往能够吸引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