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情系江淮

情系江淮

第四单元情系江淮教学内容1.唱:《杨柳青》;《打麦号子》;《对花》2.《杨柳叶子青》(女声独唱、合唱);《情系江淮》(领唱、合唱);《打麦号子》;《对花》(黄梅戏);《花鼓》(钢琴独奏;《我为祖国守大桥》(手风琴独奏)3.歌表演《打麦号子》4.采集与分享—今日家乡桥更美我的创造:创编节奏;露一手:表演花鼓教学总目标1.初步了解民间音乐的常用体裁。

喜欢身边、家乡的民歌和民间音乐。

对探索民族民间音乐产生浓厚兴趣。

对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产生崇敬之情。

2.初步养成静心聆听民间音乐的习惯,并能用自信、大胆的演唱体悟和表现民歌的色。

了解民族音乐是作曲家创作音乐的素材和源泉,能够对音乐作品作出初步的评价。

3.积极参与“我的创造”、“露一手”、“采集与分享”等音乐活动,体验到艺术的感染力和成功的快乐。

在创编打击节奏等活动中提高表演能力。

教学重点:1. 通过听、唱、动等多种途径开展艺术活动,培养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材分析:1. 《杨柳叶子青》是在江苏、安徽、浙江一带广为流传的民间小调。

全曲明快有力,流利明畅。

尤其是一系列具有江北方言特点的衬词,使歌曲拥有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

教材中女声独唱版本叙事性强,无伴奏女声合唱则加入再创造的因素,给人以新的艺术享受。

2. 领唱、合唱《情系江淮》旋律流畅、情感淳朴。

第一部分两段歌词分别歌颂了江苏光辉的历史和辉煌的今天。

第二部分为合唱,通过旋律的大跳到达歌曲的高潮,进一步抒发了对江淮故土的深情厚意3. 靖江民歌《打麦号子》是人们在进行田间劳动时演唱的歌曲。

它可以帮助大家统一节律,消除疲劳。

歌曲铿锵有力,采用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和”的旋律在“领”旋律基础上发展而来,增强了呼应的感觉。

歌曲开始有节奏的劳动呐喊,充满生活情趣,进一步烘托了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4. 黄梅戏《对花》选自《打猪草》,它即景设喻,借花抒情,生动地表现了劳动人们的聪明才智。

其唱词针对10种花(荞麦花、莲蓬花、万字花、纺棉花、大红花、一身花、葵花、茄子花、芝麻花、石榴花)问答,充满情趣,并加入一些衬词烘托愉快的气氛。

《对花》节奏鲜明,热情欢快,表演时可采用对唱的形式。

5. 钢琴独奏《花鼓》是一首旋律通俗易懂,节奏明快活泼,具有浓郁生活气息和鲜明民族风格的乐曲。

反映了欢乐的歌舞场面和愉悦的心情。

乐曲以锣鼓的节奏音型贯穿全曲。

第一主题取材于安徽民歌《凤阳花鼓》,第二主题引用了《茉莉花》的音调素材。

在最后的高潮部分,第一主题在低音区出现,高音区则是第二主题华彩性装饰伴奏,展现出热烈欢腾的场景。

6. 手风琴独奏《我为祖国守大桥》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乐曲以同名歌曲的主旋律为基本素材,并采用变奏手法,热情饱满地表现了解放军守护大桥的生动形象。

在乐曲中,手风琴“抖风箱”技巧和“减七和弦”的运用,逼真地表现出车轮滚动,火车飞跑的形象,增强了乐曲的表现力。

此曲打破了手风琴只用于歌曲伴奏的格局,在手风琴艺术的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课时内容安排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听:女声独唱、合唱《杨柳叶子青》2.唱:《杨柳青》教学课时目标:1.通过听、唱《杨柳叶子青》和《杨柳青》,初步了解江苏民间小调体裁的歌曲。

激发学生对家乡民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1.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民间音乐是音乐的源头。

