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反映论
实践观点是马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有无统一性问题,分为可知论、不可知论
旧唯物主义可知论:代表性学说:流谢说、白板说、蜡块说等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应
客观唯心主义(可知论):代表性学说:灵魂回忆说、绝对观念自我认识论认识的本质是某种神秘主体进行的“自我认识”
不可知论:古代的不可知论:皮浪、披里克
近代的不可知论:贝克莱、休谟、康德等。
现代不可知论:哥本哈根学派
实践活动:已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名)认识的主体: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名)认识的客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记忆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的中介系统(2个)肢体延长体能放大、感官和大脑延生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实践的主客体依靠中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主客体关系P64:反映同时改造
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环节:P64 3个
实践目的:实践主题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对实践客体的认识而对实践结果的构想,是实践主体对未来的实践结果的预测、预见。
实践方案:是指人们为实现实践目的而制定实践活动的规则、程序、步骤。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能动地反作用于实践:实践对象、实践方法、实践结果都具有主体能动性特征。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的本质:唯物认为物质第一,意识第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应
唯心认为认识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
的反应
旧唯物: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人的认识是消极的,被动的反应和接受外
界对象
辩证唯物:承认主客体的关系问题,认识是主体队客体的能动反映
能动反映的特点:1反映具有摹写性,摹写性决定了客观性
2、反映具有创造性,创造性从根本上把人的反映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
动区别开来,它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
认识两种形式: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名)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有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其突出的特点。
*(名)理性认识: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
式。
理性思维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
@感性和理性认识的辩证联系:P70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
❑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发展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感性认识要用概念等理性认识来表达,并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取得
❑理性认识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感性的形式来表达和说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辨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在理论上反对唯理论和经验论
⏹在实践上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得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
⏹发挥认识主体能动性,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提炼和加(毛泽东)去粗取精,去伪
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必须使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总过程):他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不断反复,无限发展
理论依赖于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目的。
为群众所掌握,改造客观世界。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正确的理论
@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二次飞跃):
1、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必须经历一系列的中间环节。
3、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为群众所掌握,真正化为群众的意志和行动。
4、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曲折上升运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1、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2、从某个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
践中达到预想结果就算完成
人的历史任务在于不断的客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他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名)真理: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名)真理的基本属性:
⏹客观性(唯物论)——真理中包含不依赖主体及其意识的客观内容,真理的检验标
准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相对性(辩证法)—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的相对性表现在真理性认识的
深度、广度、及其适用条件的具体性上。
⏹真理的绝对性(辩证法)-无条件性、无限性。
表现为客观事物的可知性、内容的客
观性、认识能力的至上性
真理最根本的特征是对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
律的一致性。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践的基础上把认识的能动性与唯物主义客观性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哲学认识论
真理思想内容客观,形式主观。
其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是一种认识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
真理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而不是对事物表象的认识
真理是理性认识而不是感性认识
真理表现为理论体系而不是片言只语
真理的一元性——真理只有一个
在任何情况下,对于特定实践活动中的特定的认识对象来说,只能有一种认识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状态本质规律相一致,这种认识就是真理。
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的反映。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绝对性存在于相对性之中,通过相对性表现,两者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由相对向绝对无限发展——真理发展的规律
⏹反对真理论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谬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
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
@真理与谬误的关系:真理与谬误既对立有统一。
真理和谬误有着确定的界限
真理和谬误相互联系——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真理和谬误相互转化真理变为谬误的原因:1、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才能够成立的,超出范围,
则不适用。
2、真理是全面的。
要真正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住,研究清楚他的一
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一切中介。
我们永远无法做到。
真理发展的规律: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因,有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决定了实践标准的唯一性
⏹实践检验同时也具有相对性(源于实践条件的历史局限性以及对实践结果解释的主
观性—尤其是在涉及政治权力问题时)
⏹实践检验与逻辑检验的关系
⏹真理本性:真理是人么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应,本性在与主观和客观
相符合,而社会实践是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权威”标准
众人标准
“实用”标准
实践标准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准确性和不准确性:P80
实践检验和证明真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永不会完结。
真理的功能:实践功能
审美功能
批判功能
实践中的真理尺度: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
实践中的价值尺度:人们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特定的实践目标任何实践活动手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共同制约而进行。
任何成功的实践是2尺度的合一。
价值: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具有最大普遍性,是对各种特殊的价值现象的本质概括。
价值的特性客观性
主体性
社会历史性
多维性
价值评优: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
价值评优特点:P82
评价是客观性的认识活动。
价值评优的功能P84 激励制约导向
价值观: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规范导向作用)
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P84
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方面:
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86)、相互引导(86)、相互促进的(86)。
@真理不能决定价值选择,但价值的实现则要建立在真理的基础上。
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方法论p86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马义认识论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
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包括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