教学难点:1.用方言演唱歌曲。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师生问好2.稳定学生情绪二.新课导入:1.你可知道我国前任国家主席江泽民爷爷的故乡在哪里吗?——江苏扬州2.有谁到过扬州?简单介绍一下你所见到的扬州好吗?3.结合课件,李白曾在著名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提到扬州: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好一个“烟花三月下扬州”!有好多诗人曾经在作品中也写到扬州美景,比如杜牧的诗《寄扬州韩绰判官》也写到扬州“二十四桥”,在古代扬州是江南的政治、文化、商业的中心。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4.师:扬州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紧邻我们南京。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采用扬州方言演唱的民歌《杨柳青》三.学唱歌曲1、简单介绍民歌《杨柳青》:江苏是一个民歌之乡,苏南、苏北民歌的风格各不相同。

《杨柳青》这首民歌就是出自苏南,在江苏、安徽、浙江一带也广为流传。

《杨柳青》属于民间小调,曲调变化较自由。

2、听老师范唱,感受活泼、诙谐的歌曲风格、熟悉歌词内容。

3.谈谈歌曲给你的感受,说说歌曲的内容。

4.歌曲因歌词中有“杨柳叶子青啊nia”而得名。

最初歌词确与“杨柳叶子青”有关,在流传过程中逐步演变成为脱离歌词内容的衬词,并无实际意义。

5. 再听录音范唱,给你感觉最深刻的是那一句?——一般会是“衬词”部分。

6. 这些都是“衬词”,这些衬词虽然不表达意思,却表现了人们在唱这首歌时的心情。

7.齐唱歌曲。

四.欣赏《杨柳青》1.导入,我们来听另一个版本的《杨柳青》——女声独唱2.细细品味女声独唱《杨柳叶子青》,并回答问题:这首女声独唱在音乐表现上有什么特点?听懂歌词吗?3.对,用了扬州方言来演唱。

民歌产生于民间,在民间的各种风俗活动中,由口头创作又经过口头广泛流传,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地被加工进行再创作,使之更加完美。

正因为这样,许多民歌都是用当地的方言来演唱的。

《杨柳青》这首歌曲用方言来演唱显得更加有趣味和乡土气息。

4. 老师教学生用方言学唱歌词。

nia;呵ho;哥go;卷舌音变平舌音。

5.再听女声合唱《杨柳叶子青》问题:女声独唱《杨柳叶子青》和女声合唱有哪些新鲜的地方?你喜欢吗?为什么?6.讨论,不同的表现形式有不一样的艺术效果。

7.再听赏无伴奏合唱《杨柳叶子青》,进一步感受、体验无伴奏合唱的魅力。

五.课堂小结,师生再见课后记录:这节课作为最后一节课上。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听:领唱、合唱《情系江淮》;靖江民歌《打麦号子》2.唱:《打麦号子》3.动:歌表演《打麦号子》4.拓展:江淮民歌览胜教学课时目标1.通过欣赏歌曲《情系江淮》,在流畅的旋律、淳朴的情感中,体味作者发自内心的自豪感、激发学生对鱼米之乡—江苏的热爱之情2.通过学唱歌曲《打麦号子》,感受号子的节奏,了解劳动号子是如何演变成歌曲的体裁教学重点:通过听、唱歌曲,对江苏民歌有一定的了解,认识“小调”与“号子”者两种歌曲的体裁。

教学难点:《打麦号子》中的一领众和的“号子”呼喊声。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听:《情系江淮》1、导入:江苏有两条河流,一条是长江、一条是淮河。

江苏地处长江中下游,这里湖河港汊水网交错,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江苏不仅是农业大省,还有煤矿和石油,历史上还出现过许多英雄人物,人杰地灵。

身为江苏人,我们应该为之感到骄傲、感到自豪。

2.听:聆听歌曲,熟悉歌词内容。

听后请学生说说歌中的金龙、银龙指的是什么?金山、银山又指的是什么?(金龙-长江银龙-淮河金山-粮食银山-棉花)3.复听:欣赏歌曲从旋律上感受作者对江苏的深厚感情,请学生说说熟悉的有关江苏音乐。

4.唱:老师带领学生哼唱旋律片段,激发学生对江苏的热爱和赞美的感情。

5.再听:聆听歌曲,感受作者对江苏深切的爱。

三、听唱:歌曲《打麦号子》1.节奏导入:师生接口按节奏练习X X X X︱ X X X X︱……(领)打起号子(合)哼哪!哼哪!……2. 领唱和合唱分别给你怎样的感受?劳动中为什么采用一领众和的形式?(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3.完整地将一二乐句的号子“喊”好。

4.识谱模唱第三乐句“唱的干劲更加足啊……海棠花儿呦呦”5.齐唱第三乐句,注意下波音的唱法。

6.将第四乐句完整唱出(和第三乐句相似)7.完整地和老师合作(领合)好这首歌。

8.号子:是民歌的一种,它产生与体力劳动的过程中,伴随劳动,并与劳动节奏紧密配合。

多采用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9. 教会学生打麦子的动作,表演“打麦子。

”10 .拓展:简介民歌的分类,采用边讲边唱的形式,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课堂小结,师生再见课后记录:这节课学生通过节奏和“一领众合”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接受很快。

在旋律部分学生通过聆听、比较,比较容易地掌握。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1.听:钢琴独奏《花鼓》2.唱:《对花》3.动:我的创造—自制小鼓、创编节奏;露一手—表演教学课时目标1.通过学唱歌曲《对花》,感受浓郁的生活气息,了解民间小调“花腔”的呼应句式,对唱的表演形式。

2.通过欣赏钢琴独奏《花鼓》,感受钢琴的表现力,了解民族音乐是作曲家创作音乐的素材和源泉,能够对音乐作品做出初步评价。

教学重点:学习对唱的表演形式。

教学难点1.听辨钢琴模仿了哪些自然声响。

2.歌曲中的一字多音。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唱:黄梅戏《打猪草》选段《对花》1.导入:猜谜。

以歌词为谜面,学生回答。

2.听:完整地欣赏唱段,感受戏曲的独特魅力。

3.讲述:黄梅戏色彩鲜明丰富、旋律优美动听、简短易学。

安徽黄梅戏剧团曾出国访问演出,深受外国朋友的欢迎。

4.学唱:以听唱、视唱结合的方式学习歌曲。

第一句和最后一句用听唱法,中间部分用视唱法。

5. 老师范唱,学生模仿用安徽方言表现黄梅戏的风格特点。

补充歌词: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

丢下一粒籽,发了一棵芽,么秆子么叶开的是么花?结的是么籽?磨的是么粉?做的是么粑?此花叫做(呀子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呀得喂呀,得儿喂得喂上喂)叫做什么花?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

丢下一粒籽,发了一棵芽,红秆子绿叶开的是白花,结的是黑籽,磨的是白粉,做的是黑粑。

此花叫做(呀子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呀得喂呀,得儿喂得喂上喂)叫做荞麦花。

)三.听:钢琴独奏《花鼓》1.导入:《花鼓》是一首优秀的钢琴独奏曲,由著名作曲家瞿维作于1946年。

2.初听:逐段听赏。

1)引子以明快活泼的节奏模拟了什么声响?引子模拟锣鼓节奏的音型,并将这一音型贯穿全曲。

2)第一段音乐主题采用了哪首民歌的素材?主题分别在高低音区奏出,表现了怎样的情景?第一主题采用了《凤阳花鼓》的素材,表现了男女欢快的对唱。

3)第二段音乐主题源自于《茉莉花》的音调,他用怎样的情调,体现了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第二主题采用了《茉莉花》音调的变化,旋律妩媚柔情,体现了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4)这一段是那一段主题的再现,并将乐曲推向高潮?第一主题的再现。

现由低音区出现第一主题,3.复听:展开想象—可想象成秧歌场上男女欢快的对歌场面。

五、课堂小结课后记录:第四课时教学内容:1.唱:黄梅戏《对花》2.听:黄梅戏经典唱段《天仙配》、《女附马》。

教学课时目标:1.学习用自然流畅的声音演唱黄梅戏选段,能够用简单的、经过提炼的动作进行戏曲唱段表演并能尝试有个性的创造性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